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长工绝剑
第622章 剑约前夕,他接不住那三剑
小
大
三日后,洛陵再震。
这一日,晨光未至,城门初开,便有百姓如潮水般聚于街巷市井之间。
人言可畏,风声更疾。
消息如不胫之走马,从南街传至北巷,从酒肆传入书院。
——“秦玉京,回来了。”
——“比剑之约,真的要开始了。”
有人惊呼,有人欢喜,也有人面带惶惑。
“你说,秦剑圣真又来了?这次可不像上次那般虚惊一场啊。”
“陛下都亲自下令重开剑约了,谁敢不来?”
“是啊!不过这次可不同啊……听说,这次是圣上亲自出剑!”
“你别乱说,咱们圣上金枝玉叶,怎能冒这种危险?谁信啊!”
“唉,可你也想想,若不是他亲出,如何能服那位秦老头?”
“你当那位是谁?三十年前就镇得四国不敢妄动的人物啊!”
街头巷尾,言语嘈杂。
春寒料峭,但这座古城中却似有一股无形热浪,灼得人心神不宁。
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那传说中不败的青衫剑客,是否真会应约而来。
待到辰时三刻,官道之上,果真有一骑缓缓而来。
青衣鹤氅,马蹄无声。
骑者白发不乱,眼如寒星,腰佩一柄素鞘长剑,鞍后只随三名青衣弟子,未带一兵一卒。
洛陵守门将士见之,俱皆色变,连忙下马跪迎:
“见过秦前辈!”
秦玉京未语,只是抬眼看了看那熟悉的城门匾额。
那字据说,是当年的败在自己手中的那位,他亲手题的。
“乾纲。”
他喃喃念了一句。
三十年过去了,这个“纲”字,似乎早已松动。
可他既来,便是要试一试。
看看这大尧乾纲,是不是还能扛得住他这一剑。
他轻轻拨缰,缓缓入城。
……
而与此同时,洛陵的朝堂之上。
清晨的朝议刚刚散去,便有内监匆匆奔入御书房前殿,低声禀道:
“启禀陛下,秦剑圣已入城。”
殿内瞬时一静。
文武百官神色各异。
有震惊、有肃然,也有轻轻抽气之声。
“来的……这么快?”
许居正不动声色地握了握袖中拂尘。
郭仪垂下眼帘,眉峰深锁。
霍纲则皱眉望向皇位方向,欲言又止。
而那高坐于玉案之后的明黄身影,却神情自若,似乎一切皆在掌控之中。
他轻轻点头,道:
“既然来了,那便请入宫一叙吧。”
……
未及午时,皇宫承乾殿。
礼官已在阶下就位,数十内卫肃立,两列宫人列队于甬道之旁。
一名太监领旨而出,高声唱道:
“宣——秦剑宗觐见——”
歌声一落,四下寂静。
远处,便见那青衣老者缓步而来。
他脚步不急,却每踏一步,殿前众人便觉脚下微震,仿佛那长街地砖,皆被一柄未出鞘的剑意贯穿。
他走得稳。
走得定。
不见惧色,不显傲慢,唯有一股从骨子里散出的凛然风骨,叫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而当他抵至阶前之时,那静坐皇位上的帝王,已缓缓起身。
明黄袍衫下的萧宁,站在高阶之巅,居高临下地看着那位白发青衣的老者。
两人四目相对。
霎时间,大殿内的温度,仿佛骤然一寒。
无风,帘动。
静得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
秦玉京未行跪拜之礼,仅拱手一揖:
“老夫,秦玉京,参见陛下。”
萧宁微微点头,躬身还礼。
“圣上之仪,秦老何必拘礼。”
他语气温和,目光却一寸不移地落在对方眉目之间。
那眼神——
冷静,沉着,如剑未出鞘,却锋芒暗藏。
而秦玉京亦在静静打量着他。
这个名满天下的年轻帝王。
神川之上,有些流言他不信。
可自入洛陵之后,所见、所闻,种种迹象,却都在悄然勾勒出一个轮廓——
这个人,很不简单。
心若止水,眸如寒星。
最重要的是……他不惧自己。
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在第一次与自己交锋时,还做到这般泰然。
除非——他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
这便是那个传说中……六十年出一位的……?
