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伊阙之战
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期,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一场关乎战国诸雄命运的大战,在伊阙这片险要之地拉开了帷幕。
伊阙,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这里山势险峻,伊水从中穿过,形成一道天然的门阙,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此时,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片战略要地。而韩国与魏国,为了抵御秦国的扩张,也不得不联手在此与秦军对峙。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益强盛。秦昭王野心勃勃,渴望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霸业。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年轻而果敢的白起被任命为秦军主将,统领此次大战。白起,虽年纪轻轻,却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断力。他深知此次战役的重要性,更加明白这场战役是秦国迈向统一之路的关键一步。
白起率领着秦军抵达伊阙,远远望去,韩、魏、东周联军浩浩荡荡,兵力远超秦军。然而,白起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坚定的决心和冷静的思考。他仔细观察着敌军的阵势,心中已然有了作战计划。
韩军方面,主将暴鸢心中忐忑不安。韩国势单力薄,他深知仅凭韩国一国之力,难以抵挡秦军的猛攻。因此,他迫切希望魏军能够出任先锋,为韩军分担压力。而魏军主将公孙喜则有着自己的盘算,他认为韩军装备精良,理应充当联军先锋。于是,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互相推诿,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白起敏锐地察觉到了敌军的矛盾,他决定利用这一弱点,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首先,他“设疑兵以待韩阵”,秦军士兵在阵前堆砌起无数旌旗和飘带,远远望去,仿佛有千军万马。秦军还不断擂鼓呐喊,制造出要对韩军发动猛攻的假象。韩军见状,顿时紧张起来,纷纷将主要兵力集中到正面,准备迎接秦军的攻击。
与此同时,白起悄悄地抽调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这支秦军如同幽灵一般,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前行。他们穿过崎岖的山路,避开敌军的侦查,一步步逼近魏军的营地。为了确保行动的隐秘性,秦军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前进,每一步都轻如猫步,不发出一丝声响。他们口中衔着树枝,以免说话被敌军察觉。在黑暗中,他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敏锐的方向感,稳步前行。
一切准备就绪后,白起果断下令出击。在正面战场上,秦军的疑兵继续制造声势,吸引着韩军的注意力。而在联军后方,秦军精锐主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魏军,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魏军仓促应战,阵形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主将公孙喜试图组织抵抗,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秦军如潮水般涌来,将魏军分割包围。
有的魏军士兵惊恐地瞪大了眼睛,手中的武器颤抖着,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有的士兵则绝望地呼喊着,四处寻找逃生的道路。但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他们根本无处可逃。秦军士兵们个个勇猛无比,他们挥舞着锋利的兵器,如砍瓜切菜般斩杀着魏军。鲜血染红了大地,惨叫声回荡在山谷之中。
韩军这边,起初还在紧张地等待着秦军的攻击。然而,当他们听到后方传来的喊杀声时,顿时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议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快,消息传来,魏军被秦军击溃。韩军主将暴鸢脸色煞白,他知道大势已去。还未等他做出反应,秦军的主力已经从侧翼向韩军发起了攻击。韩军侧翼完全暴露在秦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士兵们纷纷溃逃,韩军瞬间土崩瓦解。
韩军士兵们有的丢盔弃甲,不顾一切地逃跑;有的则绝望地跪在地上,祈求秦军的饶恕。但秦军毫不留情,他们继续追击,不放过任何一个敌人。整个战场一片混乱,韩、魏联军丢盔弃甲,死伤无数。
最终,秦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还占领了伊阙及五座城池。
白起因战功卓著,升任国尉。他的名字,从此在秦国乃至整个战国大地传颂开来。同年,白起又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伊阙之战的胜利,使秦国得以进一步扫清东进的障碍。韩、魏两国遭受了沉重打击,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两国门户大开,从此无力单独抵御秦国的东进。而秦国,则在这场胜利的鼓舞下,继续坚定地迈向统一六国的征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秦国先后攻占了韩国的宛、叶、邓,夺取了魏国的轵(zhi三声)、河雍、蒲阪、皮氏、河内郡大小城池61座。秦国的势力如日中天,其他各国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纷纷谋求自保或联合对抗。然而,伊阙之战的阴影始终笼罩着韩、魏两国,他们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
伊阙之战,成为了战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秦、韩、魏三国的命运,也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战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传颂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