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赈济难民,越守城怨气越大
第四百六十三章? 赈济难民,越守城怨气越大
京城内发生暴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征粮。
城内因为各个店铺的关张本就是粮食不多,而为了保证守城的禁卫军能有的吃,太子下令向城内的官家和百姓征粮。
但……
无论是官家还是百姓,自己家里的都没得吃,又怎么可能拿的出粮食给守城的禁卫军?
而守城的禁卫军也不知是会错了意,还是听从了上头的命令,征不到粮食就开始动手明抢。
京城中所有的城门的都关了,老百姓就是逃难都逃不出去,无数的乞讨者在街上也乞不到食物,就差择子而食了。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征不到粮,禁卫军派出去的官兵干脆闯进百姓的家里四处乱翻。
只要发现一丁点儿能吃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直接拿走,因此除了那些惹不起的官家,老百姓家里都遭了殃。
当抢到吃的和粮食的禁卫军出现在街上时,街上那些乞食的人就两眼放光像盯猎物一样。
乞讨的百姓中特别是那些饥饿的男人,看到有吃的东西,不管不顾的就冲上去抢。
禁卫军是正儿八经的守护皇宫和皇上的军队,但被派出征粮的禁卫军也就十几人,而乞讨的百姓在城中几乎遍地都是。
百姓人数多,十几个禁卫军不是对手,好不容易从百姓中搜刮出来的吃的东西全被抢走了。
这还不算,饿疯了的百姓又借着这次机会冲进了城中那些官宦之家抢夺粮食,一时间京中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而王诩为了安全起见,亲自带着王家的下人去驿馆将凤宁公主接到了王家暂居,街上发生的一切自然也亲眼看到了。
刚回到王家的王诩就急匆匆的来见王家家主,“父亲,外面的乞讨的难民暴乱,在挨家挨户的抢夺粮食。”
他亲眼看到一群乞讨的难民闯进了礼部侍郎的家中,不但抢吃的还将里面的财物洗劫一空。
“那、那怎么办?”王家家主此时也慌了神,王家那么一大家人,宅院一座连着一座。
先不说有没有粮食,就王家多年来积攒下的古玩玉器字画就价值连城,还有丰富的藏书。
王诩来回踱着步子,沈知意运送到王家的存粮是为了他们不时之需,可眼下这些粮食却成了罪魁祸首。
“为今之计,是尽快把家里的粮食全拿出来赈济难民。”王诩只想到这一个办法。
原本,他也是有这个打算,在街上开设粥棚施粥帮难民度过难关,但他没想到城门关闭才仅仅三天,事态就发展的如此之快。
王家家主想也没想就点头同意,“好,我这就去吩咐下人去搭建粥棚赈济难民。”
就在王家大门外不远处,王家的下人动手搭建简易的草棚,架上柴火放上大锅。
“我们家大人吩咐免费施粥帮大家度过难关,不要挤不要挤,等粥煮好了,大家都有、都有。”王家的家丁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告诉乞讨的难民。
同时,王家内宅的厨房也在煮粥,同时几口大的柴锅一起煮,可以事半功倍。
乞讨的难民在强抢禁卫军食物的时候跟疯了一样,可看到王家施粥,却一个个主动的排起长队等着。
“诩儿,看这乞讨的难民不在少数,粮食是有限的,恐怕过了今日,我们也没有存粮了。”王家家主有些担心。
王家的粮食也不多,王家还有那么多人也要吃要喝,只怕粥都施完了,难民也会冲进王家。
“一天就足够。”王诩心里早就有了打算。
从萧观音离开京城之前,城中就已经开始断粮,只不过最初没有这么严重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越是想守城,城中的老百姓的怨气就越大,毕竟民以食为天。
只要这一天能保住乞讨的难民不冲进王家,过了今日,事情就会出现大的转机。
粥棚的粥煮好,乞讨的难民开始躁动,幸亏安排了维持秩序的家丁,“都有,都有,别抢。”
王诩给了身边的家丁一个眼神,家丁立刻心领神会,上前对着所有的难民解释。
“我们王家的粮食虽然有限,但也足够大家今日都能吃得上。城外的庄子上还有很多存粮,只要大家能出去就不会再饿肚子。”
排着队等着施粥的难民,一听城外有吃的也都在相互告知,尤其听到只有今日有的吃,明日王家还不一定有存粮继续赈济施粥。
“听到了吗?城外有田地有庄子,那里有粮食。”
“只要我们能出去,就有的吃了。”
乞讨的难民里,还是那些男人胆子更大,“我们是男人,不能让妻儿饿肚子,一定得想办法冲出去。”
城门都关闭了,禁卫军说是因为城外有叛军,可再有叛军也比不上饿死人事大。
作为老百姓,天下是谁的都和他们没关系,但不能眼看自己的妻儿饿死。
只要有人给他们吃的,能让他们穿暖,他们就拥护谁,老百姓心里就认定这一点。
“对,现在城中的存粮不多,只有出城才
有吃的。”王家的家丁听到乞讨的难民七嘴八舌的回应,也点头诱导。
王诩见自己安排的初见成效,又吩咐下人,“今日把王家的存粮全都拿出来施粥。”
等太子和禁卫军得到消息赶来,王家已经没有存粮了,就是想征粮都征不到。
王家施粥从早到晚,几口大锅一直不间断,城中数万的百姓都前来,多少都能分到一碗。
城外的神策军内,经过有一天的擂鼓叫阵,城内的禁卫军还是没有任何回应。
“少主,要不要立刻攻城?”百里玄策已经等不及要杀进去。
“再等等。”萧观音却一点儿都不着急。
此刻攻城也不是不可,但城门紧闭,他们要撞开城门,还要防着城楼之上的暗箭。
如今城中断粮已经不止三天,她相信就算太子和禁卫军能坚持的住,城中的老百姓恐怕也坚持不住。
等到老百姓群起而反之,就是她不费一兵一卒攻入京城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