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换嫁山与星河

第155章 重定规矩

林有民媳妇想着以后的日子,一狠心,豁出去说:”丝绸坊原来的管事,挑人都是通过族里,我家跟族里的关系出了五服,选谁去,也轮不到我去。本文搜:常看书 免费阅读“

族长会为他自己的亲戚谋福利,这不意外。人都有私心,何况一个没什么远见的族长。但令贾妍意外的事,丝绸坊选人,以前居然与族长有勾结。

不想文婶却说:”族长的兄弟和堂兄弟都多,一个比一个私心重,原来族长是有打算安排有民媳妇去的,但架不住他家那一大筐都装不完的亲戚。你文叔说,他就是耳根子太软。要是你们这个出钱出田的人家愿意立下规矩,反而对族长是件好事。他是乐意守规矩的人。“

贾妍便心里有数了,道:”如今丝绸坊换了管事,以后丝绸坊招工,不会再由族里帮忙选人,都是试用,合格就留下,不合格,别说是族长亲戚,就是族长亲生儿女,也一概不用。“

”你明天吃了早饭后,就来我家宅子,到时我会让丝绸坊的管事过来,带你去试工,合格你就留下,在丝绸坊做事,手快的一月能挣二两银子,想来养一家子还是能行的。“

林有民的媳妇当即就要磕头,贾妍一手拦住:“我年纪轻,不爱别人给我磕头,总觉得不吉利。你凭自己的劳力挣钱,用不着谢我。”

离开林有民家之后,贾妍吩咐知雨:“你回头找几匹细棉的料子,适合小姑娘小男孩穿的花色,让人送来,要是问起来,就说我喜欢两个小孩子,算是我给他们的新年礼物。”

文婶悄悄打量贾妍,年轻媳妇尚且没有自己的孩子,会这样体恤的可不多。

之后文婶再带她去了几户人家,境况都比林有民家好一些,而这些人家,也和族里其他人家相隔不远,附近总有二三户邻居。

拜访这些人家的路程上,文婶有心向贾妍说一说族里的情况,贾妍也有心问,于是贾妍很快就对族里的孤寡贫困人家数量、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说,族里对这些人家的帮扶大概是怎么样一个力度,也清楚了。

总的来说,族长不是贪没钱粮的人,但架不住他性子不够强硬,而他的兄弟、堂兄弟又多,亲戚也多,这些人家里多数都是想占便宜的,族里祭祀田地的产粮,每年留下三分之一左右,供家塾开支,三分之一,用来帮助孤寡贫困之家,还有三分之一,则被这些并非真正的贫困户给拿去了。

等傍晚回了家里,贾妍便将自己拜访的情况一一道来。

林夫人道:“果然!当初我带着如海回乡守孝,如海就说,族长为人和气,可他夫人却十分强势,只怕时间一久,他夫人要是不肯安分,就容易生出事端来。”

族长这一房,人丁最多,之所以是他当选,是因他们这房的兄弟里头,他为人最正派,也最和气。他房的人家都愿意选他,而他的那些堂兄弟里,互有算计,眼看争不过,这才转头支持了他。

贾妍笑着说:“不过不要紧,我们是出资的人,现在看情况不好,事情办的不公道,要提点要求,也不必看族长夫人的脸色。”

林如海回来的晚些,他在家塾考校子弟,情况更糟糕,年过十八还在家塾里混那二两银子的,居然有六七个。一问之下,才知道,这种情况,己经持续数年了,这些混二两银子补助的人,其中有一个,甚至己经在去年秋天娶妻了,即将满二十岁了。

如今一共只有二十个子弟读书,超龄混时间的就快到一半,任谁都会生气。

林如海当即就发作了他们,这些人之后是别想再来混那每月二两银子的补贴了。而剩下的十来个子弟,认真读书的,不到三分之一,大人们灌输的不是好好读书,而是每天到家塾里坐够时间,好解决每天的午饭,以及每月能拿到二两银子。

族长自己听了这些孩子说的话,都气的脸色铁青。

贾妍将文婶说的关于最好给族里的家塾和救济贫困户定个章程规矩的话讲给林如海听。

林如海点头:”那就定个规矩,以后凡年过十五岁的,没有取得秀才功名的,家塾一概不再供读书了。取了秀才功名的,也只供到二十岁。之后他们还没中举,想要读书,需得自己想办法。“

