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诸葛亮五次北伐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汉中盆地的油菜花正开得铺天盖地。丞相府的议事厅里,四十九岁的诸葛亮正对着丈二长的凉州舆图沉思。案头竹简上,《出师表》的墨痕未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誓言在烛影中明明灭灭。自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受刘备托孤以来,他用了四年时间南征孟获、整训甲兵、疏通漕运,此刻终于要将战略重心转向北方——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关中平原。
曹丕驾崩后,曹魏新主曹叡初立,关中防务由驸马夏侯楙(mao)镇守。此人生性浮华,不谙军事,陇右地区(今甘肃东部)仅有数万屯田兵驻守。诸葛亮敏锐捕捉到这个战机:若能夺取陇右,既可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又能获得骑兵所需的陇西良马,更可将战线推进至黄河一线。
于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当正月的秦岭还笼罩在深雪之中,诸葛亮却做出惊人部署:令赵云、邓芝率五千疑兵出褒斜道,在箕谷(今陕西宝鸡南)虚张声势,扬言直取长安;自己则亲率十万大军,秘密向西翻越祁山(今甘肃礼县东)。陇右五郡毫无防备,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等人巡查属县,听闻汉军突至,竟弃城而逃。姜维被迫投降,从此成为诸葛亮的军事副手。
三郡望风归降的捷报传至成都,刘禅亲自到太庙告祭先帝。然而危机正悄然逼近: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这个连接陇右与关中的咽喉要地,此刻正由参军马谡驻守。马谡是马良之弟,素以谋略见长,却缺乏实战经验。诸葛亮深知此战关键,临行前反复叮嘱“当道扎营,阻敌通路”,却不想马谡竟弃水源而登上南山。魏将张郃率五万骑兵星夜兼程,抵达后立即断绝蜀军方水源,纵火烧山。蜀兵饥渴交加,阵型大乱,街亭失守。
诸葛亮在西县(今甘肃礼县西)目睹败兵潮水般涌来,不得不下令迁徙西县千余户百姓退回汉中。赵云的疑兵也在箕谷被曹真识破,所幸这位老将亲自断后,才未遭重创。回军后,诸葛亮自降三级为右将军,仍行丞相事;马谡等将领被处斩,唯有姜维被破格提拔为征西将军。
此战虽败,却让曹魏朝野震动。曹叡亲赴长安督战,重新部署关中防务,陇右成为双方拉锯的焦点。诸葛亮意识到,曹魏并非想象中那般脆弱,而蜀汉的短板——骑兵不足、粮运艰难——也在实战中暴露无遗。他开始在汉中推行“木牛流马”运输法,为后续北伐做准备。
是年八月,东吴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魏军东线主力受损。诸葛亮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趁关中兵力东调,再次出击。但此次目标不再是陇右,而是陈仓(今陕西宝鸡东)——这个扼守关中西部的要塞,若能拿下,便可打开通往长安的大门。
十月的陈仓,寒雨绵绵。诸葛亮率三万大军抵达时,却发现城墙上早已遍插魏军旌旗。原来魏将郝昭早在此加固城防,仅用千余兵力便据守险关。蜀军架起云梯攻城,郝昭令人以火箭射之,云梯燃成火龙;又用冲车撞击城门,郝昭则用石磨从城头砸下,冲车尽毁。诸葛亮派郝昭同乡靳详劝降,被严词拒绝:“魏国律法,你我都清楚,我只有一死而已!”
