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艰难度日
意外死了这人,叫林有民。本文搜:看书屋 免费阅读
他的媳妇当时怀着五个月的身孕,孩子未出世,就没有了父亲。
林有民媳妇看上去满脸沧桑,皮肤晒的很黑,显得年纪很大,但贾妍一问,才知对方不过二十有六。可看上去,年纪比西十余的林夫人还老。
这要搁贾妍前世的社会,还是花一般的年纪。
林有民媳妇用粗陶的碗倒了两碗开水出来,请贾妍和文婶喝水。碗底放了几片茶叶,泡开后很叶子很大。她看贾妍瞧茶叶,窘迫地说:“我家买不起茶叶,这茶叶是从山上的老茶树采的,我自己炒的,能去水的腥气。”
贾妍笑着端起碗暖手:“无妨。你亲手炒制的茶叶,想来不多,这要往京里贵人们的喜好上说,叫小作坊精心炒制。这茶闻着还挺香的。”
林有民媳妇几乎手足无措:“让奶奶笑话了。”
贾妍摇头:“不,你家这么艰难,你还能想着去山上采点茶叶炒制,这才是真正会过日子。我听文婶说,你家丈夫没了之后,全靠你自己养家,这些年过得不容易吧,难道族里就没有帮衬一二?”
林有民的媳妇抿了抿嘴,才说:“有,怎么没有呢。当初孩子他爹没了,我怀着娃,身子重,丧葬一事,全靠族里人帮衬。这些年,族里每年都会帮衬些米粮,不然我一个寡妇,再怎么干,也养不活老小三口人啊。”
贾妍轻轻抿了一口茶,说:“这话不尽实吧。族里虽有帮衬,只怕也不多。每年会给你们家多少米粮?”
林有民媳妇看了一眼文婶,见文婶点头,犹豫了一会儿,才说:“不敢瞒奶奶,每年的份额不一样,多的年景,能有二三百斤。”
“那少的时候呢?”
“也有一百五六十斤吧。”
贾妍轻笑:“你不用怕,我既来了,还有文婶在,难道你怕族里回头找你麻烦吗?不会的。族长兴许没那么有远见,但又不傻。找你的麻烦,不是首接打我们一家的脸。这些米粮,只怕米是少数,杂粮是多数吧?”
林有民媳妇点头。
“具体多少呢?”
“去年是一个月五斤米,十斤杂粮。”
贾妍:“家里还有米和杂粮吧?”
林有民媳妇不明所以,赶紧点头:“有,有,过年前族里特意多送了一些,一共是十五斤米,三十斤杂粮,说是让我们好好过个丰盛的年。”
这就是族里知道他们一家回了姑苏来,做的预防措施了。贾妍对此并不反感,但反感的是,林有民一家这么困难,得到的米粮和之前去过的几家,居然是一样的。可见族长在当族长一事上,并不合格。
贾妍说:“你端点米和杂粮出来,让我看看。”
这一看,让贾妍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米掺着谷糠,杂粮是黄豆、高梁和芋头。这些杂粮对林有民一家来说,却是好东西。
自己的运气很好,穿成了荣国府的庶女,单单这一点,就可以过人上人的生活。要是倒霉一点,穿在这样的农家女身上,要如何活下去呢?
贾妍并不想妄自菲薄,但也知道,那必定十分艰难。这种心情,让她无法对林有民媳妇的困苦视而不见。于是她说:“你家单门独户,家里不是老,就是小,这屋子,是当初你丈夫在的时候,就盖在这里,还是有别的缘故?”
林有民的媳妇闻言,忍不住,背过身去,擦了眼泪,稳住了情绪,才转过头来,说:“原来的屋子,卖给族里的成英婶家了。”
贾妍见状,不由怀疑:“当真是卖的?不是他们强占的?”
文婶:“不是。林显富一家还不敢那么做,族长也不会同意的。有民很能干,闲时到处帮工,做泥瓦匠,他们的新屋子才盖了不到一年。当时有民出了意外,家里老嫂子也病倒了,侄儿媳妇当时大着肚子,十分困难,林显富家本来准备盖房子,就找到侄儿媳妇,愿意出三十五两银子,买下他们的屋子。”
贾妍:“只怕那屋子,盖的时候,不只花了三十五两。”
林有民媳妇说:“买砖和瓦,就花了三十二两银子,石头是有民两个冬天才凿下来的,盖房子用的木料,一半是族里分给我们家的林地上取的,余下的花了三两银子,跟族里人家买的。伐树这些,都是族里人帮忙。”
材料大头就花了三十五两,看似不花钱的石料、多少细碎的活,全是他们自己两口子干的,光是填那块地基,就挑了一个多月的土。
贾妍听罢,问:“那个林显富,和族长是什么关系?”
文婶笑了:“他和族长己经是出了三服的堂兄弟,真不算什么亲戚。只不过,他老婆和族长夫人是表姐妹。”
贾妍:“就因为这亲戚关系,族长对他们压价买屋的事,就不吭声?”
文婶:“怎么没有,族长两口子吵架,最后林显富家添了五两银子,原来他们只出三十两银子的。如今这屋子,是族长帮忙争取来的,这原来是林显富家的屋子,说是借给有民一家子住,族长不同意,三十五两银子,外加这房子,不然她们连个落脚的地
方都没有。”
林有民媳妇点头:“族长己经帮我们很多了。”
贾妍想了想,说:“你家不是有两个孩子,叫来我见一见。”
林有民媳妇犹豫:“他们都不知礼,我怕冒犯了奶奶。”
贾妍摇头:“冒犯不了。孩子便是淘气些,也是可爱的。”
等林有民媳妇牵着一双儿女出来,她才知道,为什么林有民媳妇刚才会犹豫。大的闺女看上去瘦弱的很,一双眼睛便显得格外大,身上的衣服补丁打在补丁上,小儿子更是为得头大身子小。
贾妍前世做过志愿者,可即便是边疆,也不至于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边疆更多的是教育条件上的艰苦。
贾妍招手,让两个孩子上前来,问两个孩子的名字。同时伸出手,本是想安抚小姑娘,不想小姑娘的手伸出来,贾妍摸着,都觉得粗糙的很。手心里的茧厚厚的,可见干不少农活。
大的姑娘说:“我叫林明芳,大家喊我芳丫头。“
小的男娃说:”我叫勇娃子。“
林为民的媳妇说:”他大名叫林明勇。他们都是明字辈的,名字是请族长取的。“
贾妍问:”族里的家塾,孩子几岁能去读书?“
文婶:”原来是六岁,现在改成七岁。“
贾妍点头:”那他要去读书,还得三西年。“如果林明勇能去家塾了,每月就能有二两银子,二两银子足够这一家子改善生活了。林明芳己经七岁半,却因是个小姑娘,家塾并不让姑娘去读书。
贾妍问:”你愿意去丝绸坊做活吗?“
林有民媳妇先是愣了一下,回过神来,连忙说:”愿意,愿意。“
”那之前怎么不报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