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董卓之乱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乱象丛生。先是黄巾起义如熊熊烈火,燃遍九州大地,虽最终被镇压,却也让东汉王朝元气大伤,各地豪强趁势崛起,拥兵自重,整个天下犹如一盘散沙,只待一场狂风暴雨,将其彻底搅乱。而董卓,这个来自凉州的枭雄,恰似那股破坏力极强的风暴,在历史的舞台上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史称“董卓之乱”,让东汉王朝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董卓出生于凉州陇西临洮,此地与羌胡接壤,长期处于军事冲突的前沿地带。自幼生长于此的董卓,深受当地尚武风气的熏陶,身形魁梧,力大无穷,擅长骑射,且性格豪爽,在当地小有名气。他与羌人部落往来频繁,结识了不少羌人首领,凭借着自己的胆略和豪爽,在羌人中树立了一定的威望。这些羌人朋友,日后成为了他崛起之路上的重要助力。

年轻的董卓凭借自身的武艺和能力,投身军旅。在对羌人的战争中,他屡立战功,官职也随之不断升迁。他善于观察战场形势,战术灵活多变,麾下的士兵对他忠心耿耿。很快,董卓就组建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凉州军。这支军队以骑兵为主,士兵们个个剽悍善战,再加上长期与羌人作战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凉州军在当时的东汉军队中独树一帜。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卓在凉州地区的势力愈发强大,成为了当地举足轻重的人物。东汉朝廷对他既有所倚重,又心怀忌惮,不得不对他加以笼络,给予他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而董卓,也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一个能够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东汉王朝的天空笼罩着一层阴霾。汉灵帝刘宏病重,奄奄一息,朝堂之上各方势力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最终,刘宏驾崩,年仅13岁的皇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刘辩年幼,朝政大权落入其母何太后和大将军何进手中。

何进出身屠户,因妹妹何氏成为皇后而飞黄腾达。他虽位居高位,但缺乏政治谋略和决断力。当时,宦官集团在东汉朝廷中势力庞大,他们与何进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何进为了彻底铲除宦官势力,在袁绍等人的建议下,做出了一个改变东汉历史走向的决定——召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消息传到凉州,董卓大喜过望,他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立即点齐兵马,日夜兼程,向洛阳进发。然而,董卓还未抵达洛阳,京城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宦官们得知何进要诛杀他们的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在宫中设伏,将何进斩杀。何进的部将们得知主帅被杀,群情激愤,纷纷起兵攻打宦官。一时间,洛阳城内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宦官们见大势已去,挟持着汉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出京城。

在混乱之中,董卓的军队终于抵达了洛阳城外。他得知汉少帝和陈留王刘协被宦官挟持在外,便立即率军前去迎接。在北邙山下,董卓见到了惊魂未定的汉少帝和陈留王刘协。董卓向汉少帝询问宫中发生的事情,汉少帝由于年幼惊恐,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而陈留王刘协则镇定自若,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董卓见陈留王刘协聪慧过人,心中暗暗有了废立之意。

董卓护送汉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回到洛阳后,开始了他独揽大权的疯狂行径。他先是以武力威胁,收编了何进和何苗的部队,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实力。随后,他又在朝堂上公然提出要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此举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但董卓根本不予理会。他手握重兵,谁敢反对就杀谁。在董卓的淫威之下,汉少帝被废为弘农王,陈留王刘协登基称帝,是为汉献帝。

董卓自封为相国,享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成为了东汉朝廷实际上的统治者。他独断专行,肆意妄为,将朝廷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董卓大肆提拔亲信,安插在朝廷的各个重要职位上。他的家族成员也都跟着飞黄腾达,他的弟弟董旻被封为左将军,侄子董璜被封为侍中、中军校尉,就连他还在襁褓中的孙子也被封为侯。

