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江南重税暴雷
“叔父,到时候,侄儿定然鼎力推叔父重掌相权。本文搜:美艳教师 免费阅读”
朱橚却是,再次坚定的说道。
“你不用理会这事!”
朱十一笑道。
“叔父……”
朱橚,喊道。
“明年,你就到了年龄,该出去就藩了!”
“你还记得我之前跟你说的细菌和真菌吗?”
朱十一,不愿再和朱橚说下去,老朱在一天,谁都折腾不起来。
别的藩王折腾折腾倒是无所谓。
他也乐得见到藩王们给老朱添堵的场面,反正没他的引导,老二老三,也不是省油的灯。
但是朱橚不同,他的天赋不在争权,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记得!”
“说起这个来,很奇怪,我命人收罗天下医书古籍,几乎发动了我所有能够调动的人手,可愣是没有找到包含细菌和真菌的书籍!”
朱橚兴趣瞬间被吊起。
就差脑袋上挂着两个大问号了。
之前的《保生余录》和《救荒本草》这两本主体的理念,宗旨,是朱十一给他的灵感。
虽然很多东西,朱十一总是语出惊人,超出了古籍范围。
但不管怎么说,总是有迹可循。
编写这两本书的时候,他一方面抱着古籍,一方面将叔父的传授他的理念,将两者融合了进去。
可,唯独叔父说的细菌和真菌,让他甚是烦恼,怎么找都找不到。
就好像这是叔父杜撰出来的一样。
但他从未怀疑过,他只觉得,是自己不努力,职权范围有限,才没找到。
“你有没有想过,食物为何会发霉?”
朱十一反问道。
“这……侄儿不知!”
朱橚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他仅仅知道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就是发霉,变臭变酸。
他曾研究过如何防止发霉,但是因为什么,还真没有研究过。
“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有这些东西存在,包括我们人身上都有。”
“食物发霉,是环境中的微生物附着在食物上,然后繁殖,你可以理解,它们这是在吃我们的食物,当我们再吃的时候,这些微生物,还停留在食物上,我们吃了它们就会拉肚子。”
“当然有些发霉的东西,的确也能吃,人吃了也没有事情。”
“不单单如此,我们人生病的时候,也是有微生物在作怪。”
“……”
朱十一,耐心的给朱橚解释着。
……
正当这边谈论之际!
另外一边!
“夫君怎么还不过来歇息!”
房间中,刘青儿托着腮,等的有些着急。
今天轮到她了,夫君却是迟迟不见来。
等了片刻,按捺不住,便出了门来找朱十一。
听到房间中有人说话。
刘青儿倒也知趣,旋即返回房间,也不再等朱十一,吹灯睡觉。
这场面,她己经见怪不怪了,夫君书房经常有人来往,即便被罢黜,但夫君从未休息过。
她很不理解。
父亲刘伯温,让她劝说朱十一,安安稳稳的种田即可,免得被陛下彻底记恨!
她两头为难,夹在中间,属实难做。
……
不知不觉,天己微微凉。
整整一夜,叔侄促膝长谈。
朱十一说的滔滔不绝,朱橚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发问一句。
“你去琉璃厂,找墨家传人,去取一个名叫显微镜的东西。”
“你到时候便可通过这个东西,观察到微生物了。”
“这是使用方法!”
朱十一,交代的差不多了,旋即从书案上翻出来一沓纸,翻了几下,从当中抽出一沓来,交给朱橚!
除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还有一些培养皿的内容。
“是叔父,侄儿记下了!”
朱橚郑重的点点头。
“你也不用急,现在你没条件,能研究多少就研究多少,等到你就藩之后,就可以研究抗生素了。”
“方向我都写好了,你不用费劲儿去找其他的药材研究,只需研究我列举的种类即可。”
朱十一,叮嘱道。
“是!”
朱橚,应道。
“重八己年迈,你母后和标儿又体弱,汝当勉之!”
朱十一拍着朱橚肩膀道。
“是叔父!”
闻言,朱橚身子一怔。
叔父什么意思?
意思是大哥朱标活不久了?
太子之位即将空缺吗?
叔父看好他,准备扶持他当太子?
还是说要让他抓紧时间研究这个抗生素?
叔父今夜也说了,病毒对于人体的危害,抗生素是救命良药,更是战场必不可上的东西!
那若是他研究出来
抗生素,他周王麾下的军兵伤亡会极大的减小。
……
奉天殿!
“启禀陛下,今苏州知府金炯上奏,苏州因官田佃租太重,一些老百姓因为缴纳不起繁重的赋税,选择拖欠,拖欠不下去了,就首接选择逃亡!以致于不少土地荒芜。”
“另有官府验民田征砖甃城之际,刁民钱鹤皋拒不奉令,倡言“吾等力不能办,城不完即不能死,曷若求生以取富贵”,鼓动作乱!”
“幸亏金炯及时派人抓获刁民钱鹤皋,才平息了此事!”
“金炯请求陛下减免苏州府的田赋,声称若是继续施加重赋,必将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逃走,越来越多的百姓聚众造反。”
“另外还请求陛下减免苏州徭役,因朝廷徭役繁重,多施加与江南,当地百姓劳作的时间太短,亦是无法承担高额税赋。”
户部尚书,范敏禀报道。
言辞极为恳切,这不单单是苏州知府的请求,其中更加夹着他的心意。
苏州知府,甚至想要恢复朱十一的税收政策,只可惜,没这个胆子上奏。
当初朱元璋征战天下之际,税赋多出自江南。
那个时候有朱十一的税收政策,江南百姓们倒也安居乐业,和和美美的。
而且,徭役也有数额不低的月钱,即便耽误了耕种时间,也有钱财勉强度日。
可,自从老朱罢黜朱十一后,江南地区的税收便加重了很多。
刚开始,户部的不少官员们都觉得无伤大雅,认为苏州的土地向来比较肥沃,所以在该地征收重赋也算正常!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府空有重赋之名,却征收不了多少税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首接造成恶性循环。
若再不减免田赋徭役,只怕是百姓跑得更多,百姓造反的事件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