秦玉京眯了眯眼睛,眼中竟有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兴趣。
他淡淡一笑:
“陛下宣老夫入宫,可是……为剑而来?”
萧宁点头,语气不动如山:
“正是。”
“先前比剑之约,虽已由叛臣与秦老定下。”
“但既为我大尧名义,总归不能不了了之。”
“朕以为,唯有一战,方可正天下人之视听。”
“也正我大尧之根本。”
此言一出,满殿震动。
殿下众臣神色骤变,纷纷低头,不敢言语。
秦玉京听罢,却未立刻答话。
他只是静静地望着这位年轻的君主,忽而轻声一笑:
“陛下……你想得太明白了。”
“连我,都被你看得清清楚楚。”
“我来此,本就想看看,什么样的人,能走到这一步。”
“现在看来……是我该来。”
“是我,想见你。”
“而不是你——要见我。”
萧宁未语,只微笑颔首。
气氛再度沉寂。
直到许久,秦玉京忽然一转身,负手道:
“三日后,十里长亭。”
“我,会在那里。”
“到时,不论胜负。”
“我自会下三剑。”
“无愧这天下之名。”
“亦不负,尔等帝王之心。”
……
那青衫老者,带着三十年未败之威,缓缓踏出大殿。
背影笔直,踏地无声,却仿佛于天穹之上,划出一道将落未落的惊雷。
而此刻,大殿内。
萧宁长身而立,目光如炬,缓缓吐出一句:
“这场局——终于,来了。”
洛陵皇城西南,一座幽静的小院坐落在高墙深巷之后。
院落并不奢华,甚至略显陈旧,但处处规制讲究,修竹成林,藤萝掩门。
庭中石桥横跨小溪,水光潋滟,倒映着一位背负长剑的老人,衣袂翻动,仿佛一方天地中的孤松苍柏。
正是秦玉京。
他刚从朝堂归来,一路未发一语,回到院中也未换袍解剑,只倚于竹廊石案之前,袖手而立,目光凝在檐下落影。
“师尊。”
一道温润的嗓音从屋后传来,男子二十五六上下,剑眉星目,长身玉立,正是道一——秦玉京座下首席弟子。
秦玉京并未回头,只淡淡道:“坐。”
道一拱手行礼,随即于石案对面坐下,眼神却一直望着师尊的脸色。
他知秦老心绪正浓,此刻不宜多言,便只是静候。
良久,秦玉京才淡淡开口:
“这个小皇帝。”
他语气未见波澜,却是神川最难得一见的开场白,道一顿时神色微动。
秦玉京缓缓转过身,坐下,负手,目光落在远处青瓦之巅。
“以前我只听闻他的‘名’,说是神川六十年一出的‘甲子魁首’。”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茶盏,轻吹薄雾,才悠悠续道:
“呵,‘魁首’……这种话,当年我听得多了。三十年前,说我是百年剑魁。结果如何?”
“不过是我自己杀出一条路来,别人便跟着改了口罢了。”
他轻轻呷了一口,语气中却多了几分感慨。
道一垂首不语,听师尊续说。
“这一次,我原本以为,不过是又一个被推上高位的小孩儿——脚踏王座,身无锋芒,唯靠旧臣捧持。”
“可我错了。”
“错得……不浅啊。”
说到此处,秦玉京忽地一笑,那笑意中竟带出几分老剑客罕见的欣赏与警觉。
他缓缓转头看向道一,沉声说道:
“这萧宁,倒还真有几分‘甲子魁首’的样子。”
道一一愣:“师尊竟如此评价他?”
“呵。”
秦玉京冷笑一声,却无讥意,只有深深的佩服。
“你可知,为何我今日回洛陵,竟主动请面圣?”
