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函谷关之战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各国纷争不断,那是一个充满了权谋与战争的时代。而函谷关之战,无疑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极为关键的一场战役。

秦国,这个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的强国,如同一只凶猛的巨兽,不断地向东扩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积极进取的政策,让东方各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张仪所推行的连横策略,更是在各国之间制造了重重矛盾与紧张局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各国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开始考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在韩国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取代了张仪,成为魏国的国相。魏王果断地将张仪驱逐回秦国,并且积极响应公孙衍的主张,致力于推动各国合纵抗秦。

到了第二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共同推举楚怀王为纵长,组成了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地向秦国发起了进攻。公孙衍还联络了秦国西面的义渠国,希望义渠国能够从侧背进攻秦国,与五国联军相互配合,形成对秦国的两面夹击之势。

秦国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做出了反应。一方面,秦国送出了“文绣千匹,好女百人”给义渠国,试图缓和义渠国带来的威胁;另一方面,秦国紧急调兵遣将,在函谷关严阵以待。

函谷关(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以北12公里的弘农涧河入黄河口处),那是一个地势极其险要的地方。关城东西长达7.5公里,而谷道狭窄得仅能容下一辆车通行。它就像是秦国东部的一道坚固屏障,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五国联军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各有各的心思,行动步调也并不一致。其中,楚、燕两国由于暂时受到秦国的威胁较小,所以在这场战役中的态度显得比较消极。真正与秦军展开激烈交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的军队。

而秦国这边,名将樗(chu,一声)里疾率领着精锐之师,凭借着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成功地抵挡住了三国联军的猛烈进攻。双方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最终,三国联军大败,伤亡人数高达8.2万余人。无奈之下,联军只能向东撤退至修鱼。

就在同一年,义渠君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秦国一旦强大起来,终究会对义渠国不利。于是,他趁着五国攻秦的这个机会,果断出兵袭击了秦国的李帛。秦国的一支军队仓促应战,结果遭遇了惨败。不过,这一场战斗并没有对函谷关之战的全局产生太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秦国与义渠国之间的争斗由来已久。秦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一直对周边的势力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义渠国作为秦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势力,其存在对秦国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在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国对义渠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成功夺取了义渠国的二十五座城池。秦国之所以决定对义渠国发动这场大规模的战役,一方面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秦国深知,要想在东部与东方各国抗衡,就必须确保西部边境的稳定。义渠国的存在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若不加以解决,随时可能在关键时刻对秦国造成重大打击。另一方面,秦国此时的实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具备了对义渠国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在这场战役中,秦国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智慧。秦军在将领的指挥下,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们先是对义渠国的军事部署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了解了义渠国的兵力分布和防御弱点。然后,秦军采取了分兵合击的策略,从多个方向对义渠国发动进攻。义渠国虽然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最终还是败下阵来。秦国成功地夺取了义渠国的二十五座城池,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领土范围,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西部边境。

这场秦国攻伐义渠国二十五城的战役,与函谷关之战虽不在同一年发生,但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义渠国在函谷关之战时袭击秦国,显示出其对秦国的不稳定因素。而秦国在之前对义渠国的大规模进攻,也为其在应对东部战争时减少了后顾之忧。秦国在不同方向的战略布局,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智慧。

到了公元前317年,秦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稳住了阵脚。秦国派遣庶长樗里疾再次率军出击,这次他们走出函谷关,向韩、赵、魏三国联军发起了强有力的反击。樗里疾本就是一位善于用兵的名将,此次出击更是志在必得。双方在修鱼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交战,结果秦军大获全胜,斩杀了联军主力韩军8.2万人。联军再次遭受重创,不得不败退至观泽。而秦军则乘胜追击,一直追到观泽,又一次击败了韩军,还俘虏了韩将鲮(ling,二声)申差。

函谷关之战最终以秦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军事方面来看,秦国通过这场战役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强国地位。秦军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和顽强斗志,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士气和威望。而关东诸国在见识到秦国的军事力量后,无不感到震惊和恐惧。他们对秦国的军事实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对抗秦国,绝非易事。

从政治外交方面来说,秦国成功地瓦解了五国合纵联盟。这一壮举彰显了秦国在外交上的卓越谋略和高超手段。从此以后,秦国在与东方各国的博弈中更加占据主动地位。这场胜利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再从五国联军的角度来看,这次合纵攻秦的失败,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虽然各国因为共同的敌人秦国而暂时联合在了一起,但是实际上各怀鬼胎,缺乏统一的战略目标和有效的协同配合。在作战过程中,各国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才最终导致了失败。

此外,各国在面对秦国的威胁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实力与不足,也没有制定出更为长远和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也是合纵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函谷关之战,作为战国时期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它不仅仅展现了秦国的强大实力和卓越的军事战略,同时也揭示了合纵连横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这场战役为后世研究战国历史和军事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同时,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也是深远的。秦国的胜利,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强国地位,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关东诸国则在这场战争后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五国合纵联盟的瓦解,让各国在面对秦国时更加孤立无援。

秦国在外交上的成功,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长远来看,函谷关之战为秦王嬴政扫灭六国铺平了道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总之,函谷关之战以及秦国与义渠国的战争,都是战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事。这些战役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