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钱为何要转,直接给百姓不好吗?
“叔父曾说过,您的税收,减少我大明官员的人数。本文搜:常看书 免费阅读”
“的确是初衷是为了百姓!”
“可,劳役,兵役,这些依旧是会转嫁在百姓们的身上。”
“税收虽然降了,可无形之中其他的劳役多了。”
“长期下去,百姓反而苦不堪言。”
朱标继续说道。
“胡说八道!”
“咱定的税收那么低,怎么就让百姓苦不堪言了,难道非要十取一,那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了。”
“可笑至极!”
“咱就想不明白了!”
“朱十一,到底给你吃了什么药,咱教了你这么久,你就是不听,不信。”
“反观这朱十一随随便便说一句,你就奉为旨意?”
“难不成朱十一才是这大明皇帝不成吗?”
朱元璋,顿时有点气急败坏的说道。
若是朱标单单和他理论国策的话,那他还能好受点,孩子不懂,那就慢慢教,慢慢解释。
可问题,这小子,张口他叔父长,闭口他叔父短的,听着他属实闹心。
这孩子怎么一点主见没有,任由朱十一摆弄。
他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儿子。
“父皇啊!”
“儿臣只是觉得叔父的国策更好!”
“虽然叔父十取一!”
“可,朝廷里的皇亲国戚、官僚贵族、勋贵子弟、进士举人们都需要十取一,乃是和百姓一视同仁!”
“而且,劳役,兵役,工匠,等等,我大明的各行各业,每次招募民夫,都会发放月钱。”
“百姓表面上缴纳的税比较高,可是叔父给他们发的福利也多啊。”
“试问那一朝的劳役,有我大明这么高的月钱。”
“百姓人人都是抢着参加劳役,唯恐参加不上,难道这不好吗?”
“这不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吗?”
“而且叔父不收实物税,只收银两,百姓的名义负担没有变化,但反而比交实物税的负担要轻很多。”
“因为,天灾难以避免,一块田,不能永远种植一种东西,时间长了,各地种植的各种作物难免会发生变化,也许百姓早不养蚕改种水稻了,但百姓还得交丝绸,换成银两,反而不影响。”
朱标,据理力争道。
反观,朱元璋的国策,朝廷里的皇亲国戚、官僚贵族、勋贵子弟、进士举人们都不用种地交粮。
百姓们的税收又很低,那么劳役,兵役,势必转嫁到百姓的头上。
表面上百姓缴纳的很低,实际上,算上劳役兵役以及各种工程,算下来,还不如十取一,然后参见劳役打工赚钱呢!
“银两,银两,你怎么和朱十一一样,钻到了钱眼里去了!”
“百姓收成多少,咱三十取一,收纳实物,如此一来,不就是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反而缴纳银两,百姓还要售卖粮食,这其中又被多少投机倒把的商人赚了去,到头来,百姓没钱,朝廷没钱,反而商人一个个富得流油!”
“这成河体统?”
“咱重申一遍,商户就是贱民,士农工商!”
“可不是朱十一所谓的齐头并进,美名其曰百花齐放,实则是造成商人富可敌国,百姓越努力越贫穷。”
朱元璋,皱着眉头,喝道。
现在他听见银两就烦。
但凡涉及到商人的环节,他就火气大的不行。
张士诚,沈万三,不都是商人吗?
两者暗中勾连不清。
难道朱十一要养出来一万个沈万三,才行吗?
商人乃是利字当头,大发国难财的例子数不胜数。
岂能将商人地位提升起来?
朱十一甚至规定商人的子嗣可以考取功名,游历西方,想去哪就去哪,美名其曰什么收取过路税。
这特么的不就是让商人到处串连,到处拉帮结派,然后振臂一呼,下一个张士诚出来了?
还有,凭什么他老朱家的子嗣也要上税,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让子女过得好一点不行吗?非要上税。
这是什么道理!
最可恨的是朱十一允许藩王子嗣到处游玩,这不就是给藩王造反营造了可以勾结朝廷命官的良好沃土了吗?
见到朱标竟然不考虑这些,仅仅是看重那点银两,老朱痛心疾首。
教子无方啊!
都怪他,以前为了打天下,觉得朱十一雄才大略,让朱标以及几个藩王,都跟着朱十一学习。
现在想想就后悔,但凡当初自己带孩子,不让他们跟着朱十一,又怎么会演变成今日这等情况。
朱标事事与他唱对台戏,千方百计的让他觉得他错了!
“父皇啊!”
“经济,经济啊!”
“我大明经济发达了,才有余力开疆辟土!”
“才有余力让百姓安居乐业啊!”
“表面上百姓是卖了粮食,让商人赚了钱,可这钱是流通的啊!”
“商人他也是要缴税的啊!”
“百姓卖粮,钱从商人手里到了百姓手里,百姓缴纳税款在从百姓手里到了朝廷手里,接着朝廷发布劳役,钱财又从朝廷手里到了百姓手里。”
“百姓又可以买东西,钱又回到了商人手里!”
“如此一来,我大明经济不就活泛起来了啊!”
“叔父曾说过,商人他就是再富可敌国,哪又如何?只要军备掌握在朝廷手中,他们就是随时待宰的羔羊。”
“商人地位高吗?不见得,只是他们用来活跃我大明经济罢了!”
朱标亦是说急眼了,大声吼道。
钱打一个来回,还是那么点钱,但是富裕了多少人,商人有了钱,他也要消费,也要花!
这么一圈圈下来,养活了多少人!
“什么活泛不活泛的!”
“兜兜转转,钱财全到了商人的口袋中,百姓卖力气,连一张嘴都供不起。”
“经济活泛不也是为了让百姓富裕吗?”
“现在咱不和百姓收那么高的税,百姓只要勤恳耕种,不就有钱了吗?”
“为何要白白便宜了商人!”
朱元璋,都快让朱标绕糊涂了。
这有啥区别,最后的目的不都是一样吗?
不都是为了大明百姓吗?
不收不就好了,百姓自己留着,不比啥都强?
为啥要兜兜转转,很大一部分进入商人的口袋呢?
他想不通,朱标这死脑袋瓜到底是怎么想的。
明明就是朱十一营造了官商勾结的环境,弄得官有了钱,商人有了钱,百姓苦哈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