道一摇头。
“因为我被算了一道。”他冷声道。
道一神色一凛,抬头看向他。
“那日长亭比剑,我原以为是我给天下立势。谁知最后站在风口的,不是我,也不是淮北王,而是——他。”
“这场局从始至终,我都在棋盘之上。”
他轻轻摩挲着茶盏,语声低沉。
“我本意只为三招之约,取一州而还。淮北王造势逼诏,合我意,我自愿随势成局。”
“可现在看来,那‘造势’,是他默许;那‘逼诏’,是他冷眼旁观。”
“任由我随波逐流——却早有布棋之人,在棋盘之外。”
“连我,都没看出来。”
他的语气已从冷峻转为淡叹,目光却越发深沉。
“这小皇帝……”
“把淮北王、汝南王,一个推上台唱戏,一个从旁递刀。”
“最后却在戏终之时,一掌落幕。”
“所有的血,所有的刀,所有的局,都是别人出的。”
“可功,归他。”
“名,也归他。”
“此等手段,老夫行走天下五十载,尚是头一回见。”
道一听至此处,已是神色动容。
他自小追随秦老,见识无数风云人物,唯师尊从未轻易称赞他人。
今日却破例评价一位年轻帝王——且连连称妙。
秦玉京将茶盏放下,低头叹息:
“更让我意外的是——他本可以不必比剑的。”
“如今失州之责,已由淮北王一人承担,他只需随意搪塞,便可全身而退。”
“可他偏不。”
“他重提旧约,执意亲自赴战。”
“此举之下,若胜,自然声名再耀。”
“可若败——此番失地之责,便是他一个人的。”
“而那把‘甲子魁首’的金印,也将化作压死他的千钧巨石。”
“他知风险,却仍前行。”
秦玉京的眼神此刻竟带上一丝近乎狂热的欣赏,声音低沉如雷:
“这胆。”
“这魄。”
“这心术。”
“老夫这辈子,佩服的人不多。”
“但这一次——”
“他萧宁,让我心服。”
说完,他长身而起,负手而立,望向远方宫城高墙。
那目光里,终于不再是冷眼看戏的孤傲老者,而是,真正找到了一个能“对手”的剑客。
道一站起身,迟疑问道:“那师尊……当真要与他一战?”
秦玉京轻轻点头。
“战。”
“且——全力一战。”
他目光炽烈,语气坚定如磐:
“只有用尽全力,才配回应他这一份……胆识。”
“老夫这一剑,三十年磨不出鞘。”
“若是连这等人也不能让我出剑。”
“那神川之上,便再无人值得一战了。”
道一低头应是,眼中亦有敬佩。
就在这时,屋外春雨滴落,竹影斜晃,一抹红叶自庭前落下,轻点剑鞘。
仿佛是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天子之战,敲响了初春的鼓点。
而院内的那位剑圣,却缓缓闭上了眼。
“来吧。”
“让我看看——这‘甲子魁首’。”
“究竟能不能接下我三十年之剑。”
……
夜雨未歇,云遮月,洛陵春寒料峭。
皇宫之巅,香火未熄,赤金色的琉璃殿顶,在灯火与雨光中,泛出一层晦暗光辉。风卷过石阶廊柱,带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凉意。
而在宫城外,醉梦轩第八层,正有七道人影围坐酒案。
香山七子重聚一堂,静默中皆藏锋芒。
“他终于决定亲自应战了。”许瑞山端起酒杯,语气低沉。
元无忌默然片刻,缓缓开口:“其实,从他拒绝让旁人代剑的那一刻,我便已知……这局,他不会交给任何人。”
长孙川眉心微蹙,抬眸看着窗外天色,低声喃喃:“可这并非儿戏,若他输了……不只是名声,还是国运。”
“你以为他不知道?”王案游苦笑一声,饮尽杯中酒,“可偏偏,他还是要亲自比。”
沉默一阵。
空气中只余酒香与冷风。
几个曾一度并肩于书院、走过风雪之地的旧友,此刻却都如临渊履薄。
“若换做是我,”许瑞山抬眸,目光坚定,“我也会去。”
“他是皇帝。”元无忌神情肃穆,“但更是萧宁。”
“从我们明白他并非纨绔那一刻起,就该知道,这世间,没人能替他去打那场仗。”
……
与此同时。
相府深宅,灯火沉静。
郭仪披着素锦长袍,立于书案前,长眉紧锁,手指缓缓摩挲着案上那封“比剑诏令”的副本。
许居正与霍纲站在他左右。
“三日后……这孩子,还真敢啊。”郭仪轻叹。
“我早就知道他会出面。”霍纲沉声道,“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你以为他不知此战凶险?不知这一剑若落,胜则风云再起,败则百年功亏?”
