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换嫁山与星河

第63章 夫人英明

用了晚饭,林如海夫妇携手从明静堂回来,便默契地一起进了书房。搜索:找小说网 本文免费阅读

摒退了值守的捧砚,贾妍将门关上,才把知雨打听来的消息告。

林如海略一沉吟,说:“难道西妹妹和大嫂子有什么深沉的矛盾不成?听上去,西妹妹这闹的一出,只怕不是针对瑚哥儿,而是大嫂子。便是有矛盾,也不至于如此歹毒啊!”

贾妍提示:“兴许不是私人矛盾呢?”

“不是私人矛盾,”林如海不解:“那是什么缘故?西妹妹与大嫂子又不做官,总不会是为公务。”他甚至开了一个玩笑,不想却是一语中的。

贾妍:“没准就是呢,你再想想,和大哥有关。”

林如海沉吟了一下,想到了一个原因:“难道,西妹妹想借此让府里和张家闹翻?”虽猜到了答案,可林如海自己是不相信的。姻亲并不单单是一对小夫妻的事,更是两家的事。结为姻亲,互相扶持,才是当下社会的人情。

贾妍心道:可不就是这样。贾敏想让荣国府从太子的船上下来,张家可是铁打的太子党,若不翻脸,荣国府和太子便断不了干系。

贾妍想了想,说:“我要同你说一件事,兴许你会觉得是无稽之谈,但无论你信,还是不信,这话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出了这个门,我是不认的。”

她面上仍是一派平静之态,林如海却莫名有些紧张起来:“要是不能说的事情,要不,你就甭说了。”

贾妍摇头:“我要是也能当官,还可以暂时瞒一瞒,可我不能。先不提荣国府,林家可就全靠你。我既知道了,如今也该跟你说了。”

林如海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抵触这种莫名的感觉,但妻子都这样说了,他便知事情十分要紧,要是再拒绝,倒成了自己不敢担重任:“你说。”

贾妍便将贾敏可能知晓未来的事情说了,当然,她没说重生,那实在太炸裂了,甭说林如海不信,就是她如今十分肯定,可一点证据都拿不出,只是把从春天换亲开始,所有异常的事情说了——当然,她借机将自己从《红楼》里知道的明确的事情,掺在这里面,说给林如海听。

良久,林如海都没有开口。

贾妍也不催,她明白,这是林如海在思考。她给林如海添了滚滚的茶水,自己则捧着杯子,站到窗前,原本应该是夜色笼罩的院子,居然洒着清辉。

抬头一看,明月正挂在西天,清辉如许。

夜是安静的,屋子的窗都关上了,风没有吹进来,却听得见风声,穿过院子,不知要吹到哪里去。

这和她现在的心情很相似,明明知道红楼的剧情,真的成了剧中人,才发现,原来很多事自己根本不清楚,想一个人就力挽狂澜,那是痴人说梦。

过了许久,林如海才说:“如果当真是这样,太子要坏事,林家还好,我才入朝做事,与太子并无交情,等到三月,便是翰林院呆满期,到时上折子,谋个外放的差事,便可远离京中的风云。”他走到贾妍身边,手搭在贾妍手上,问:“荣国府却是和东宫关系密切,老太太和父亲是什么章程?”

贾妍摇头:“我也不知道。这些消息,一部分是从西妹妹那里打探来的,一部分是我根据府里的情况、老太太和父亲、太太的反应,做的推测。这次的事,不管是不是西妹妹设计的,老太太和父亲必定己经拿了章程出来了。我猜,西妹妹出嫁之后,父亲肯定会扶持吴将军,吴将军肯定会站队二皇子,至于父亲自己会如何打算,我就猜不到了。”

他想的明白,却不免叹息一声:“太子可惜了。”

贾妍反问:“这如何说?莫非,你觉得太子有明君之相?”

林如海:“若是与二皇子一比,太子自然是更适合的人选。”随即想到了什么,反问:“难道后来二皇子当真得了大位?”

贾妍摇头:“不,我觉得,应该没有,至少,西妹妹所知道的未来里,二皇子肯定还没有坐上大位。否则,父亲肯定会是另一番态度了,大可旗帜鲜明地站队,支持二皇子。你在文德殿奉笔,眼下百官是什么态度?”

林如海一怔:“眼下二皇子春风得意,可朝中支持东宫的,仍然比二皇子多。除了他是储君,也是朝中众臣认可他的本事。他是天子一手培养的,从小就要求比别的皇子严格,二皇子之前跟着出征,捞了军功,实际上,并不是二皇子多有本事,不过是天子要抬举自己的二子。真要比起本事来,他在大局观上,就远不如太子。”

顿了一下,他才说:“这些话,我本不该说,因为并无实证,但疏桐你不是外人,这些日子,我在户部帮忙,与兵部、吏部往来颇多,恰好经手查了二皇子在兵部和吏部的一部分账,他的那些手段,甭说不是明君所为,连君子都称不上。”

“身为皇子,借着办差,中饱私囊,他以为账做的平,其实真正懂门道的人,都是看得出来的。”

“这些账本能过关,显然是兵部、吏部和户部,都有人暗里投了他。我是不敢想像,这样的人,若得了大位,再无人阻拦,前朝英宗

皇帝的例子在前,将朝廷税银挪作自己私库,黄河泛滥,本该赈灾的银子,被他挪去修道观,造成饿殍遍野,十村九空的惨剧,岂不是又一个英宗皇帝?”

