第199章八王之乱
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历经十余年征伐,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分裂近百年的华夏重归一统。
为巩固司马氏天下,武帝大封宗室,将二十七个叔伯兄弟、子侄分封至要害之地,汝南王司马亮镇许昌、楚王司马玮镇荆州、赵王司马伦镇关中,诸王可自行任免官员、建立军队,封地户数多者达五万户。
尚书左仆射裴頠曾上疏劝谏:"诸侯强盛,必为王室之患。"但武帝认为曹魏因宗室衰弱而亡,对这番警告充耳不闻。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武帝病重,卧床前写下遗诏:"以汝南王亮与太尉杨骏同辅政。"杨骏是武帝皇后杨芷之父,早已暗中替换宫廷卫士,将遗诏藏于金匮之中。次年四月,武帝驾崩于含章殿,年仅五十五岁。
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这位曾在皇家园林听到青蛙叫,问"为官乎?为私乎?"的皇帝,智力相当于孩童,朝政很快落入皇后贾南风手中。
贾南风是开国元勋贾充之女,生得五短身材、青黑色面皮,却极富权术。她痛恨杨骏独揽大权,于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三月密派宦官董猛联络楚王司马玮:"杨骏谋反,楚王可率荆州兵入京清君侧。"司马玮年方二十,血气方刚,接诏后即刻率军北上,沿途各州郡望风归附。
三月十八日,洛阳城戒严。杨骏府第位于曹爽故宅,地势低洼,部将劝其焚烧司马门,率军入太极殿控制皇帝,杨骏却犹豫道:"焚屋太可惜。"以至错失良机。司马玮军攻破府门,杨骏藏于马厩,被士兵用戟刺死。随后,杨太后被废为庶人,幽禁金墉城,次年被断绝饮食而死。
诛杀杨骏后,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共同辅政。司马亮为收买人心,竟将诸王国军队增至上万人,卫瓘劝谏无效,二人渐生嫌隙。贾南风见二王掌权,又生毒计:她伪造惠帝诏书,命楚王司马玮诛杀司马亮。
四月初三深夜,司马玮率军包围司马亮府,这位七旬老王爷惊醒后,竟穿着睡衣跑到院子里大喊:"吾无二心,何为见杀?"乱军回应:"奉旨收公!"司马亮被按在槐树下斩首,鲜血浸透了满地槐花。
司马玮诛杀司马亮后,部将公孙宏劝他:"今可趁机入宫,废贾后以安天下。"但司马玮顾忌名节,犹豫未决。贾南风却以"楚王矫诏杀人"为由,派殿中将军王宫持"驺虞幡"(解兵之旗)到军中宣告:"楚王谋反,汝等速散!"士兵见幡纷纷逃散,司马玮单骑逃至神兽门,被追兵抓获,临刑前从怀中掏出惠帝诏书,哭道:"臣奉诏行事,何罪之有?"年仅二十一岁。
贾南风掌权八年间,西晋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她没有亲生儿子,太子司马遹是武帝才人谢玖所生,聪慧过人。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贾南风设计陷害太子:她将太子灌醉,让其抄写一份诅咒惠帝的诏书,然后哭着向惠帝展示:"太子欲弑君夺位!"惠帝懵懂无知,下诏废太子为庶人,囚禁于许昌金墉城。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三月,贾南风派宦官孙虑到许昌毒杀太子。孙虑逼太子服毒,太子不肯,躲入厕所,孙虑竟用捣药的铜杵从背后猛击,年仅二十三岁的太子倒在血泊中,脑浆溅在青砖上。消息传出,天下震动。赵王司马伦时任车骑将军,早就觊觎权力,他的谋士孙秀献计:"可借为太子报仇之名,讨伐贾后。"
四月三日,司马伦假传圣旨,率禁军闯入皇宫。贾南风正在椒房殿梳妆,见齐王司马冏(司马攸之子)带兵闯入,惊问:"你来何为?"司马冏道:"奉诏收后!"贾南风跑到阁楼,对着惠帝居住的方向大喊:"陛下有妇,使人废之,亦行自废矣!"但无人回应。她被囚禁于金墉城,一周后被赐饮金屑酒,临终前咬碎银牙:"孙秀老奴,误我至此!"