二十天过去,蜀军粮草将尽,而曹魏援军正由张郃率领日夜兼程赶来。诸葛亮不得不下令撤退,临行前设伏击杀魏将王双,算是聊作补偿。
陈仓之战成为诸葛亮军事生涯中少有的攻坚战失利。他意识到,以蜀汉的兵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克曹魏的坚固城池,此后的战略重心重新回到陇右——那里群山环绕,更适合发挥山地战优势。
此战让诸葛亮明白,正面强攻关中不可取,必须继续在陇右做文章。他开始注重分化陇右的羌、氐等少数民族,派遣使者联络,许以官职财物,为下次北伐争取更多支持。
经过半年休整,诸葛亮决定先攻取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二郡。这两地位于陇右南部,是连接蜀汉与陇右的枢纽,若能占据,既可屏障汉中,又能作为下一步进军的跳板。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命陈式率一万精兵西出阳平关,直扑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果然率军来援,却在途中接到探报:诸葛亮亲率大军已进至建威(今甘肃成县西),正切断魏军退路。郭淮深知汉中蜀军主力尽出,若硬拼必遭夹击,只得退兵。陈式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随后抵达,安抚百姓,设置郡县,留下将领镇守。
这是五次北伐中唯一一次成功占领并巩固的领土。武都、阴平的纳入,让蜀汉拥有了从西线北进的稳固基地,也让陇右的羌人部落看到了蜀汉的实力,纷纷派使者归附。
此战虽规模不大,却意义非凡。它证明,只要避开曹魏的主力兵团,利用机动战术逐个攻取要点,蜀汉完全能够在陇右站稳脚跟。诸葛亮借此机会,在二郡推行屯田政策,让军队就地屯垦,减轻粮草运输压力。
经过两年准备,诸葛亮做了两项关键改进:一是发明“木牛”运输粮草,提高山地运输效率;二是吸纳羌兵加入蜀军,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骑兵部队。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他再次率大军出祁山,目标直指陇右重镇祁山堡。
魏明帝曹叡深知陇右危急,派司马懿为西线主帅,率张郃、郭淮等名将共十万大军救援。司马懿采取“坚守不战,拖垮蜀军”的策略,率军屯驻在上邽(gui,一声,今甘肃天水),却被诸葛亮巧妙调动:留一部继续围困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在上邽以东的卤城(今甘肃天水南)与魏军对峙。
五月的陇右麦田金黄,诸葛亮抓住魏军“护麦”的心理,派姜维、魏延分两路突袭,不仅抢收了上邽的麦子,还在运动中分割魏军。张郃率三万骑兵攻击蜀军右翼,却被诸葛亮亲率的中军死死咬住,魏延趁机从背后包抄,魏军大败,史载“甲首三千”,这是诸葛亮北伐中最大的一次胜利…
然而,就在蜀军准备乘胜追击时,后方传来噩耗:负责督运粮草的李严因阴雨连绵,无法按时运粮,竟假传圣旨令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回撤,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却在木门道(今甘肃礼县东北)中了埋伏——万箭齐发之下,这位曹魏“五子良将”最后一人血染疆场。
卤城之战证明,诸葛亮的运动战能力已达巅峰,即便面对司马懿的大军也能正面击溃。但李严的失误不仅让战果付诸东流,更暴露了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李严素与诸葛亮不和,此次借机推卸责任,最终被废为平民。
张郃之死让曹魏失去了西线最具经验的将领,此后司马懿更加坚定了“坚守”策略。而诸葛亮则意识到,后勤问题始终是北伐的最大瓶颈,他开始谋划在渭水流域屯田,为长期对峙做准备。
经过三年“劝农讲武”,诸葛亮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一是制造“流马”进一步优化粮运;二是与东吴约定同时出兵,孙权亲率十万大军攻合肥,试图分散曹魏兵力;三是在汉中囤积了足够三年消耗的粮草,并制定了“分兵屯田,久驻关中”的战略。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十万蜀军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南)而出,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扎营。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屯驻渭北,却不敢渡河,只在南岸背水结阵,摆出一副“死耗到底”的架势。
诸葛亮此次志在长久,他令士兵与当地百姓杂居屯田,“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展现了卓越的治军能力。他多次挑战,甚至送女装给司马懿以激其出战,对方却“忍辱受之”,只盼蜀军粮尽自退。
七月的关中酷热难耐,诸葛亮却因多年操劳积劳成疾。他躺在中军帐内,仍惦记着北伐大业:“吾知天易,知命难违”,但即便如此,仍强撑病体部署撤退计划——令姜维、魏延断后,杨仪统领主力徐徐而退,务必做到“军退而营不撤,敌至而阵不乱”。
八月廿八日,五丈原的秋风格外萧瑟。诸葛亮强支病体,最后一次登上指挥台,望着渭水北岸的魏军营寨,长叹一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当晚,巨星陨落,享年五十四岁。
蜀军秘不发丧,按计划撤退。司马懿听闻营中举哀,率军来追,却见蜀军“旗鼓整齐,军容严整”,不得不感叹:“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至安全地带后,杨仪等人才为诸葛亮发丧,全军缟素,哭声震天。
五丈原的星落,标志着蜀汉大规模北伐的终结。此后蒋琬、费祎主政,采取守势;姜维虽九伐中原,却再无诸葛亮时期的战略高度。但五次北伐的影响深远:曹魏在西线始终不敢掉以轻心,不得不长期部署重兵,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蜀汉以弱攻强,以攻为守,将国祚延长了三十年;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站在五丈原的武侯祠前,望着秦岭连绵的群峰,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的金戈铁马。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壮远征,是小国对大国的顽强抗争。他明知“益州疲弊”,却依然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在他心中,“兴复汉室”不仅是刘备的遗志,更是儒家“克己复礼”的终极追求。
史书上的数字会褪色,战场上的硝烟会消散,但那些在祁山风雪中坚守的身影,在陈仓城墙上燃烧的火把,在五丈原星空下的叹息,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诸葛亮北伐的意义,或许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种不计成败、只为理想燃烧的精神,才是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