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是西周初期的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对周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离世,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代成王摄理国事。然而,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管叔因企图继承王位,便散布流言,煽动蔡叔、霍叔,怂恿商纣王之子武庚及东方诸方国,声称周公欲谋害成王,窃取王位。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串通起来。
在周成王元年(约前1042年)秋季,他们联合东方旧属国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及徐夷、淮夷等起兵反周。叛乱势力遍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一时间周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周公旦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多方权衡后,决定兴师东征。他首先向太公望(姜子牙)和召公恳切解释,表明自己摄政是为王室着想,并无异心。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太公望和召公最终不听信流言,周朝内部加强了团结。
随后,周公让召公留守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处理后方政务;授予齐侯姜子牙以征伐叛逆的权力;并昭布天下,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周成王元年(约前1042年)秋,周公亲自率师东征叛军。在出征前的占卜仪式上,周公向臣子们讲了一番鼓舞士气的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趁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做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
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周公的话,被史官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大诰》。
经过周公的宣传动员,东征大军组织起来,周公亲任统帅,挥师东进。周朝军队于周成王元年(约前1042年)年底来到黄河边,此时黄河正好封冻,大军踏冰渡河,顺利地抵达孟津。果然如周公所料,许多殷人的贵族们纷纷赶来表示支持。
周成王二年(约前1041年)年初,周军继续东进,直取朝歌。朝歌城内的殷人大为震惊,武庚连忙组织军队抵抗。但在周军强大的攻势下,武庚所部人马很快被击溃。武庚或被杀(也有说法是败逃后不知所终)。周公同时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卫,迅速消灭了管叔的武装,占领了城邑,管叔也被杀死。接着周朝军队攻克蔡叔驻地墉,捉到蔡叔将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至此,“三监之乱”基本被平定。
然而,周公深知叛乱的根源并未完全消除,为了扩大东征战果,一举消灭其他反叛力量,他决定继续征战。周公原计划先向东伐奄国(又称商盖,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东),因为奄国是东部主要反叛势力所在,即“大国”所居之地。但周朝大臣辛公甲提出建议:“大国难攻,小国易攻,不如先攻下小国以孤立大国”,周公采纳了他的意见,遂改变计划,决定先攻淮泗间(今苏北、皖北地区)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国)。
于是,周公挥师东南,进攻九夷。九夷诸小国实力虽不强,但由于在此之前长期与商朝作战,其军队数量虽少,却颇具战斗力,且对当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带作战,而周师车兵行动不便,且士卒多有水土不服,因此攻九夷之战非常艰苦。但经过连续作战,九夷终被征服。
周成王三年(约前1040年),周军北上攻打奄国。周军占领奄国西、南两边的邻国,使奄国势孤,国君被迫投降。奄是商朝的旧都,周公翦灭奄国是对殷商势力的重大打击。随后,丰(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北)、蒲姑(又作薄姑、敷古,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等国也相继投降。
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胜利结束。周公东征扫灭了殷商遗族与周朝宗室内部联合的叛乱武装,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此后,周公为了彻底消除商朝残余势力对周朝的隐患,在洛水北岸营建洛邑(成周,今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
同时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贵族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国;封周武王少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立鲁国,分治殷民。从此以后,周对黄河下游的控制比较牢固。
周公东征在西周开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继武王伐纣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在作战指导上,周公旦团结内部,采取各个歼敌、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以及先弱后强的作战指导方略,均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