司马伦掌权后,野心膨胀。永康二年(公元301年)正月,他逼迫惠帝退位,囚禁于金墉城,自己登基为帝,改元建始。为收买人心,他大封官爵,甚至连侍从官都封为"奉车都尉",因貂蝉冠(官员帽饰)上的貂尾不够,竟用狗尾代替,时人讽刺为"狗尾续貂"。
齐王司马冏时为平东将军,镇许昌,接到司马伦篡位的诏书后,撕毁圣旨,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武帝第十六子,镇邺城)、河间王司马颙(武帝从侄,镇长安)起兵,传檄天下:"赵王篡逆,天下共讨之!"三路大军合计三十万,向洛阳杀来。
司马伦派孙会、士猗(yi)率七万禁军迎敌,双方在湨水(ju,今河南济源)对峙。孙会本是小吏,因阿谀奉承得官,毫无军事才能。二月二十八日,晋军前锋孟观与司马冏军交战,初胜后轻敌,孙会竟怀疑孟观谋反,不予支援,导致孟观军大败。司马伦军士气崩溃,自相践踏死者数万,河水为之断流。
洛阳城内,左卫将军王舆见大势已去,率禁军七百攻入皇宫,诛杀孙秀等党羽,迎惠帝复位。司马伦被押到金墉城,见到被他废黜的惠帝,叩头流涕:"臣为孙秀所误!"但惠帝只茫然望着天边。四月,司马伦被赐饮金屑酒,其子司马荂(fu)、司马馥等皆被处死。
司马冏因首功被拜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入住司马伦的旧府,府中珍宝堆积如山,后宅姬妾达千余人。他每日饮宴作乐,政令皆出自亲信,尚书台官员只能在文件上署名而已。河间王司马颙心中不满,暗地联络长沙王司马乂(武帝第六子,时为骠骑将军):"齐王欲效赵王故事,废帝自立。"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八月,司马乂率麾下千余士兵,趁夜攻入皇宫,宣称"奉诏讨逆"。司马冏闻变,率军三千攻打皇宫,双方在洛阳城展开巷战。司马乂身先士卒,左臂中箭,血流不止,仍挥剑大呼:"齐王谋反,杀者封侯!"百姓痛恨司马冏专权,纷纷登上屋顶投掷瓦片,司马冏军死伤惨重,退至大司马府。
司马乂命人用火箭焚烧府门,浓烟蔽日,司马冏率残兵突围,被司马乂部将抓获。司马冏被押到殿前,惠帝看着这位堂兄,竟问:"阿兄何至于此?"司马乂喝令推出去斩首,时年三十二岁,其党羽两千余人被夷灭三族。
司马颙本以为司马乂软弱可制,没想到他掌权后独断专行,于是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司马颙派部将张方率七万大军从长安东进,司马颖亲率二十万大军从邺城南下,号称"百万之师",檄文中痛斥司马乂"挟持天子,专制朝政"。
洛阳城被围数月,粮食断绝,一斗米竟值万钱,百姓易子而食。司马乂率军死战,多次击败联军,张方军死伤惨重,一度想撤退。但东海王司马越(武帝从弟,时为司空)见城内人心惶惶,竟暗中联络禁军,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正月将司马乂囚禁于金墉城,开城投降。
张方入城后,竟纵容士兵抢劫,洛阳城"三品以上官员之家,皆被抄掠,妇女被奸淫者不可胜数"。司马乂被押到张方营中,这位身经百战的王爷怒目而视:"诸胡敢尔!"张方命人用炭火堆成高丘,将司马乂绑在火上烤,惨叫声传至数里之外,时年二十八岁,军士皆流涕。
成都王司马颖进入洛阳,自封为丞相,却将惠帝迁至邺城,名义上"方便亲侍",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在邺城建丞相府,设百官,出行时用皇帝仪仗,起居规格堪比皇宫。东海王司马越不堪其辱,于同年七月率禁军护送惠帝南归洛阳,司马颖派部将石超追击,双方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展开决战。
此战异常惨烈,司马越军大败,惠帝面部中箭,掉落在草丛中。侍中嵇绍(嵇康之子)扑在惠帝身上,叛军要杀嵇绍,惠帝哀求:"忠臣也,勿杀!"士兵却道:"太弟(司马颖)令,唯不犯陛下一人!"嵇绍血溅惠帝龙袍,事后惠帝不让清洗:"此嵇侍中血,勿去。”
司马颖将惠帝劫回邺城,却遭遇幽州刺史王浚的鲜卑骑兵进攻。鲜卑兵骁勇善战,邺城守军大败,司马颖只得带着惠帝逃往洛阳,途中粮食断绝,惠帝只能喝野菜粥。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早已占据洛阳,见司马颖失势,竟将其囚禁,司马颖的四个儿子全被杀死。
永兴三年(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经过多年经营,联合幽州王浚、并州石勒等势力,率军攻入长安。司马颙单骑逃入太白山,不久后被南阳王司马模的部将梁臣追上,在茅屋里被活活勒死。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表面上尊崇有加,实则独揽大权。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一月,惠帝突然驾崩于显阳殿,时年四十八。史书称"食饼中毒",凶手直指司马越。惠帝死后,其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但八王之乱至此已近尾声——参与混战的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七王皆死,仅剩东海王司马越。
这场始于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终于光熙元年(公元306年)的宗室混战,持续十六年,动用兵力超过百万,中原大地"白骨蔽野,千里无烟"。洛阳、长安两大都城数次被焚,曹魏以来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当东海王司马越在洛阳城举行凯旋仪式时,他不会想到,这场同室操戈的恶果,正让匈奴、鲜卑等民族趁虚而入,而西晋王朝,也将在五年后的永嘉之乱中走向终结。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宗室内乱之一,其根源在于晋武帝错误的分封制,更在于司马氏诸王对权力的疯狂追逐。从贾南风的毒计到司马伦的篡位,从司马冏的骄横到司马乂的惨死,每一幕都上演着人性的贪婪与残忍。当最后一位王爷倒在血泊中,西晋的国力已被透支殆尽,留给后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原和即将到来的五胡乱华的血色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