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桃花村下
但是他们想再询问时,老人己经不肯开口了,被儿子一提醒,他才意识到,自己说多了,有些话,是不能说的。本文搜:美艳教师 免费阅读林如海和贾妍若只是一个寻常的富贵人家,游历到此,当故事听一听,也就罢了。要不是呢?
说不准村里人都要遭祸。
老人不肯开口,林如海和贾妍也知道没法再追问,不然惹得人警惕,只怕等下他们在村子里想多逛逛,都不行。
夫妇二人一对视,交换了一个眼神,决定另寻门路。
他们留心之下,便发现,村子里的大池塘,未必是天然的,就算有,一开始也只会是个小水田,深挖之后,还用各种石头垒的堤十分坚固。大池塘又套着小池塘,小池塘边上铺了一排长长的石堤,供村人洗衣服、挑水。比人的手臂还粗的竹子连接起来,大套小,改良成水管,顺着水管铺来的方向,林如海与贾妍最终找到了山上的小溪。
小溪在山的沟谷间流下,而用这竹管引水的方式,实在是精妙。
林如海感叹:“果然乡下人也有乡下人的智慧。”
贾妍想起一句诗:六亿人民尽尧舜。
只是这话不能说,否则,只怕林如海必定要追问。
到时她怎么解释,这样的诗句,不是她能写得出来的——现在,至少现在,还不是她和林如海坦白她的来路的时机。
于是她笑道:“种地的人,自然有种地的智慧。哪行哪业,不都如此。商人有商人的本事,庄稼人有庄稼人的经验,农书读的精通的人,也未必能种好地。我看这桃花村倒是卧虎藏龙,我们既然想打听,普通的村民都不愿意说,或者不敢说,不如中午就去那位龚叔家里吃午饭,首接问他好了。”
林如海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之前那位汉子的言辞,那位龚叔既然能做主,必定是村里十分要紧的人物,他若不愿意说,我们就只好另外找途径打听了。”
他们顺便在路边问了一个村民,对方听说他们要去龚叔家吃午饭,热情地带他们去了。
屋子离大路很近,但没有临着大路,而是一条小路上去,路的尽头就是龚树一家的屋子。一株银杏树很大,林如海估计有七八十年乃至百年的树龄。
龚叔的老伴和小儿媳妇接住他们,请他们进屋坐。
龚叔的房子同样是青砖黑瓦,但着实是座大房子——正三间,左右各有耳房转出,也是三间,还对称地盖了两个草棚,堆着柴火,收拾的很整齐。
院子并没有砌围墙,前头是一块小菜地,菜地边上栽的南瓜、苦瓜藤爬满架,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的院墙。
贾妍指了银杏树,说:“那下面有小桌子,我们就坐那吧。”
龚叔的小儿媳妇说:“夏天热的时候,爹也爱让我们把饭摆那里。”
林如海顺势问:“我们来买花,之前有个叫龚老三的,他说我们买的多,可以便宜一点,让我们来找龚叔商谈。龚叔不在吗?”
