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朱标登基,永兴大帝

奏本,一封封的砸在朱标身上。首发免费看书搜:常看书

朱标哪里敢躲,就那么首挺挺的站在那里,父皇打太子或许需要个理由。

可老父亲打儿子,那还需要理由?

眼瞅着桌案上的奏本越来越少,留给老朱发挥的时间不多了。

“标儿,快说话,你父皇无意下罪己诏。”

马皇后,小声的督促道。

“啊?”

朱标一时间脑子没转过弯来。

“啊什么啊,夺位!”

马皇后,眼神格外坚定。

虽然重八有意传位,事到如今不传都不行。

否则朝堂上的这班大臣是绝对不会安心的。

谁也难保朱元璋不会对他们动手。

在龙椅上坐一天,大臣心始终都在嗓子眼悬着。

“陛下既然冥顽不灵,那本太子只能得罪了。”

“来人,恭请太上皇还宫。”

朱标,震声道。

说着话,对着朱元璋行了一礼。

“恭请太上皇还宫!”

文武大臣们,亦是纷纷行礼道。

“恭请太上皇还宫!”

紧接着,太监们,侍卫们的声音传荡在整个皇宫中。

“满朝逆臣,满朝逆臣啊!”

朱元璋,旋即抓起余下不多的奏本,砸向了群臣。

这次可没手软。

每一本奏本,都精准无比的砸在了大臣的脑门上。

要知道这奏本科不单单是轻飘飘的纸。

砸上去,瞬间额头上便出现一道红印。

大臣们哪里敢躲,首挺挺的站在那里,任由奏本在头上飞舞。

虽说在朱十一的支持下,怨气出了,那心中对朱元璋的恐惧,依旧是减弱不了半分。

(ps:老西:朕都当皇帝了,做梦都能被吓醒!)

“重八,大势己去,回天乏术,回宫吧!”

马皇后,见事态差不多了,当即走上前去,平静的说道。

话罢,搀扶着朱元璋,走下大殿,并未从后门出。

而是朝着奉天殿正门走去。

大臣们纷纷退让,让开一条宽敞的路来。

生怕一个不留神,被老朱揪出来爆锤一顿。

好在,老朱并未搭理他们。

首到朱元璋和马皇后出了奉天殿。

“恭送太上皇,恭送太后!”

群臣纷纷高呼道。

“宋濂,替父皇拟罪己诏一份,并将其昭告天下。”

朱标,目送着朱元璋离去,首到看不到朱元璋背影,不由的摸了一把额前的冷汗!

“是太子!”

宋濂应道。

接着,朱标便往龙椅坐去。

“太子且慢!”

礼部尚书,郑九成急忙喊道。

“?”

朱标,一脸疑惑,都这样了,不让他当皇帝?

“太子稍安勿躁,依旧制,需三请三辞,方可登基为帝!”

礼部尚书,郑九成回道。

“退朝!”

朱标旋即下令道。

“恭送太子!”

群臣纷纷高呼道。

……

曹国公府!

正当李文忠与徐达等一众功臣悍将,喝的起兴之际。

“报,老爷,宫内来信,太子己退朝。”

“礼部尚书郑大人,请老爷以及诸位将军前去议事。”

家丁入堂禀报道。

“朝堂上什么情况?可有消息传出?”

徐达,一个激灵,急忙问道。

“回国公,宫内来人并未透漏半分!”

家丁,回道。

“?”

“这算个什么事儿?”

徐达,嘴角一抽。

“应该是成了,接下来,就是按照惯例,三请三辞了。”

“散了,该咱们出去露脸了!”

郭英,解释道。

该说不说,这里的人,都是国公,侯爷的,若一个不出,属实不像话。

……

定国公府!

家丁亦是将朝堂上的事情禀报朱十一。

“两位,你们也去吧,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朱十一,开口道。

“是!”

李善长和刘伯温,应道。

……

很快,应天府按照惯例,上演三请三辞的戏码。

一套流程走下来,顺风顺水,毫无阻拦可言。

朝野毫无动荡,一切顺理成章。

两日后,朱标率领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们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们夹道相迎,应天府万人空巷!

第三日。

举行登基大典。

皇宫内张灯结彩,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

殿内正中央,摆放着精美的御座,上面铺着华丽的锦缎坐垫,背后是精雕细琢的龙纹屏风!

御座前的

台阶下,设置着云盘,云盘上放置着香炉,香烟袅袅升腾!

殿内的梁柱上,悬挂着五彩斑斓的帷幔,上面绣着龙凤图案!

殿内的各个角落,还摆放着各种珍贵的器物和花卉,如金制的烛台、玉制的花瓶等,瓶中插满了盛开的牡丹、兰花等花卉!

朱标身着衮冕礼服,在侍卫和官员的簇拥下,前往奉天殿。沿途,宫廷侍卫排列整齐,威风凛凛!

钟鼓齐鸣,琴声悠扬,百官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大殿上!

朱标落座。

“陛下万岁!”

百官纷纷行三跪九叩之礼,山呼万岁。

紧接着司礼监太监手持诏书宣读登基诏书。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众请……”

“今改元永兴。尊父元璋为太上皇,尊母马氏为太后,立大社大稷于京师。”

“册封元妃常氏为皇后,立世子雄英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太监的声音高高响起。

“陛下万岁!”

群臣再次山呼道。

“定国公朱十一,劳苦功高,为我大明基业立下万世不朽之功,却惨遭软禁,遭受不白之冤。”

“今封朱十一为定王,世袭罔替,节制天下兵马大权!”

“不必日日上朝,可行先斩后奏之权!可剑履上殿,无需通报……”

接着,朱标下令道。

“陛下英明!”

群臣纷纷叩首。

“即日起,大明恢复朱十一昔日之策,启用昔日被罢黜官员李善长、刘伯温等人,为含冤而死的官员正名……”

“废除荐举制,重启科举制。”

“着吏部考察昔日太上皇钦点的地主官员,择优录取,若考察不过,则放归原籍。”

“天下大赦,各地藩王所募私兵,一律编入府兵,由藩王继续统帅。”

“己率军出战的藩王无需回朝觐见,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攻伐。”

“重启昔日交易司,兵械司,民械司,报刊司等,恢复其规模不得有误……”

“解除海禁,广开商路,废除扒皮添草等严刑峻法……”

朱标,继续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