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汉攻大宛之战
在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但北方的匈奴却始终是汉朝的心腹大患。汉武帝一直渴望能够找到同盟,共同对抗匈奴,而此时,张骞带回的关于西域大宛等国的消息,让汉武帝看到了新的契机。
张骞,这位英勇无畏的汉中郎官,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应募出使月氏。他肩负着联合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的重要使命,然而,西行之路却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张骞率领着百余人的使团从陇西出发,刚一进入匈奴的领地,就被匈奴人俘获。匈奴单于将他们扣留了十余年之久,期间还让张骞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手持汉节,未曾有过一丝动摇。
后来,张骞趁着匈奴看守逐渐宽松之机,终于寻得机会与他的随从逃离匈奴,继续向西前行。他们一路风餐露宿,经过数十日的艰苦跋涉,终于抵达了大宛国。大宛国位于匈奴西南、汉朝正西,距离长安万里之遥,那里的人们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种植着稻麦,还盛产蒲陶酒,尤其以良马众多而闻名于世,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汗血马,据说它们是天马之子。
大宛国的国王早就听闻汉朝的富饶,一直想与汉朝通使往来,却苦无机会。见到张骞一行后,国王大喜过望,当他得知张骞是为了前往月氏而被匈奴阻拦时,不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为他们派出了向导和翻译,将他们一路护送至康居,康居又辗转将张骞等人送到了大月氏。
然而,此时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太子继位后征服了大夏,并在那里安居乐业。大月氏人认为此地土地肥沃,少有战乱,且距离汉朝遥远,已无向匈奴报仇之心,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多,最终未能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合对抗匈奴。无奈之下,张骞只好踏上归程,可在归途中,他不幸被匈奴再次俘获,直到匈奴发生内乱,他才得以趁机逃脱,与堂邑父一起回到了汉朝。
尽管张骞此次出使未能达成联合月氏的目的,但他却带回了大量关于西域各国的详细信息,让汉武帝对西域的风土人情、地理物产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汉武帝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共同对抗匈奴的决心。
当汉武帝听张骞说到大宛国有汗血宝马,这种马能够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是难得的宝马良驹。于是,汉武帝派遣车令为使者,带着千金以及一匹用黄金铸成的金马,前往大宛国,希望能够换取汗血马。然而,大宛国的国王毋寡却拒绝了汉朝的请求,汉使一气之下砸毁了金马,毋寡一怒之下,竟命郁成王拦住汉朝使节,将使团全部杀死,财物也被洗劫一空。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决定派遣大军远征大宛,一来是为了报仇雪恨,二来也是为了得到汗血马,增强汉朝的军事力量。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数万大军踏上了西征大宛的征程。
李广利率军出征,一路上困难重重。由于西域各国大多受匈奴的影响,对汉朝军队心存疑虑,因此,当汉军经过时,各国纷纷紧闭城门,拒不提供粮草和饮水。汉军无奈之下,只好一路攻打,这使得汉军的行军速度大大减缓,而且消耗巨大。当汉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郁成城时,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且人数也锐减至数千人。
李广利率军攻城,却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无奈之下,只好撤军。回到敦煌时,汉军生还者不过十分之一、二。李广利上书汉武帝,请求罢兵,但汉武帝却认为此次出征若不能降伏大宛,将会有损汉朝在西域的声望,因此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李广利只好屯兵敦煌,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公元前103年夏,汉朝又遭遇了一次重大挫折,赵破奴所率领的2万骑兵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全军覆没。一时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许多朝臣都认为应当停止对大宛的进攻,将精力集中在打击匈奴上。然而,汉武帝却力排众议,他认为若不能征服大宛,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将荡然无存,因此坚持要继续对大宛用兵。
为了确保此次出征能够取得胜利,汉武帝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动员,他下令赦免囚徒,调集各地的恶少年及边骑6万人,再加上大量自愿从军者,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远征军。同时,汉武帝还征集了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等数以万计,用来驮运军粮及兵器弓弩等物资。
此外,汉武帝还任命了50余位校尉参与军事行动,并征集了大批水工,准备切断大宛的水源。为了防止匈奴趁机侵扰,汉武帝还增派了甲兵18万驻扎于酒泉、张掖以北,并征调全国七种犯罪之人负责运送军粮。同时,汉武帝还特意拜了两位颇知马者为执驱校尉,准备在攻破大宛后挑选良马。
公元前102年,经过充分准备的李广利再度率领大军远征大宛。此次出征,汉军士气高昂,一路上,那些曾经抗拒汉军的西域小国纷纷开城出迎,供给食粮和饮水,汉军得以顺利前行,只有轮台一国拒不投降,汉军于是对轮台发起了猛烈攻击,数日后城破,汉军对轮台进行了屠城,以儆效尤。
之后,李广利率领主力3万人先行抵达大宛。大宛军队出城迎战,被汉军击败,宛军只好退守郁成城。李广利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强攻郁成城,而是绕过该城,直袭大宛都城贵山城。汉军迅速包围了贵山城,并切断了城中的水源,然后日夜攻打。经过40余日的激战,汉军终于攻破了贵山城的外城,还俘虏了大宛的勇将煎靡。
大宛贵族们见形势危急,又因怨恨毋寡藏匿宝马、杀害汉使,于是共同商议,杀死了毋寡,并派遣使者持其首级向李广利求和。使者表示,大宛愿意将良马全部驱出,供汉军挑选,否则将杀尽良马,与汉军血战到底。
此时,康居国派兵前来救援大宛,李广利考虑到汉军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且自身也有一定的伤亡,于是答应了大宛的求和请求。大宛国将所有的马匹都赶出城外,任汉军挑选,汉军从中挑选了数十匹宝马,以及中等以下的马3千余匹。随后,李广利又立昧蔡为大宛王,与其盟誓后,便撤兵东归。
汉武帝得知汉军胜利的消息后,大喜过望,对参与此次出征的将领和士兵们进行了大肆封赏。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众多军官也都得以升迁,士卒们也都获得了丰厚的赏赐,那些充军的罪犯也都被赦免了罪行。
公元前100年,大宛贵族发动政变,杀死了昧蔡,另立毋寡之弟蝉封为国王,并遣其子入汉朝为质。汉朝派遣使者前往安抚,并承认了蝉封的地位,大宛国也同意每年向汉朝进贡两匹汗血马。
汉军击败大宛后,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增。西汉王朝自敦煌以西至盐泽,沿途修筑了大量的烽燧亭障,并在轮台、渠犁一带实行军事屯田,设置使者校尉进行管理,为汉朝的使者和过往的商人提供住处和食粮、饮水等物资。从此,西域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入汉朝贡,并作为人质留在汉朝,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日益增多,丝绸之路也变得更加繁荣,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