龚叔老伴:“他跟大儿到地里检查花苗去了,一会儿就回来了。”
龚叔大儿媳妇送了茶来,是粗陶的罐子,七寸长的壶嘴,冒着热气,说:“大爷和奶奶是城里人吧,尝尝我们这村上的罐罐茶,茶叶是自家种的,虽叫不上来名,可用这罐子一烧开,来喝过的客人都说好。”
粗陶的杯子,茶水倒出来,冒着一股清香味。
贾妍谢过她,她问贾妍:“奶奶和大爷想吃点什么?我们池塘里养了鱼,可以现捞现做。要是吃鸡,现在做,午饭就赶不上了。”
贾妍问她还有些什么菜,二人说话间,龚叔与龚大郎就回来了,二人肩上都扛着锄头。
“爹,有客人要买花,龚三哥叫人来和您商量价钱。”
如果不是脸上一道横跨了半张脸的疤迹,龚叔是一个看上去五十开外的农民,皮肤黝黑,但这道疤的存在,就够让人惊心动魄。龚叔有一双很亮的眼睛,他身上沾了泥,笑起来和普通的乡下老人没什么不同:“好,好,请客人们稍坐。”
等他洗了手换了双干净的草鞋过来招呼林如海,林如海大方地请他坐,说:“龚叔,我们要一百盆芍药,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寒兰各十盆,名品的牡丹姚黄、魏紫、赵粉、二乔、洛阳红各十盆。听说龚叔新培育了两种新品,分别是贵妃醉酒和白雪塔,要是龚叔愿意割爱,在下愿意重金相购。”
果然是个大单子。
而且是非常大胆的要求,新品种的花儿居然也敢开口。
龚叔仔细打量林如海,陌生面孔,诗书气质,即使自己盯着对方看,对方也坦荡且不回避,面上笑容未改,自己眯起眼睛来,连村里的后生都说感觉有些怕,可眼前这个年轻人,却是从容淡定的很。
龚叔品味对方开口订的花儿,心里浮现一个大胆的猜想:“不知大爷是城中哪一家的贵人?要是以前就买过我们花的老客户,价格又不一样。”
林如海笑着说:“我们新来的,瞧中了宁东县的环境好,才来没几天,这不,买些花儿,改造院子。”
龚叔笑了:
“不知大爷贵姓?虽说是头一次做生意,大爷既瞧上了我们村的花儿,以后又长住宁东县,说不定以后也会是老主顾,我自然要给一个老主顾的价钱。”
林如海笑道:“免贵姓林。”
龚叔仔细打量了林如海一番,结合方才的猜想,决定试一试:“大爷莫非是新来的县令大人?”
他其实只是冒险一猜,并无几分把握。
不想林如海却点头:“大叔好眼力。”坦率承认后,林如海介绍了贾妍:“这是我夫人。初来乍到,官邸的院子只见树,不见花,我们二人要宴客,只好来采买些花儿,待了客之后,除了送人,也可以装饰院子。”
贾妍笑道:“方才我们和村里人聊天,听说村子种花,也不过一二十年间的事,以前村子里的人,不需要靠住花为生,我们想要细问,村人却不敢细说,他们只道龚叔牵头带大家种花过日子,我们看过了,村子里还用竹子改成水管,蓄水供大家用,想来龚叔是个有担当的,所以我们就不藏着掖着了。”
龚叔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笑了:“既然县令大人和夫人都上门询问了,我一介老农,也没什么要藏着掖着的,实情不怎么好听,只怕县令大人与夫人听了,会后悔。”
林如海笑道:“后悔不后悔的,是我们夫妇二人的事,龚叔只管实话实说就行了。”
换一个县令,兴许是会后悔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如今是林如海来做这个县令,既然他有意要在宁东县做出一番政绩,桃花村这点事,还真就不算事。
龚叔笑了:“既然二位诚心想问,那我自然没什么可瞒的。”
桃花村的祖上,的确是因前朝末年战乱才迁来的,躲过了战火,本朝太祖立国之后,号令可以开荒种地,他们见世道安稳,便慢慢下山,将山下的一片片荒地开出来,种起了庄稼。和旁边的村子贸易起来,慢慢成了一个大的村子。
二十年前,旁边杨村出去做官的杨老爷致仕,回了镇上来养老,杨家陆续在周围村子置办田地。这与桃花村本没什么关系。十二年前,不知为何,杨老爷家突然就看上了他们村上的这一湾田地,以购买的名义,十两一亩的良田,五两一亩的中田,二两一亩的贫田,经过查验,他们村上那近三百亩田地,十分之一为良田,十分之六为贫田,余下则是中田,要一并买了去。
村里人不愿意,里长就拒绝了。
之后,里长家的长子被县衙门的捕快以偷盗为名抓了,里长家的小女儿被强行聘给了杨大人的二弟为小妾,不到一年,难产而死。
最后,那近三百亩的良田被全部充作贫地,卖给了杨老爷。
林如海想起自己在吏部查来的资料,问:“那位杨老太爷做官的长子,是不是如今的陕甘总督杨大人?”
龚叔点头:“如果朝中没有第二个总督大人姓杨,那估计就是了。几年前杨老太爷过世,那位大人回乡守孝,起复之后,听说升了总督,于是大摆宴席,请附近的村邻吃流水席。”
林如海笑道:“那就没错了。杨总督大人丁忧之前,还是二品的巡抚,起复才升任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