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灵山闲石人生

[第110章 水尖峰]

一、玉池谪落:天孙泣露下瑶台

大夏王朝癸未年,中原大地龟裂千里,连长江都缩成细流。天庭瑶池畔,司掌银河的水灵星君独立玉栏,见人间赤地千里,百姓跪在干涸的河床前,捧起泥土祭天。他腰间的水精佩突然发出悲鸣,倒映出信州地界的灵山——七十二峰皆笼罩在灰雾中,唯有西南角一峰,峰顶竟凝结着米粒大的露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水灵星君长叹,解下象征仙职的“天河玉笏”,揣入怀中。他本是盘古左眼所化的水精,历经三万六千劫修成正果,却见人间旱魃肆虐,终究难舍悲悯。趁值守星官打盹之际,化作一道蓝光坠入灵山,落地时足尖轻点峰顶,竟将那滴露珠震成清泉,顺岩缝流入山涧。

抬眼望去,此峰三棱如剑,峰顶终年云雾缭绕,恰似悬在半空的水精瓶。山风掠过,传来山民的歌谣:“水尖峰,尖如笔,写破青天求雨急……”水灵星君抚掌而笑:“既名水尖,便该是万水之源。”他取下鬓间的“凝露簪”,插入峰顶石缝,霎时清泉奔涌,在峰腰汇成五片相连的水潭,状若梅花,正是“五气朝元”之象。

二、梅潭结庐:松根引脉注清泠

水灵在潭畔搭起竹庐,以九根水曲柳为柱,编就水波纹的篱墙。每日寅时,他必赤足踏入潭中,运转“天河九阙诀”,只见五潭水面分别浮现“雨、露、霜、雪、雾”五字,与他体内的水精魄遥相呼应。山民们初时畏惧,躲在竹林后观望,直到某日正午,烈日将幼童晒晕在山径,水灵踏水而来,指尖轻点孩童眉心,竟从袖中取出冰晶,敷在额上——那是他凝聚的晨露所化。

“仙长救命!”孩子的母亲跪地不起。水灵扶起她,指了指峰顶的云雾:“明日起,可在卯时采集峰雾,以松针引露,集水可熬药。”他见村落的梯田干裂,便带着青壮走进深山,以玉笏画出水脉走向:“此处岩石下三尺,必有暗河,顺纹开凿,清泉自现。”当第一股清泉涌出时,山民们发现泉水中竟漂着细小的蓝光,正是水灵散出的水精魄,可保水质清甜不腐。

秋冬之际,水灵在潭边种下从瑶池带来的“冰晶梅”,花瓣落处,潭水便凝结成可食用的“水精冻”,百姓们藏在陶罐里,可解春旱之渴。他还编了《节水经》,刻在竹片上:“晨露养苗,午水浣衣,暮泉烹茶,滴水皆含天地灵。”山童们唱着歌谣在潭边玩耍,脚丫拍起的水花溅在他的青衫上,竟化作永不褪色的水纹。

三、旱魃肆虐:九渊深处觅龙涎

夏桀十五年,旱魃亲至灵山,化作赤鳞巨蟒盘绕峰顶,吸干五潭之水。水灵踏剑而来,见蟒蛇口中喷出的热风将岩石烤成龟裂,山民们的蓄水池已见底,连“冰晶梅”都枯萎凋零。他取出玉笏,欲引银河之水,却发现天庭已封锁天河下界的通道——原来旱魃早与天庭司旱的“赤松子”勾结,欲借此除去异己。

“人间疾苦,尔等竟视作儿戏!”水灵怒极,挥剑斩向蟒首,却见赤鳞化作万千火鸦,扑向村落。他急中生智,双掌按在峰顶“水精脉”上,运起“五雷控水诀”,但见水尖峰剧烈震颤,山体深处传来龙吟——竟是他沟通了灵山深处的古龙潭。

“乡亲们,随我念:‘水归其壑,润及八荒!’”水灵的声音混着雷声传遍山谷。山民们跪在地上,以手接水,跟着念诵。峰顶突然裂开细缝,古龙潭的水脉化作蓝色巨龙,冲破旱魃的火阵。巨龙摆尾处,五潭重新注满,“冰晶梅”竟在寒冬中重新开花,花瓣上还凝着龙涎。

此战后,水灵发现自己的水精魄已损耗大半,玉笏上的天河图也淡了三分。但见老村长捧着新收的稻米前来,颤声说:“仙长,这是用您引来的龙涎水灌溉的,香得很。”他忽然笑了,接过稻米时,指尖的蓝光融入谷粒——从此,水尖峰下的稻米煮出的饭,自带清泉香气,久旱不腐。

四、天诏临峰:金鳞甲士破云来

商汤灭夏之年,水灵正在潭边教孩童辨认“水精草”,忽见正北方向云开九重,二十八位水官使者踏浪而来,为首者手持玉帝金旨:“司水星君擅自下界,私改水脉,着即剥去仙籍,永镇北海眼!”

