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千锤万凿出深山
滹沱河畔的晨雾尚未散尽,郦道元亲自带着十几名兵士在冰面凿孔。
看着几人将铁钎插入冰层,老御史突然按住高欢手臂:
“将军可曾对《周髀算经》有所了解?算经之中有‘周三径一’的说法。
这冰下淤泥的承重,可以按照‘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之法推算。如果用这般方法,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他手指在冰面虚指勾画方格:
“测算好之后,将每个丈许见方的网格中都坠入石权——这是效法大禹治水时‘随山刊木’的古法。”
午时,三千流民按网格方位破冰。
随高欢一同来的苏绰发现每处开挖点都隐约对应星宿方位,不由得好奇道:
“御史这是何意?天文历算也能用于治水吗?”
郦道元抖开《水经注》草稿,指着“滹沱水”条目,解释道:“
昔日光武帝冰渡滹沱,便是在参宿方位找到的承重泥层,我当日对此颇感兴趣,所以特意进行了记录,不曾想现下却用到了!
今日我们想要改动河道,便可以依太初历重定二十八宿基准,倒也可以省去一番力气。”
…………
按照郦道元的指示,古河道清淤至三丈深时,露出了层层叠压的黑色淤泥。
郦道元取样本在陶釜熬煮,最后竟得胶状物,端详许久,不由得大喜:
“此应为积年腐殖所成,遇石灰或许可成天然胶浆!”
随行匠人闻言皆是又惊又喜,北地筑城若是想要坚固一向是用糯米灰浆,造价之高堪比铜钱,若是这古河道的黑泥可以用来筑城,加上沃野镇烧制出来的砖,再想筑起城墙,岂不是方便许多!
可石灰,久在北地的匠人们哪里听过这个名字?
众匠人面面相觑,檐下青砖映着他们黝黑面庞上的不解之色。
几个赤膊汉子搓着粗粝手掌摇头低语:
“石灰……石灰……”,喉间滚动着砂砾般的困惑。
郦道元负手立定,青衫下摆被朔风卷得猎猎作响,忽而捻须长笑道:
“你们在边陲之地浸染久了,自然不知道中原造化!”
他指着远处巨石:
“洛阳近年来石刻造像颇多,再加上胡太后崇信佛教,不惜千窟万龛凿山,耗费靡巨!
我为了减少花费,曾经尽心力参研——取那蜂窝百窍的浮岩为胚,窑火煅烧三日三夜,待其颜色赤红如丹霞时,铁杵舂捣成齑粉,便可随意塑形!”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个粗陶小罐,指节轻弹间白尘飞扬。
匠头王铁锤瞪圆铜铃大眼,粗粝指腹碾过石粉痕迹,骇然发觉这东西竟然和夯土一般,却又比夯土结实了不少。
“用这种岩石的粉末粘合城墙或者制作佛像最为便利!又因为这是从石头中千捶万凿而来,我便给它取名为‘石灰’!”
高欢闻言眼中兴奋之意再难掩饰,手指扣住腰间玉带,忽地仰天朗声大笑:
“妙哉!御史大人真乃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安民之功!”
说完,高欢还嫌不足,拍手道:
“郦御史今日点石成神物,来人!”
但见他宽大袍袖无风自动,眉峰陡立如刀,对身旁亲卫吩咐道:
“即刻调三百健卒,于怀朔西山设炉。取西山青石,依御史所说的秘法,咱们也开炉锻造‘石灰’!”
语毕忽又展颜,朝郦道元拱手道:
“古人言立德立言立功,御史大人今日开金石为灰、化刚柔之道,载入《考工记》续篇又有何不可啊!”
…………
数日后。
“取西山灰来!”
郦道元声如洪钟,当灰白粉末与黑色淤泥胶质以七三之比混合,竟在寒风中半刻凝结。
老御史用铁锥重击石灰块,星火四溅但石灰块完好无损:“此胶坚固,可胜糯米十倍!”
高欢抓起石灰块掷向铁砧,发出金石相击的声音:
“我记得当年胡太后修建永宁寺便是用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材料?”
“高将军慧眼!”
郦道元抖开《水经注》手稿,指向“伊阙”条目:
“彼处所用凝灰岩多孔若蜂巢,正是绝佳烧制材料。”
他鹤氅扫过沙盘,
“但今日我们以黑泥为胶,西山灰为里,沃野红砖为表,当可筑成不摧之城!”
三日后的辰时,十二口陶釜在河滩排开。
郦道元亲自手持铜漏严格控量,黑泥与“石灰”按不同比例配置。
第四釜灰浆刚刚凝结,老御史突然厉喝:
“撤火!此配比过三成石灰,遇潮就会开裂!“
仿佛印证他的断言,那釜灰浆在寒风中竟自行崩解。
高欢抓起碎块:
“石灰过多就会失去黏性,所以要减少灰量?”
郦道元颔首,用笔快速做着记录:
“还需要掺一些三合河沙增加韧性。”
…………
随着温度愈发降低,滹沱河冰层越冻越厚。
郦道元在沙盘上推演三日,终在子夜敲定导流方案:
“我们可以仿照郑国渠‘横绝’之法,在古河道东侧开凿之字形弯渠。
他一边说一边取算筹演算,每折角不得过十之有三,应当可以借水力自破冰凌。”
计较已定,三千役夫便持精钢凿具,沿测绳开凿冰渠。
高欢又调来之前缴获的柔然战马,套用四马联驾,破冰效率倍增。
郦道元立在高处观测量水尺,忽见冰面裂纹走势有异:
“快撤南岸人马!”
半刻后,冰层沿测算路径自然崩解,分毫不差导入新渠。
…………
西山脚下,新建的五十座石灰窑昼夜不息。
郦道元又改良了“连窑法“,可以将余热导入相邻窑洞,省却三成燃料。
窑工偶然发现矿石中混有赤铁矿,老御史大笑:
“此乃天赐釉料!”
又令将铁矿粉掺入灰浆,筑出的城墙呈赭红色,远观如巨龙横卧。
高欢在窑区设军械坊,利用石灰窑高温熔炼柔然残甲。
郦道元指点匠人制作滑车组,将废铁熔液直接浇筑城墙预埋槽道,让城墙更为坚固.
但最精妙的还是要属郦道元设计的水门,他在闸口设置双层滤网,借鉴秦汉“渴乌“原理,利用水流自动清除淤沙。
“此网眼依鱼虾尺寸而定,可阻淤沙,却不妨鱼苗通行。”
老御史调试机关时,特意让渔户驾舟试验,确保三月开渔期不误民生。
郦道元翻阅北魏历年水文记录,设定十二处水位标尺:
“待开春冰融,将军就可见‘活城’的真容——水位涨则闸门自启,商船直抵城下;旱时闭闸蓄水,护城河永不干涸。”
郦道元在《水经注·滹沱水》补注:
“今怀朔新城,融兵家九地之变于闾阎街陌,化干戈为耒耜,此乃万世城防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