董卓生性残暴,对待百姓和反对他的人手段极其残忍。他纵容士兵在洛阳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的财物被洗劫一空,许多妇女被奸淫,洛阳城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对于那些敢于反对他的大臣,董卓更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诛杀。他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将数百名投降的叛军士兵当着众人的面残忍地杀害,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朝中大臣们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董卓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他下令挖掘东汉历代皇帝的陵墓,盗取其中的珍宝。洛阳城内外的皇陵被他洗劫一空,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财宝落入了他的手中。他还在长安附近修建了一座名为郿坞的城堡,将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全部囤积在里面。据说,郿坞内储存的粮食足够他吃三十年,可见他的贪婪和奢靡。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愤。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组成了联军,共同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他的弟弟袁术则负责供应联军的粮草。参加联军的诸侯有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此外,曹操和孙坚也分别率领自己的军队加入了联军。

诸侯联军在酸枣(今河南延津)会盟,他们发布檄文,历数董卓的种种罪行,号召天下人共同起来讨伐董卓。檄文传到洛阳,董卓大为震惊。他深知诸侯联军的实力不容小觑,于是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在迁都的过程中,董卓下令将洛阳城的百姓全部驱赶至长安,一路上百姓们受尽了折磨,许多人死于非命。为了防止诸侯联军追击,董卓还下令烧毁了洛阳城的宫殿、官府和民宅,昔日繁华的洛阳城瞬间化为一片废墟。

诸侯联军得知董卓迁都长安后,立即起兵追击。然而,由于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各诸侯心怀鬼胎,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意真正与董卓的军队正面交锋。在联军推进到荥阳(今河南荥阳)时,遭遇了董卓部将徐荣的阻击。曹操认为这是一个击败董卓的好机会,他力劝诸侯联军合力进攻,但其他诸侯却犹豫不决。曹操无奈之下,只得率领自己的军队独自向荥阳进军。结果,曹操的军队在荥阳汴水遭到了徐荣的伏击,曹操大败,险些丧命。

在这场战斗中,只有孙坚率领的军队表现得较为英勇。孙坚率领军队一路西进,先后击败了董卓的部将胡轸和吕布,斩杀了华雄。他的军队士气大振,一度逼近洛阳城。董卓见孙坚的军队勇猛善战,心中十分忌惮。他派人前去劝说孙坚,想要与孙坚结为儿女亲家,但遭到了孙坚的严词拒绝。孙坚表示,自己一定要将董卓赶出洛阳,为天下人除害。

尽管董卓在军事上暂时抵挡住了诸侯联军的进攻,但他在长安的日子却并不好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残暴统治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朝廷内部也出现了反对他的声音。司徒王允表面上对董卓毕恭毕敬,暗地里却一直在策划着如何除掉董卓。

王允深知,要想除掉董卓,必须要借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人就是董卓的义子吕布。吕布武艺高强,是董卓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但吕布为人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之间的矛盾,先是对吕布进行了一番拉拢,然后向他透露了自己想要除掉董卓的计划。吕布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但在王允的再三劝说下,最终还是答应了王允的请求。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汉献帝大病初愈,在未央宫大会群臣。董卓接到通知后,带着吕布等人前往未央宫。当他走到宫门时,埋伏在周围的士兵突然冲了出来,将董卓团团围住。董卓大惊失色,急忙呼唤吕布前来救他。

然而,吕布却手持方天画戟,站在一旁,对董卓喊道:“有诏讨贼臣!”说罢,便一戟刺向董卓,将他当场刺死。董卓的尸体被扔在街头示众,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为了泄愤,有人在董卓的肚脐上插上灯芯,点燃后当作油灯,一直燃烧了几天几夜。

董卓死后,他的党羽李傕、郭汜等人原本打算解散军队,各自逃命。但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他们决定起兵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李傕、郭汜等人率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长安城门。王允在战乱中被杀,吕布则率领残部逃出了长安。李傕、郭汜等人进入长安后,继续把持朝政,他们争权夺利,互相攻伐,使得长安城内一片混乱。东汉王朝在经历了董卓之乱后,已经名存实亡,天下陷入了更加混乱的诸侯割据局面。

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巨大灾难,它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也彻底改变了东汉王朝的命运。这场动乱将东汉王朝的大厦彻底颠覆,让华夏大地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之中,为三国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