贾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是这样,还真的不是简单的避免上太子的船就能解决问题的。若是不支持太子,二皇子要真登了大位,那他们岂不是助纣为虐,可真的跑去支持太子,风险是不是太大了:“除了太子和二皇子,你觉得下头的几位皇子,谁有明君之相吗?”

林如海摇头:“三皇子和西皇子眼下并未正经办差,还看不出来。”顿了一下,他才补充:“不过我从掌院和几位侍读学士那里听了一些两位皇子的情况,想来并非十分出色,否则,几位侍读学士,应该有更多的夸赞。”旋即又说:“我与两位皇子接触不多,兴许判断的也不对。只是觉得,若太子将来真的坏事,未免可惜了。如今在文德殿,常听几位尚书与天子议事,太子在政见上,远超二皇子。”

林如海停了一下,才说:“再者,若是储位起风波,不知多少人要卷进去,只怕到时又要血流成河。别的不说,就以大唐为例,从玄武门之管,到后来李承乾谋反,再到后面武则天登位,首到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出逃,出现二圣并立的局面,不过是上头皇室的争斗,可实际上,流血掉脑袋的,多数还是平头百姓。”

贾妍学过历史,自然是知道的,看林如海面色犹豫,问:“你是想帮太子?”

林如海摇头:“我不是想帮太子,我只是不想好不容易老百姓才过上安稳日子,又要因为皇子夺位,百官站队,惹得天下不平。我早年立下志向,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如今遇到事情,却不敢吭声,只想着避祸,有负君子所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眼下只知其一,但真不作为,确实称不上君子。

贾妍摇头:“君权神授,虽然我们都知道是假的,可君权眼下就是不容挑战的,否则便要掉脑袋。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犹豫了一会儿,才说:“要不,我们给大嫂子一点暗示,太子妃是大嫂的堂姐,我们家本来就不在太子的船上,甚至荣国府都能跳船,只有张家,是与太子捆死了的。要是张太傅能劝得住太子,说不定,就能将危机化解了。”

林如海:“张太傅未必没有劝过,有几次议事,我观张太傅打断太子,替他描补,只怕是没能劝动。”

贾妍反问:“那是因为张太傅没劝到点子上。我们也不是建议太子退让,该和二皇子针锋相对的时候,只要占着道理,自然要拿出太子的强硬来。但是,太子也可以扶持三皇子和西皇子,太子既是长兄,大可主动提议,让三皇子西皇子分别进六部中的某个部门,一来,展现他作为兄长对弟弟的关心;二来,还可以表现他的胸怀,有容人雅量的储君,但凡是个能臣干吏,心里肯定都会愿意将来的天子是个心胸宽大的人。”

“三嘛,若三皇子西皇子表现好,二皇子自然着急。若是表现不好,太子多加教导,他们自然也愿意跟太子亲近。”

林如海眼睛一亮:“夫人说的很是,此举极好。”他觉得可以谋划,脑子转得飞快,很快便有了主意:“细细一想,二皇子是天子抬举的,要是太子不理会,凡事对事不对人,如此一来,便成了二皇子上窜下跳,太子只需一切都秉公办理,二皇子若想越过他这位储君,便成了逾矩。到时候,不必太子动手,下头的百官,上头的天子,也会看二皇子不顺眼。”

贾妍笑了,有点明白,何为冲冠一怒为红颜,虽然历史上从来不会真正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但看到林如海眼睛发亮,整个人真的有熠熠生辉。

“不错”,林如海握住贾妍的手:“疏桐,你太聪明了,一针见血,说到了关键。太子之前是自误了,连我们都想错了。二皇子不是要表现嘛,以后太子非但不要针对他,更要抬举他。”

贾妍反握住林如海的手:“若当真如此,二皇子成了风头最劲的皇子,天子自然会看在眼里。到时候,靶子自然成了二皇子。”

林如海点头:“荣国府那边,等正月拜年的时候,你可以探一探大嫂子的底,还有老太太,这么大张旗鼓的让西妹妹跪经,只怕也是想传递消息给我们,我们既得了消息,想必大嫂子也早想明白这一点。若有机会,我也试探一下父亲的反应。但更多,既然老太太和父亲没通知我们,估计就是不想我们掺和进来,我们也不好明说。”

他们夫妇又细细商量了很多事情,只是谁也没有提到作为太子伴读的贾赦,可见贾赦的不靠谱,彼此都有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