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奉天殿大论远征倭国
听着朱十一的大名回荡在奉天殿上。本文搜:看书屋 免费阅读
朱元璋一腔怒火,瞬间消了下去,理智渐渐回归。
细细品味朱标和胡惟庸的话语。
毫无疑问,以朱十一的能耐,打下倭国不成问题。
那朱十一是会真的灭倭,还是要留下来镇守倭地?
昔日征战天下之际,朱元璋可以放心大胆的给朱十一兵权,命他征讨天下。
那时他不担心朱十一会反,虽然朱十一号为儒帅,但毕竟太年轻了,而且昔日征战的将领亦是派系驳杂,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僭越的。
更何况,那时两人没有矛盾,团结一心,一心立国!
可如今,他罢黜朱十一,说朱十一没有怨言,不怀恨在心,那他绝对不信的。
再将兵权交到朱十一手中,只怕朱十一会煽动将士们,而且远征倭国,天高皇帝远,君令有所不受啊!
再者,朱十一还未曾被朱标彻底降服。
万一朱十一雄兵造反的话,朝中多少人响应,他都不敢想。
大明悍将,谁能挡住朱十一?
即便能挡住,但毫无疑问陷入内战的大明会元气大伤。
再者,北境压力依旧在,残元势力仍然在,沿海还有方国珍,张士诚余部!
现在挥军攻倭,属实有点不理智,不到时机!
“陛下,朱十一说过,倭国历来都是蛮夷之地,习性如同牲畜,弱则卑躬屈膝,苟延残喘,表现的谦卑好学。”
“实则乃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如今更是聚而为盗,祸乱我大明海防!”
“根本无法教化,难以文治,当临之以兵,屠之!”
“否则日后定会为我华夏之祸。”
蓝玉眼看着朱元璋有点迟疑,当即再填把火,请命道。
昔日他作为年轻将领,跟在朱十一的身边,没少听朱十一论天下大势,其中倭国更是让朱十一时常挂在嘴边。
蓝玉可谓是将倭国深深记在心中。
“陛下,蓝玉所言甚是!”
“臣恳请陛下出兵伐倭!”
“陛下……”
“……”
武将们,亦是纷纷请命道。
虽然他们不懂倭国到底有没有为患大明的实力,会不会成为华夏之祸,但有仗那就打,没有道理和军功过不去。
更何况,太子朱标都发话了,蓝玉也站出来了,很多人都属于太子党派,和朱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道理不支持太子。
“蓝玉此言未免有些夸大其词!”
“倭国,区区弹丸之地,其地贫瘠无比,都不如我大明边陲之地富饶。”
“其地之民不足百万,文教更是一塌糊涂,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时代。”
“如何能够为我大明之祸!”
左相,胡惟庸当即开口道。
谁都可以出征,唯独朱十一不能出征。
朱标以及太子一党,都力推朱十一挂帅,这可不是啥好事。
一旦朱十一出征,那朱十一复出基本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那他这个左相怎么办?朱十一的身边更是有刘伯温和李善长这两个老不死的,好不容易将这三扔了下去,再出来,可还行?
别说有理由,哪怕是没理由他也要辩出几分来。
“陛下,臣以为,如今北境未定,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不适宜攻打倭国!”
“大军出征,不单单北境防务空虚,沿海防务亦会空虚,何况倭寇多为张士诚和方国珍余部,这些人聚集海外孤岛,随时可以逃窜,大军想要聚而歼之,实属不易。”
“反而劳师动众,空耗国力!”
“再者,远征倭国战事一旦陷入胶着之态,到那时张士诚、方国珍余部定然大举侵扰我大明沿海,只怕我大明兵力空虚,捉襟见肘。”
“陛下明鉴!”
大都督府都督,曹国公,李文忠,紧接着出列说道。
抛开大明颜面,就目前大明形势来看,他是一点都不看好远征倭国。
“臣等附议!”
胡惟庸,李文忠一开口,亦有不少文臣武将纷纷跟随。
“陛下,如今倭国都敢践踏我大明国威,践踏陛下颜面,若不除之,他日定成祸患啊!”
“陛下,大明立国不久,民生凋敝,再行远征,不但劳师动众,且得不偿失,那弹丸之地,即便打下来,仍需我朝廷开仓救灾,实属自找麻烦!”
“陛下,倭寇己犯边十几起,沿海百姓己然是人心惶惶,若不除,日后沿海百姓该当如何?如何出海贸易,如何下海捕鱼?臣请战!”
“陛下,倭寇犯边,多是张、方余孽,不足为虑,只需断了其粮草来源,假日时日,其必自寻他处,无需征缴!”
“陛下……”
“陛下……”
朝堂上泾渭分明,主战派以朱标、蓝玉为首,主防派以胡惟庸、李文忠等为首。
事情牵扯到朱十一身上,朝堂各大派系纷纷
抱团,各抒己见,己然不是单纯的朱标太子党和胡惟庸派系之争。
更是夹杂了多方的利益。
奉天殿己然如同闹市一般,嘈杂无比,不是一个乱能够形容的。
“够了!”
朱元璋,喝道。
登时,整个奉天殿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落在朱元璋身上,等待着朱元璋的旨意。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大明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
“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咱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大明患者,咱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大明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卿等当记所言,知咱之意!”
朱元璋思量再三,最终开口道。
虽然倭人不给他面子,他恨不得将其绑上奉天殿,扒皮抽筋!
可奈何,实力不允许。
出海远征,影响甚远,一个收不住那就有倾覆之危机。
在他看来,倭寇犯边虽是有些头疼,但仍然以防御为主,以逸待劳。
大明最大的祸患还是在北境,北境威胁一日不除,大明大部分军力都要压在北境,无暇他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