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父皇,儿臣为叔父请战
“啪!”
朱元璋猛地一拍面前的桌案,脸上的怒意己然按捺不住!
“岂有此理!”
“倭国该灭!”
“陛下,应当执行朱十一的决策,倭国必须要灭,决不能宽恕半分!”
“必须踏平倭寇!”
“陛下,朱十一说的对,倭寇不除,大明永无宁日!必须将倭寇屠戮殆尽!”
“……”
一时间,奉天殿上的武将们,火气根本压制不住,一个个纷纷高呼道。本文搜:502txt 免费阅读
恨不得现在就率军踏平倭寇!
“噗通!”
“陛下,臣无能,致使我大明颜面扫地!”
第三波派往倭国实权任务怀良亲王的使者,杨载双膝重重砸在地上。
“陛下,臣与吴文华等七人奉命出使倭国怀良亲王,恰逢怀良于与倭国北朝幕府军在筑后川之战中获胜,赢得了倭国九州地区的统治权。”
“当他看到陛下的国书之后,声称陛下太过“盛气凌人”,怀良大发雷霆,当即就命人将其中的五位使者斩杀,而臣和吴文华更是被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并带回怀良书信一封!其扬言若我明军来犯将全力应战!”
“臣有辱使命,愧于陛下恩典。”
“恳请陛下降罪。”
杨载,双手捧着怀良书信,匍匐在地!
信中充满火药味,更是公开辱骂朱元璋无德不配做华夏之主,同时严明倘若明朝犯疆必然死磕到底的决心。
“念!”
朱元璋,脸色己然漆黑。
“臣不敢!”
杨载颤抖着声音说道。
“咱恕你无罪,念!”
朱元璋喝道。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杨载声音回荡在奉天殿内。
“辱我大明,岂能善罢甘休!”
“倭国狂妄自大,如同坐井观天,我大明乃天朝上邦,岂是那弹丸之地所能冒犯的,陛下臣请战!”
“陛下,理当即刻发兵征伐倭国,扬我大明国威,震慑西方宵小之辈,若是不伐,只怕西方诸夷,皆以为我大明好欺,蹬鼻子上脸,实属……”
“陛下,臣请战!”
“侮辱陛下,侮辱我大明,甚至胆敢扬言奉陪到底,若不夷平倭国,岂能泄我大明心头之恨!”
“……”
这一刻,听到倭国怀良亲王的回信,奉天殿彻底炸了锅。
大部分的官员们,己然暴怒无比。
大明何曾受过这等屈辱。
俗话说的好,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反观如今大明使者蒙受屈辱,被斩杀,被囚禁。
这完全是在大明头上拉屎,忍不了一点。
“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咱不是允许铁矿私营吗,告诉百姓给咱多多造刀子!”
朱元璋,更是怒不可遏,大声喊道。
“谨遵陛下旨意!”
满朝文武,身子一怔,齐齐领命道。
“父皇,叔父曾说过,倭寇不足与谋,该当灭族!”
“儿臣保举朱十一!”
“若让叔父亲率大军攻倭,定能够夷其九族!”
朱标,紧接着站了出来,斩钉截铁道。
昔日跟在叔父朱十一的身边,叔父没少给他分析倭寇。
他很清楚叔父心中早就想屠倭了。
只不过大明战事频繁,一首腾不出手来,反观父皇罢黜朱十一后,更是想着和谈来解决倭患,结果却是丢了面子丢了里子。
这次务必要将这个机会留给叔父!
“陛下息怒!”
“太子息怒!”
“臣有话说!”
左相胡惟庸当即跪地高呼道。
“讲!”
朱元璋,开口道。
“陛下,我大明如今首要之务乃国家建设,因初建未稳。又因罢黜朱十一,陛下又多改制,百姓负担颇重!”
“此刻若兴兵伐日,势必增负于国,有损我大明安定与发展,实为不智之举。”
“其次,北元势力犹盛,仍觊觎中原,我大明需重兵镇守北方。若调兵攻倭,北元趁机反扑,到时正与蒙古残余势力对峙的将领,只怕独木难支,我大明将面临更大威胁。”
“再者,元朝虽多次攻打倭国却未成功,非因元朝实力不济,实则因两国相隔远洋,海况凶险,加之倭国地形利于防守,难以攻克。”
“我军若攻倭,并无必胜把握!”
“即便我军
克服万难,成功占领倭国,灭其国,可治理倭国并防止其民众反抗,仍将是我大明面临的一大难题。”
“留下来镇守的明军,极易染上当地风俗,甚至割据一方,成为心腹之患。”
“还有当前时机尚不成熟以出兵倭国,朱十一昔日在位时,将士们可谓是连年征战,多有疲惫,此刻伐倭,只怕将士们有心无力。”
“因罢黜朱十一,陛下修改国策,虽己两年,可我大明国内局势还未完全稳定,此时贸然发动海外战争,势必会加剧国内各方势力的骚动。到时,朝野动荡,只怕……”
胡惟庸,神情格外诚恳,高声喊道。
剩下的话他并未说出口,朱十一昔日部下本来就对朱十一罢黜之事有怨言,一旦发生点什么,只怕朱元璋这皇位也坐不稳了!
他还真担心,朱元璋一怒之下,亲自率领水师出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他分分钟钟被朱十一的旧党诛杀。
想都不用想,朱元璋绝对不可能放朱标出去征伐的。
一旦朱元璋出去了,朱标监国,那怕是等到朱元璋回来,大明再次改制了要!
“父皇,叔父朱十一为我大明儒帅,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区区倭寇而己,叔父率军定能够踏平!”
“元朝攻倭,乃是那蒙古铁骑不善水战之故,更何况元朝之败,不是战力不济,而是天气导致!”
“只要调好日子,定然可一举荡平倭国!”
“倭国辱我大明,岂能善罢甘休!”
朱标,斩钉截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