林夫人:”这样好。当年先祖觉得我们这支无人,族里的事,就由他们自己操心,不想却是这么一个结果。如今既定下章程,要是以后族里再无子弟出息,将来我们要分宗,也是合情合理的。“

贾妍却说:”我还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什么不当讲的,我们可是一家人。“林夫人示意贾妍首说。

贾妍道:“读书一事,考秀才,一靠用心,二靠天赋。这十多年,家塾连个举人都没培养出来,除了这些人不用心,可见也缺乏一个有天赋的苗子。”

林如海和林夫人都赞同。

“虽然只有男孩子才能读书科举,但要说到读书有用,却不是仅限于男孩子。”

“外面也有自己顶立门户的女人,开铺子做生意的,继承家业的,本朝并不禁立女户,也赞成和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族里的小

姑娘也念书试试?”

“前朝有慧姑,自创了一门绣法,她的慧纹至今仍大受推崇,可她要是不读书识字,如何能自创一门绣法?”

林夫人与林如海都听的十分震憾,这可是连林如海都不曾想过的事。

“像林有民的大女儿,才七岁半,听文婶说,西岁多,就能帮着家里看弟弟了,五岁多,就帮着家里放牛割草了。明明是个小姑娘,却比同龄人都懂事。”

“像她这样的姑娘,村里也不只一个两个。要是给她们机会读书,她们只怕比谁都珍惜。也不用三五年,学二三年,就能识不少字,再安排人教一教打算盘,苏绣也是盛名在外,到时我们再寻个年纪大的绣娘来,教她们绣花。她们兴许就能闯一条路出来。”

“别的不说,将来说亲,姑娘识字,会打算盘,又会绣花,不说嫁到富贵人家,寻个家境好些的,比如店铺掌柜的儿子,总不难吧?”

“她们要是嫁的不错,将来总会帮衬娘家一二,说不定哪个就能嫁给秀才、举人,做了娘子呢?”

林如海思考了一会儿:“这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那,我们再给族里家塾添笔银子,选适龄的小姑娘入学?”

贾妍却摇头:“夫君你当初通过县试,从正式读书,到取得秀才功名,花了多长时间?”

林如海:“五年。”

林夫人笑道:“哪有五年,不过是你年纪太小,你父亲不同意你下场,教他的夫子,原本只教了三年,就说可以让他下场试一试。”

贾妍:“那你觉得,如果资质普通的孩子,用心读书,多长时间能行?”

“五年。五年足够了。”

“那家塾男孩子读书的时间,就定为秀才五年,七岁入学,五年后,下场不下场,族里都不再提供补助。如果取得了秀才功名,之后再继续读书,族里才会重新提供读书的补贴。”

“女孩子入学,读二三年左右,考虑到她们无需参加考试,补贴就少一半,一月一两银子。”

林夫人对于送姑娘读书,并不认为不妥,若是他家有姑娘,自然也是要读书的,但就怕族里人接受不了。

贾妍:“族里也有二十多个女眷,在我们家的丝绸坊做工。只需要说,以后丝绸坊从族里招女工,都要读过书识过字的,想来他们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限定年龄之后,只怕不少人觉得我们对家塾的要求过高,目的是少出银子,让女童去读书,我问过了,这一批放宽年纪,七岁至十岁的,加起来有十七八个,我们这三年,每年多出二百两银子,就够了。正好堵住他们的嘴。”

“我那奶茶铺子,这一年赚了不少银子,这点钱,就让我来出吧。”

林夫人笑道:“这个办法不错。不过这么一来,只怕家家户户都想送姑娘去读书。”

贾妍:“不怕,我们可以规定,每户人家,都只限一个女孩,不能转让,也不能顶替。”

林如海先叫好:“这样一来,就有竞争,也有紧迫感。想让孩子去家塾里混补贴的家长,也要先考虑清楚,究竟要让哪个孩子去读书。”

林夫人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不能总是一味想靠自己家出力,族里始终得有子弟出息才行:“这个主意很好。姑娘读了书,识字会打算盘,又明理,别的不说,十里八村里头,都算是出众的,嫁个秀才,总是能的。说不定,这里面,哪一个就出息了,女婿是半子,自然会互相扶持。”她让林如海明天好好拟个章程,又说:“银子是我们的,祭祀田地也是我们添的,既然他们做的不好,如今我们提一点要求,让每分银子的去处落实,想来族长也不会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