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8章
如果李想在这里,一定会对朱言的这句话赞不绝口。
因为要确定飓风是怎么形成的,就得有卫星云图。
很显然,在大唐是不可能做到的。
“那你说什么?”
李谊有一种被占了便宜的感觉,脸都黑了。
“虽然不知道飓风什么时候会出现,但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我至少能提前一天预知它的到来。”
“如果在海上航行,你能提前知道飓风会从哪个方向袭来,那你就有很大的机会避开它们。就算是躲不开,躲到风暴不强的地方还是没问题的。”
朱言虽然不能预知飓风什么时候会来,但他已经摸到了一些门道,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事实上,我们的研究成果,并不只是对飓风进行预报,而是对海水流向的确定。若是能够在海上顺流而下,速度绝对比逆流而上要快上许多。在缺乏淡水和食物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速度,这样才能降低风险。”
朱慎则是站在一旁,配合着自己的弟弟,为他的研究做着宣传。
“海水的流向?”
李庚狐疑的看着朱慎兄弟,显然不太相信他的话。
“这个我也不能完全确定,不过据殿下所说,在海上航行时,如果能把握住洋流的变化,不仅能缩短航行的时间,而且还能保证航行的安全。”
朱言抬起头来,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朱言已经差不多能将观狮山书院格物学院门口的那个地球仪背得滚瓜烂熟了。
为了验证他关于气候研究的理论,朱言希望能尽快把地球上所有的陆地和海洋都看个遍。
当然,这句话,他是不会对自己的好兄弟说的。
李庚:“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岂不是说,那些道士都是骗子?无论风雨都是可以预测的天气变化?”
“我可没这么说,你自己怎么想我不管。”
道教是大唐皇室最大的靠山,朱言也不想得罪他们。
“好,只要你能证明你说的是真的,我一定会将你的功劳告诉许参军,让你成为书院的讲师,甚至在钦天监担任一个职位。”
……
梅川秋一现在是汉城一位著名的商人。
他是高句丽在汉城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
“大管家,我们刚刚得到消息,高句丽太子高桓权已经前往长安朝贡,高句丽的长城已经修建得差不多了,现在高句丽还没有什么人敢对大唐动手。”
梅川秋一今天在汉城宴请了一批高句丽贵族,又用了几件精致的水晶饰品,这才打听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两年前,高建武出兵攻打新罗北方的七重城,高句丽人本来心高气傲,却节节败退,从此老实了许多。不过,我相信你的眼光,高句丽迟早会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何青泉也是一脸的不解。
高句丽皇帝高建武虽然对大唐心存戒备,但至少表面上,他还是把大唐当成了自己的老大。
为什么你会觉得高句丽迟早会有野心?
难道是因为不是同类,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不过,梅川秋一虽然不是唐人,但做事倒是忠心耿耿。
“我知道,这两年来,何健已经联系了大隋近千名遗民,秘密组建了一支五百人的军队,以备不时之需,以熟悉地形,通晓高句丽方言的士兵为向导,以最快的速度攻下汉城周围的所有关隘。”何青泉,梅川秋一,何健,这三人是李想留在高句丽的棋子,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一定会让高句丽吃不了兜着走。
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将鄂州和襄州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美的河流三角洲。
襄阳作为襄州治所,其繁华程度比起后世之人知道的不知道要高上多少倍。
后世之时,襄阳在哪里?
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
就算知道,也不会把它当一回事。
存在感实在是太弱了点。
不过,襄阳在大唐也是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襄阳县在上县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可以说,这襄州,跟扬州,洛阳这两个大州,并无二致。
当然,这也是因为襄阳靠近长安,而且还有一条直通关中、长江的汉水。
“王爷,襄阳城可是和扬州城一样大的城池。”
武媚娘站在甲板上,看着那一望无际的城墙,忍不住叹了口气。
按照白居易的诗中所说,襄阳是一座方圆九里的大城,在古代也是极为罕见的。
看过《神雕侠侣》的应该都知道,郭靖镇守的是襄阳城。
可以想象,在古代,襄阳城是何等的繁华。
“襄阳乃是山南道第一大城,又是军镇重地,城墙修建得自然不凡。”
李想还是第一次来到襄阳,虽然被这座城池的雄伟给吓了一跳,但很快就平静下来。
看来,选择襄阳作为南洋水稻的种植基地,果然是正确的选择。
为了赶在段嫣然生下孩子之前返回长安,所以李想并没有在鄂州久留,而是直接前往了襄阳。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七月便能回到长安城。
“王爷,观狮山书院的学生,大部分都会去襄州,所以这里的移民,也是最多的。南洋的水稻的种植规模也是最大的。”
武媚娘跟在李想身后下船,向襄阳进发。
“襄阳距离长安如此之近,想来也不会有什么麻烦,不如就在襄阳县安顿下来吧。”
大唐皇家钱庄、定襄商会都在这里开了分店,所以李想并不需要和襄阳的县令争夺地盘。
“这一路上,我们几乎都没怎么好好逛过,现在到了襄阳,王爷你不会还想让我在县衙里查案吧?”
武媚娘娇嗔道。
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审理案件了,整部《大唐律》她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了。
“呵呵,最多再审理几件案子,这是善始善终,不能让襄阳的人觉得我偏心。”
……
在襄阳城的西面,有一个村子,原本只有十几户人家。
自从去年年底,关中道将一千多户人家迁往襄州后,这个村子就发展成了一百多户人家的大村落。
王浚和王连两兄弟以前是关中的游民,现在在梧桐村安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