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魏吴石亭之战
曹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洛阳宫嘉福殿内,魏文帝曹丕临终前紧攥着镇军大将军陈群的手,目光扫过曹真、曹休、司马懿等顾命大臣,喉间溢出最后一句叮嘱:“东防孙权,西御诸葛亮……”话音未落,龙御归天。时年四十岁的曹丕不会想到,他离世后的第二个夏天,江淮大地将掀起一场改变三国格局的惊涛骇浪。
东吴建业宫的含章殿内,吴王孙权正凝视着案头的兖州地图。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接手江东以来,他从未放弃过北进中原的梦想。此刻,尚书仆射陆逊的话语在殿内回荡:“曹丕新丧,曹叡初立,扬州牧曹休素无远谋,正可诱其深入。”孙权指尖划过地图上“石亭”二字——那是江淮之间的咽喉要地,群山环抱如天然牢笼,正是设伏的绝佳所在。
鄱阳郡府衙内,太守周鲂(fang,二声)的笔尖在竹简上反复游走,第七封诈降书即将完成。窗外蝉鸣刺耳,他忽然拔剑斩断自己一束长发,用丝帛包裹放入木匣——这是吴地“断发明志”的古法,足以让多疑的曹休卸下防备。自春至夏,他已派亲信向曹休送去六封信,信中痛陈“孙权屡加责难,鄱阳上下离心”,并“泄露”吴军布防虚实,此刻第七封信将附上断发,作为“必死归魏”的信物。
曹休在寿春将军府展开信笺,断发的血气混着墨香扑面而来。这位曹操的族子、曹魏的大司马,自虎豹骑时代便驰骋沙场,此刻却被胜利冲昏头脑。“周鲂乃鄱阳宿将,若得此人内应,江东可图!”他不顾参军刘晔的劝谏:“孤军深入,吴人多诈,不可不防。”执意点齐十万大军,以贾逵为前将军、王凌为副将,沿淮水南下,直扑石亭。
东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七月,江淮流域的梅雨刚过,湿热的空气里弥漫着硝烟的味道。周鲂在鄱阳城外迎接曹休的使者,故意露出衣甲下的鞭伤:“吴王派亲信监视,某若再迟,恐遭毒手!”使者回报后,曹休再不迟疑,大军开拔,经安风津向皖城(今安徽潜山)挺进。殊不知,孙权已亲率五万精兵屯驻皖口(今安徽安庆),大都督陆逊、左将军朱桓、右将军全琮各领万人,在石亭周边的山林中悄然埋伏。
陆逊站在石亭山顶,俯瞰蜿蜒的山道。此处两山夹峙,中间仅容三马并行,曹军若入,必成瓮中之鳖。他转向朱桓:“曹休若败,必走夹石、挂车(今安徽桐城境),将军可率部截断其归路。”又令全琮率部迂回至曹军东侧,待伏兵尽出时两面夹击。军士们身涂草汁,铠甲外裹藤蔓,连战马都口衔枚、蹄裹布,山林间除了虫鸣,再无半点声息。
八月初一,晨雾未散,曹休的先头部队已踏入石亭谷口。前军校尉张普骑马前行,忽然发现道旁草丛有踩踏痕迹,刚要喝令停止,忽闻山顶“咚——”的战鼓巨响,如晴天霹雳撕裂晨空。紧接着,两侧山坡上檑木滚石如银河倒泻,曹军战马惊嘶,队形顿时大乱。
“杀——”陆逊的令旗挥落,万箭齐发,遮天蔽日。山谷中,吴军如神兵天降,从灌木藤蔓中跃出,长戈短刀劈向措手不及的魏军。曹休在中军帐中惊闻喊杀声,刚要披甲,亲信侍卫已浑身是血撞入帐中:“都督!前后皆敌,退路被断!”他登上战车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皆是“陆”字帅旗,曹军被截成数段,正在谷中拼死突围。
朱桓的部队从北面杀出,刀光过处,魏军血肉横飞。他望见曹休的黄钺大纛,拍马直追:“曹休!你中了我家都督之计,今日便是你的葬身之地!”曹休身边仅剩千余亲卫,且战且退,向夹石方向逃窜。恰在此时,全琮的伏兵又从东侧杀出,曹军彻底崩溃,兵器甲胄丢弃一路,鲜血染红了石亭溪水。
当曹休狼狈退至夹石时,身后追兵已不足五里。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此刻面色惨白,望着陡峭的山壁仰天长叹:“吾中奸计,今日必丧于此!”忽闻山后号角声起,一支曹军旗号杀出,当先大将正是贾逵。
原来,贾逵率军进至东关(今安徽含山)时,发现吴军并无防备,心下生疑:“贼兵不防东关,必集中于石亭!”立即违背曹休“东进”的命令,率军西援,星夜兼程二百里,终于在夹石赶上溃败的曹军。他命士兵点燃火把,遍插旌旗,吴军见援军已至,恐遭反围,遂停止追击。
陆逊在石亭山顶目睹这一幕,深知再战无益,遂鸣金收兵。此战,吴军斩首万余级,缴获辎重车马无数,曹休的十万大军折损近半,“车甲器械,略尽遗弃”(《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石亭之战的捷报传至建业,孙权亲至芜湖迎接陆逊,解下自己的御用车盖赐予这位名将,并拜其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周鲂因功进封裨将军,赐爵关内侯。而曹魏这边,曹休回到洛阳后,上书请罪,魏明帝曹叡虽表面宽慰,赐以车马衣裘,但其内心羞愤难平,不久便背生疽疮,一命呜呼。
此战过后,曹魏对东吴的战略不得不从“进攻”转为“防御”,扬州前线的军事部署全面收缩。孙权则趁势上表称臣于蜀汉,吴蜀联盟再度巩固,形成对曹魏的东西夹击之势。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石亭之战让司马懿在曹魏军中的地位悄然上升——当曹休、曹真等宗亲将领相继离世后,这位善谋的谋士逐渐走到了军事舞台的中央。
站在今日的安徽潜山境内,石亭谷地的草木依然葱茏,山风掠过,仿佛还能听见千百年前的喊杀与马嘶。史载此战“吴人皆快,而魏人皆痛”(《资治通鉴》),它不仅是东吴“以诈破强”的经典战例,更深刻改写了三国的力量对比。当诸葛亮在汉中得知石亭大捷时,正筹备第二次北伐,他或许未曾想到,这场发生在东线的胜利,竟为他西线的军事行动赢得了短暂的窗口期。
石亭之战的真相,藏在《三国志》的字里行间:周鲂的七封诈降书,陆逊的精准伏击,贾逵的临机决断,共同构成了这场战役的复杂图谱。它告诉后人,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兵力对决,而是谋略、勇气与时机的完美交响。当夕阳染红江淮大地,那些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将士们,用鲜血谱写出一曲关于智慧与勇气的壮丽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