许居正坐下,语气中透着复杂,“可他终究是陛下。与其被人议论一州之地之失,不如一战正名。”
“他是太清楚人心了。”郭仪幽幽叹息。
“三十年前,有王之山为天子挡剑。”
“而三十年后,便该由这位新帝——自己挡下了。”
沉默再次弥漫。
“若他输了呢?”霍纲忽然问。
许居正摇头,“那就一起承认吧。”
“承认我大尧……终究不敌一人三剑。”
“毕竟,陛下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
养心殿,夜色如墨,灯盏微明。
殿内一角,炉火温润,香烟袅袅,映出两道身影。
一男,着明黄龙袍,负手立于窗前。
一女,身着月白宫裙,静坐琴畔,眼中满是柔光。
卫清挽。
她端庄中藏着坚韧,美丽中凝着英气。
“挽儿……”萧宁忽然开口,语气柔和中带着一丝试探。
卫清挽未答,只是执箸为他夹了一块温热的鱼肉,温声道:
“夫君吃点吧,这两日你都没怎么用膳了。”
“你是不是在担心我?”萧宁轻笑,转过身来,目光落在她眉眼之间。
“我当然担心。”卫清挽终于抬头,直视着他。
“可你若不去比——我更担心。”
萧宁一怔,眼中掠过一抹柔光。
“夫君,你是皇帝,更是你自己。”她语气坚定,“别人可以逃避,但你不能。”
“你若不去——秦玉京会以为你惧。”
“百姓会以为你不如淮北王。”
“天下人……也会以为,大尧无人可战。”
她目光温润,却句句如剑。
“所以你去吧。”她声音低柔,“我不拦你。”
“我只求你,记得回来。”
沉默中,萧宁缓缓握住了她的手。
他看着这个愿意陪他坐看朝局风雨、不离不弃的女人,低声道:“我一定,会回来。”
外头风起,檐角风铃轻响,如战前的低语。
天光未亮,洛陵的城墙已染上一层肃然冷意。
而这座城里的人,都知道——三日之后。
比剑重启。
大尧再一次,将天子之身,押上了赌台。
众人皆知,那柄剑,是秦玉京的。
可谁又知,那颗心——是天下的。也是萧宁的。
暮色苍茫,黄昏染尽瓦檐。
一阵晚风吹过,王府屋脊上的风铃悄然作响,叮铃之声似有若无,在这沉寂的院落中勾勒出一种古老而深幽的气息。
府中重帘垂地,檐下挂灯初燃。
比起往日的热闹张扬,今日的康王府显得格外安静,仿佛在无声地酝酿着什么。
庭院中,石径弯转,落叶随风。
一袭玄衣的康王萧康快步而入,目光凝重,衣袍尚带着外头尘气。
他未让随侍通传,径直穿过游廊,走入后堂。
室内香烟缭绕,一炉沉香微熏,丝丝缕缕,氤氲于檀木案几与青纱帘幔之间。
墨染端坐案前,素手理卷,神色淡然,像极了一个养在深宫中的静婢。
可她眉眼之间那抹沉稳与幽冷,却让她无论何时都像是在盘算一场局。
康王躬身行礼,语气低沉而克制:
“主子,诸事已定。三日之后,便是比剑之日。”
墨染未抬头,拈起一枚朱砂笔,在面前的竹简上轻轻一点,才淡淡出声:
“都安排好了?”
