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9章
王连望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稻苗,心中满是期盼。
凡关中农家肯南迁种植南洋稻的,朝廷都会赏赐永业田百亩。
这一条,襄阳贯彻得很好。
不过,因为大部分的田地都要靠他们自己去开垦,王浚和王连两兄弟忙了两三个月,也没开垦出二百亩地来。
不过,他们还是会继续开荒,到了明年下半年,两百亩的土地就会被开垦出来。
事实上,能种出六十亩地,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当然,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农耕技术太差的缘故。
这跟前世广东、福建等地,家家户户都只有几亩地的人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王浚继续道:“燕王又岂会说谎?殿下既然已经向朝廷建议,要在襄州大面积种植南洋稻,那么这片地,自然是可以种两季的。”
王连:“大哥,咱们是不是该在今年收了稻子之后,再买个奴隶回来?否则的话,这么多的良田,就这么白白的浪费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在长安时,王连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有一块地,可惜一直没能如愿。
现在,梦想都翻倍实现了,却因为太忙了顾不过来……
想想就让人可惜的很。
“好啊,关中很多人家都在用倭人和胡人当奴隶,他们还算老实。”
王浚略一思索,就答应了王连。
“哼,不老实才怪。给我们唐人当奴隶,农忙的时候,一天三顿,听说就算是小地主,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有什么不满足的?”
就在几天前,王连开始了一日三餐的生活。
不过,一想到连一个下人都有机会过上自己这么多年都享受不到的生活,他的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
如果这些奴隶不努力工作,一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如果我们家真的有两百亩良田,全部种上南洋水稻,一亩地的产量哪怕只有一百五十斤,一年两季,一年能收六万斤稻谷,一开始还不需要向朝廷交税,用不了几年,我们就能变成地主了。”
王浚算了算,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自己什么时候成了地主候选人了?
王连:“燕王府的王掌柜没骗我们,从关中迁往山南道,对于我们这些游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就是就是,我觉得,我们应该请观狮山书院的那位郎君写信,把我们那些穷亲戚都喊过来,也有个照应。”
王浚的想法,大概也是襄阳县不少关内人的想法。
作为一座军事重镇,襄州并没有将突厥人迁移到这里来,而是以关中的农夫为主。
“这倒是个好办法,我想,朝廷总不能一直扶持关中道等人迁徙江南吧,到时候要是取消百亩永业田,只留下二十亩,意义就不大了。这些永业田,若是卖出去,少说也得好几百贯。”
虽然永业田五年之内不能随意买卖,但毕竟是值钱的东西。
“没错,不用等了。现在水稻还在抽穗阶段,暂时也不需要打理,我们先去看看观狮山书院的学生,我看那位姚郎君挺热情的,说不定能在学堂里找到他。”
“还愣着干嘛?快走快走,我还有好多事情要跟大哥他们说。”
……
今年春天,姚盛离开长安城到了襄阳。
他现在还是格物学院的学生,都没有毕业。
不过,书院除了鼓励毕业生去各地做县令、里正之外,还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出去游历一两年,然后再回来继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