山民们闻讯赶来,将水尖峰围得水泄不通。刚会走路的虎娃抱着水灵的腿,奶声奶气地说:“仙长别走,虎娃给您摘冰晶梅。”水官使者冷笑:“人间愚民,可知他乱改天道,已触怒四海龙王?”挥挥手,便有水龙鞭抽向人群。

水灵突然站到前列,玉笏横在胸前:“要拿我,先过这五潭水。”他转身对百姓们说:“退回村落,关好水闸。”却在眨眼间以“分水咒”将全村老少送入峰底的古龙洞,自己则独坐峰顶,静待天罚。

五、水战九重天:倒转银河洗甲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尔敢以人间水脉抗天?”主阵的“玄武使者”怒吼,祭出“玄冥冰戟”,直取水灵眉心。他不躲不闪,任由冰戟穿透胸口,鲜血滴入五潭,竟激起万丈水幕——他以仙血为引,与水尖峰签订“水脉共生契约”,从此峰在人在,峰毁人亡。

天网震动,天河之水突然逆流,将水官使者的法器冲得七零八落。水灵趁机捏出“龙门诀”,峰顶的云雾竟化作万千锦鲤,撞向“紫微垣星图”。激战中,他望见古龙洞方向传来微光,知是百姓们在焚香祈愿,便将最后的水精魄注入玉笏,化作“水尖剑”,直刺天网中枢。

六、化石凝波:冰心一片化玉壶

当第十七道水雷劈落时,水灵的青衫已被血水浸透,玉笏断成两截。他望着古龙洞洞口,那里挤满了担忧的百姓,虎娃举着刚摘的冰晶梅,在火光中格外醒目。“原来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天河之水,而是人间这捧带着泥香的清泉。”他喃喃自语,将断笏插入峰顶,双掌按在“水精脉”上,仙体开始如水波般荡漾。

“仙长!”老村长的哭声传来,只见水灵的身影渐渐融入峰体,最终化作一尊垂足而坐的石像,左手托着半枚玉笏,右手轻拈冰晶梅,膝头还放着那本《节水经》。石像落成的瞬间,五潭水重新沸腾,飞出五只水鸟虚影,绕峰三匝后,没入石像的眼瞳——那是他留给人间的最后护佑。

天兵们见水脉契约已成,知道再难动摇水尖峰,只得悻悻回天。临行前,玄武使者望着石像叹道:“痴儿,你可知这一坐,便是与峰同寿,再无羽化登仙之日?”却不知,石像的掌心已化作新的泉眼,四季流出的清泉里,隐隐可见冰晶梅的花瓣,那是水灵用仙魂凝成的“活水符”。

七、玉壶冰心:万载清泉润桑麻

西周时期,水尖峰下的村落遭遇蝗灾,百姓们抱着石像的膝头哭泣,忽见泉水中浮出无数细小的蓝色鱼苗,放入稻田后,蝗虫竟纷纷退避;唐代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路过灵山,饮了石像掌心的泉水,竟在泉边悟得“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妙谛,写入《大唐西域记》;宋代文豪苏轼游历时,见石像衣袂间有水珠滚落,题诗壁上:“峰尖一滴千年泪,化作风雨满人间。”

明清时期,山民们在峰脚修建“水灵祠”,每逢干旱,便抬着石像巡游,所过之处必有细雨;近代抗战时,日军欲在茗洋关修建水坝,炸药却在石像前莫名失效,带队的军官夜梦仙人持笏怒斥,次日便下令撤离。当地老人说,那是水灵在护佑他亲手引过的水脉。

八、潮音永续:云影波光话仙踪

清明,茗洋关水库的晨雾尚未散尽,一群环保志愿者已登上水尖峰。领队的老者捧着泛黄的《节水经》抄本,对年轻人们说:“这是水灵仙长留下的智慧,每字每句都在教我们如何与水共生。”

游客们围在石像前,见掌心的清泉正一滴一滴落入石槽,水珠在阳光下竟呈现七彩光晕。有孩子伸手接水,忽然惊呼:“妈妈,水珠里有小鱼!”果然,清澈的泉水中,几尾半透明的小鱼正逆着水流游动——正是传说中“食水精魄”的龙鱼。

喜欢大话灵山请大家收藏:()大话灵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