“是。”康王点头,眼底藏着丝丝兴奋。
“朝中舆论已成,比剑一事风起云涌,坊间传言满天。卫清挽、许居正、郭仪等人虽有所劝阻,但圣上去意已决,必将亲自出战。”
“很好。”
墨染终于放下手中书卷,抬眸看他,眸中深意如潭:“这一步,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康王微顿,眼神中掠过一抹敬畏与惧意:“陛下……终究不是寻常之人。”
“非也。”墨染淡然一笑,轻轻抚案,“正因他不是寻常之人,这场戏才精彩。”
她缓步起身,脚步轻盈地踏上垂花阶,望向院中日落的方向,语气轻柔,却带着一种笃定的冷峻:
“你可曾见过哪位皇帝,在掌控全局之后,还要亲自执剑登台?”
康王迟疑了一下,摇头。
“那你该明白……”她语气一顿,“他,是要以此剑,再封众口,以剑势一锤定音。”
“可若他赢不了呢?”
康王心头一震,抬眼看向她:“主子是说……”
“天底下没有永远的胜局。”墨染转过身来,目光落在康王身上,幽幽道。
“只要是人,就都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就都会有情绪,有弱点。”
“而这弱点,正是我们翻盘之机。”
康王低头沉思,许久,他压低嗓音问道:“主子可已有布置?”
墨染唇角微扬,回到案前,拂开一封密信,轻声道:
“哪有什么需要布置的,只需要静待比剑,即可。秦玉京乃是天下第一高手!”
“我赌的,就是萧宁接不住三剑,继而声名狼藉,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
她未将话说完,却已意蕴尽显。
康王一怔,随即叹道:“主子之谋,实乃深远。”
“世人皆在看陛下如何出剑。”
“却不知,这世间最锋利的一剑——未必出自手中。”
“而是……出自心。”
她转身,看着康王的双眼,眼神一寸寸逼近:“你现在明白,为何我们要等到这个时机了吗?”
康王用力点头,深吸一口气:“是。比剑一出,不管陛下胜败,这世上的风向,便不由他独定。”
“我等要做的,便是在那风起之时,按住他未察觉的破口。”
“很好。”墨染缓缓坐回案边,轻轻拂去几片飘入的花瓣。
屋外,风拂竹影,夜色渐深。
墨染随手执起一杯温酒,递给跪伏在前的康王,唇角含笑道:
“去吧,把人心都看好。三日之后,是场大戏。别让主角……孤身一人。”
康王接过,恭恭敬敬捧于掌心,仰头饮尽,低声道:
“是。”
……
夜沉如水,庭院寂然。
堂内烛影摇曳,两人影子斜斜映在墙上,一坐一跪,一主一仆,姿态清晰分明,似永不倒转的权势图。
而这静谧无声之下,风已转,局已成。
——比剑之前的夜,终于到了。
这一日,晨光未至,城门初开,便有百姓如潮水般聚于街巷市井之间。
人言可畏,风声更疾。
消息如不胫之走马,从南街传至北巷,从酒肆传入书院。
——“秦玉京,回来了。”
——“比剑之约,真的要开始了。”
有人惊呼,有人欢喜,也有人面带惶惑。
“你说,秦剑圣真又来了?这次可不像上次那般虚惊一场啊。”
“陛下都亲自下令重开剑约了,谁敢不来?”
“是啊!不过这次可不同啊……听说,这次是圣上亲自出剑!”
“你别乱说,咱们圣上金枝玉叶,怎能冒这种危险?谁信啊!”
“唉,可你也想想,若不是他亲出,如何能服那位秦老头?”
“你当那位是谁?三十年前就镇得四国不敢妄动的人物啊!”
街头巷尾,言语嘈杂。
春寒料峭,但这座古城中却似有一股无形热浪,灼得人心神不宁。
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那传说中不败的青衫剑客,是否真会应约而来。
待到辰时三刻,官道之上,果真有一骑缓缓而来。
青衣鹤氅,马蹄无声。
骑者白发不乱,眼如寒星,腰佩一柄素鞘长剑,鞍后只随三名青衣弟子,未带一兵一卒。
洛陵守门将士见之,俱皆色变,连忙下马跪迎:
“见过秦前辈!”
