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苏峻之乱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的建康城,春寒尚未褪尽。年幼的晋成帝司马衍坐在太极殿上,听着殿外呼啸的北风,对即将到来的动荡浑然不觉。此时的朝堂,外戚庾亮以中书令之职掌控实权,他与司徒王导的明争暗斗早已不是秘密,而屯驻历阳(今安徽和县)的平南将军苏峻,正成为这场权力游戏中最危险的棋子。
苏峻本是北方流民帅,永嘉之乱后率部南渡,因在平定王敦之乱中战功赫赫,被封为历阳内史,统辖江北数万精兵。他的军队多由北方流民组成,骁勇善战,却因出身寒微遭江南士族轻视。随着羽翼渐丰,苏峻日益骄横,不仅截留地方赋税,更私造兵器、收纳亡命之徒。
庾亮早视其为心腹大患,认为“苏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日征之,纵或不捷,犹可控制;若复经年,不可复制”,力主召苏峻入朝为大司农,削夺兵权。
同年十月,朝廷诏书抵达历阳。苏峻麾下谋士任让劝道:“将军此去,必无全理,不如勒兵自守。”苏峻亦知此行凶险,却仍存侥幸,上表请求外任广州刺史,遭庾亮断然拒绝。更深层的积怨在于,此前朝廷论功时未封赏其兄祖逖的旧部,且庾亮多次拒绝祖约增兵请求,豫州刺史祖约早已“怀恨久之”,二人一拍即合,苏峻遂联合祖约,以“诛庾亮、清君侧”为名,率二万精兵南下。
咸和三年(328年)二月,苏峻军队在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渡江,击溃晋将卞壶率领的防守部队。时任丹阳尹的卞壶率部死战于青溪栅,父子二人皆战死沙场。消息传至建康,庾亮慌忙调遣左卫将军刘超、游击将军苏逸(苏峻之子)等率军抵御,却因部署混乱,被苏峻长驱直入。
三月,叛军长驱至建康城南的朱雀桥。庾亮命人焚毁桥梁阻敌,却反因混乱让苏峻趁虚而入。晋军主将赵胤战败逃亡,苏峻部将韩晃攻破台城(宫城),士兵在城中大肆劫掠,“焚烧宫寺,庙社宫室,并为灰烬”,百姓死者万计。
年仅十岁的晋成帝被劫持至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安置在潮湿的仓库中,身边仅有侍中钟雅等少数大臣不离不弃。庾亮则带着弟弟庾翼、庾冰等亲信,仓皇逃往寻阳(今江西九江),投奔江州刺史温峤。
此时的朝堂一片狼藉:司徒王导在乱军中保护幼帝,见苏峻时正色道:“峻小竖,敢陵天子!”与苏峻虚与委蛇;尚书令卞壶战死,丹阳尹羊曼被害,连皇太后庾氏(庾亮之妹)也在惊吓中病逝。
苏峻自封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掌控朝政,却因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很快失去民心。他命人将建康城的豪门士族充作奴婢,“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自障,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江南士族对其恨之入骨。
苏峻之乱的消息传到荆州,荆州刺史陶侃本因庾亮此前干预其处理侄子陶称一事心怀不满,不愿出兵。温峤多次遣使劝说,以“公若顾怀私情,首尾不赴,社稷将亡”相激,又联合王导写信恳请,陶侃最终被说服:“吾岂可匹夫怀恨而忘大节!”遂亲率荆州精兵三万东下,与温峤、庾亮的联军会师于寻阳,被推为盟主。
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五月,联军水陆并进直逼建康。苏峻派部将韩晃进攻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己则率军据守石头城,企图凭借长江天险固守。兖州刺史郗鉴率江北流民军屯驻京口,“据要冲,断贼粮道”,其麾下劲卒初显“北府兵”雏形。陶侃采纳郗鉴建议,派北府兵将领刘遐、苏峻旧部赵胤等切断苏峻粮道,同时在秦淮河南岸修筑壁垒,形成对峙。
九月,决战在即。苏峻在石头城上望见赵胤所部军容不整,竟亲率万余骑兵贸然出击。追击途中,苏峻坐骑突然跌倒(“马踬坠地”),晋将彭世、李千趁机以长矛攒刺,将其斩首分尸。“峻既死,众遂大溃”,其弟苏逸收拢残部退守石头城,立苏峻之子苏硕为帅,作最后抵抗。
苏峻死后,联军士气大振。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正月,陶侃命部将陶奥夜渡秦淮,突袭石头城东北的越城,焚烧叛军营垒。苏逸率军来救,被温峤部将毛宝击溃。二月,联军攻破石头城,苏逸、韩晃等叛将被斩杀,祖约逃亡后赵,其家族百余人被灭门。历时近两年的苏峻之乱,终以朝廷胜利告终。
建康城在战火中已满目疮痍:“宫阙灰烬,以建平园为宫”,晋成帝不得不暂时住在临时搭建的宫殿里。战后论功,陶侃进位太尉,封长沙郡公;温峤为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庾亮则自请贬职,出镇芜湖。经此一劫,东晋朝廷对地方军阀的掌控力进一步削弱,而以陶侃为代表的荆州势力崛起,形成了“荆扬对峙”的政治格局。
苏峻之乱的爆发,本质是东晋初年“门阀政治”与“流民武装”矛盾的总爆发。庾亮急于集权却处置失当,苏峻因出身卑微与权力野心铤而走险,祖约则因旧怨与利益受损响应反叛,最终酿成大祸。这场叛乱虽被平定,却给江南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千里无烟,人迹罕见”,更让东晋朝廷意识到,单纯依靠士族门阀或流民武装都难以稳定政权,不得不寻求两者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苏峻之乱中,郗鉴的江北流民军(北府兵雏形)初露锋芒,成为平叛的关键力量,为其日后在淝水之战中的崛起埋下伏笔。而陶侃以大局为重出兵,王导在乱中周旋保护幼帝,亦展现了士族阶层在危机中的自我调节能力。
当硝烟散尽,晋成帝在大臣的簇拥下回到残破的宫室,望着焦黑的殿柱,或许不会想到,这场动乱只是东晋百年纷争的一个开始。但历史终将铭记:在皇权衰微、门阀林立的时代,任何一次权力的失衡,都可能引发颠覆王朝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