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反将一军
正厅这边,林如海被安排上座,与族长同桌。搜索: 一路小说 本文免费阅读林如海虽辞了一番,到底还是被请坐了这一桌,只是位置上,他不肯坐正位,坐了下头第三个位置,其他几位,是族老,同桌安排了族长的长子陪席,两人便一桌里辈份最低的。
大概是看试探不出林如海的意思,林族长在开席之前,便先声夺人,开场举杯,先是赞了林如海一家仁义,这些年一首救济支援族里,让大家举杯,向林如海表达谢意。
高帽子先替林如海戴上,并不给林如海婉谢的机会,众人都举起杯,干了这杯酒。
林如海笑笑,也一仰脖子,喝尽杯中的酒。
将酒杯放下,林如海笑着说:“族长这话太抬举我了。自我曾祖父起,与族里一首是守望相助。几代人经营,姑苏林家如今也是有十二房人、上下二三百口的人家了,这件事,族里人人都有功,方才那杯酒,我腆着脸,替家里祖辈喝了,这一杯酒,则是我代族里己故的长辈,回敬大家的。”
族长心里一咯噔,难道真的是要分宗。
可林如海话说到这份上,他也不好拦着,只得举起杯来,众人再次起身,举杯饮酒。
待喝完这一杯,族长给他的堂弟使眼色,此人在族长这一房排三,称一声林三叔。
林三叔摆出一副和气的长辈姿态,笑着说:”如海,这次嫂子也从京里回姑苏来,可是专门为五叔扫墓吗?“
桌上众人都齐刷刷望过来,神态关切。
林如海心里好笑,面上却不露声色:”是啊。母亲寻思着,我在宁东当差,她也多年未回来给父亲扫墓,正好一合计,便举家回姑苏来过年。“
众人一听,心安放下一半。
又听林如海说:”不过嘛“,一时又提心吊胆起来。
不想林如海话锋一转,却说:”这次回来扫墓,过几天就要往金陵去,内人的祖母与母亲都在金陵,姑苏离得不远,我们作为晚辈,自然要去拜年,方为礼数。“
族长长出了一口气,心里一松:”应该的,应该的。荣国公夫人与老夫人都在金陵,你们确实应该去拜年。“
席上众人纷纷附和。
林如海点头:”正是。所以,母亲想多点时间,在庄子上转一转,去墓前与父亲说说话,不想被人打扰。还请族长与族人理解。“
族长忙说:”应该的,应该的。“
林如海这才松口,问:”距离我与母亲上次离开姑苏,己经好几年了,族里家塾这几年,可有几个读书好的子弟?要是有,正好下午我有点时间,不如让我见一见。“
正是因为族里没有看着可能出息的子弟,族长才会这样着急,怕林如海一家这次回来是准备分宗。眼下林如海问起族里子弟的情况,他又不能说实话,只好道:”如海,你也知道的,族里当初你林七叔的儿子,本有天赋,可惜乡试之后,病了一场,就没了。这读书的苗子,并不是那么容易出来的。“
林如海:”族长这话很是。所以这几年,我也不曾来信,给族里压力。不过几年过去了,族里的家塾,也该又进了不少弟子读书。我想了想,兴许是家塾缺少激励机制,就以我自己来说,也是定了目标,又定下时间,用计划来约束自己。我看族里家塾也需要这样一个机制。“
”以前每年给族里家塾的银子,多达千两,从今年起,仍是这个数,三年内不变。若是三年后,家塾有三个子弟取得秀才身份,那么,每年一千两银子仍照旧支付,这三个弟子另每人每年额外奖励一百两银子,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考中举人。若是三年后,仍旧无一人考取秀才身份,家塾的银子便要减掉三分之一。既然这批人里没有适合读书的,索性让他们早些回家帮忙,还能减轻家里父母种地经营的负担。“
“之后的三年,便照一千两的三分之二支付,到时若是能出三个秀才,便恢复一千两的份例,若是不能,只怕就得和族长商议,看这族里的家塾,是否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了。”
同桌的人听了这话,纷纷议论开来。
族长的脸色变了又变,忍下怒火,说:“贤侄,这事情,是不是太草率了。读书一事,本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林如海打断他:“我知道。但有心和无心,差别却是巨大的。就我自己读书的经验,考取秀才,是只要努力用功,不说族学里一半的子弟能行,至少三分之一总是可以做到的。秀才的考试,只要文章背的熟,夫子讲的释义理解透了,答卷时字迹写的工整,基本就能过了。”
“举人则不同,乡试的难度大,秀才中,能有十之一二,也是常理。”
“我这番安排,也不是为了我自己。族中再不出些能为的子弟,以后怕是就真的要没落下去了。我这一房,人丁不旺,能力也有限,过去几十年能一首支持帮扶族里,全凭先祖打下的家业。可家业不拓展,只守成,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族长,您是一族之长,也是长辈,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族长一时无言,嘴巴张了又
闭,闭了又张,最后也只能说:“道理是这个道理,只是也需要时间。”
林如海笑道:“是啊。所以,我也没问族里上次参加县试的有多少子弟,哪怕他们之前己经下场试过了,今年下场通过县试,只要得了秀才身份,都算。”
“刚才我说,凡是有了秀才身份,以后每人额外再奖励一百两,这笔银钱,以五年为限,五年内考举人功名,到时便是五百两的奖励,不管他们是准备谋差事,还是打算潜心读书,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若是五年后,仍旧不中举,又年过二十者,那么,我家也不再继续资助,五年仍旧不中,想来他也不适合再苦读,可以先出来谋个差事,一边做事,一边读书,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兴许效果更好些。”
“族长也可以和各位叔伯商量商量,族里办学,本是为了让子弟有书读,不埋没人才,可完全没有读书天赋的,总在家塾里混时间,混那点月例,其实是误人误己。以前,我们不过问家塾的具体事情,是觉得族长与各位长辈,都是盼着子弟出息的,现在想来,兴许是方法不对,虽说只有读书才能入仕,可这天底下,要过好日子,也不只读书一条路,经营有道,一样可以改善家里乃至族里的经济状况,主要还是得花时间去钻研。就像族里石穿叔的手艺,不也是一点一点钻研出来的,如今十里八村,谁家要打家具,不想请石穿叔呢。”
“做木工是一条路,做石匠,也是一条路,甚至连盖房修屋、走街串巷做些小生意,也是一条出路。族里兴许有擅长别的路的子弟,却被读书给耽误了,难道不可惜?明知一条路走不通,却不肯改道,那不叫坚持,那叫蠢,族长,您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