秦玉京未语,只是抬眼看了看那熟悉的城门匾额。
那字据说,是当年的败在自己手中的那位,他亲手题的。
“乾纲。”
他喃喃念了一句。
三十年过去了,这个“纲”字,似乎早已松动。
可他既来,便是要试一试。
看看这大尧乾纲,是不是还能扛得住他这一剑。
他轻轻拨缰,缓缓入城。
……
而与此同时,洛陵的朝堂之上。
清晨的朝议刚刚散去,便有内监匆匆奔入御书房前殿,低声禀道:
“启禀陛下,秦剑圣已入城。”
殿内瞬时一静。
文武百官神色各异。
有震惊、有肃然,也有轻轻抽气之声。
“来的……这么快?”
许居正不动声色地握了握袖中拂尘。
郭仪垂下眼帘,眉峰深锁。
霍纲则皱眉望向皇位方向,欲言又止。
而那高坐于玉案之后的明黄身影,却神情自若,似乎一切皆在掌控之中。
他轻轻点头,道:
“既然来了,那便请入宫一叙吧。”
……
未及午时,皇宫承乾殿。
礼官已在阶下就位,数十内卫肃立,两列宫人列队于甬道之旁。
一名太监领旨而出,高声唱道:
“宣——秦剑宗觐见——”
歌声一落,四下寂静。
远处,便见那青衣老者缓步而来。
他脚步不急,却每踏一步,殿前众人便觉脚下微震,仿佛那长街地砖,皆被一柄未出鞘的剑意贯穿。
他走得稳。
走得定。
不见惧色,不显傲慢,唯有一股从骨子里散出的凛然风骨,叫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而当他抵至阶前之时,那静坐皇位上的帝王,已缓缓起身。
明黄袍衫下的萧宁,站在高阶之巅,居高临下地看着那位白发青衣的老者。
两人四目相对。
霎时间,大殿内的温度,仿佛骤然一寒。
无风,帘动。
静得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
秦玉京未行跪拜之礼,仅拱手一揖:
“老夫,秦玉京,参见陛下。”
萧宁微微点头,躬身还礼。
“圣上之仪,秦老何必拘礼。”
他语气温和,目光却一寸不移地落在对方眉目之间。
那眼神——
冷静,沉着,如剑未出鞘,却锋芒暗藏。
而秦玉京亦在静静打量着他。
这个名满天下的年轻帝王。
神川之上,有些流言他不信。
可自入洛陵之后,所见、所闻,种种迹象,却都在悄然勾勒出一个轮廓——
这个人,很不简单。
心若止水,眸如寒星。
最重要的是……他不惧自己。
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在第一次与自己交锋时,还做到这般泰然。
除非——他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
这便是那个传说中……六十年出一位的……?
秦玉京眯了眯眼睛,眼中竟有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兴趣。
他淡淡一笑:
“陛下宣老夫入宫,可是……为剑而来?”
萧宁点头,语气不动如山:
“正是。”
“先前比剑之约,虽已由叛臣与秦老定下。”
“但既为我大尧名义,总归不能不了了之。”
“朕以为,唯有一战,方可正天下人之视听。”
“也正我大尧之根本。”
此言一出,满殿震动。
殿下众臣神色骤变,纷纷低头,不敢言语。
秦玉京听罢,却未立刻答话。
他只是静静地望着这位年轻的君主,忽而轻声一笑:
“陛下……你想得太明白了。”
“连我,都被你看得清清楚楚。”
“我来此,本就想看看,什么样的人,能走到这一步。”
“现在看来……是我该来。”
“是我,想见你。”
“而不是你——要见我。”
萧宁未语,只微笑颔首。
气氛再度沉寂。
直到许久,秦玉京忽然一转身,负手道:
“三日后,十里长亭。”
“我,会在那里。”
“到时,不论胜负。”
“我自会下三剑。”
“无愧这天下之名。”
“亦不负,尔等帝王之心。”
……
那青衫老者,带着三十年未败之威,缓缓踏出大殿。
背影笔直,踏地无声,却仿佛于天穹之上,划出一道将落未落的惊雷。
而此刻,大殿内。
萧宁长身而立,目光如炬,缓缓吐出一句:
“这场局——终于,来了。”
洛陵皇城西南,一座幽静的小院坐落在高墙深巷之后。
院落并不奢华,甚至略显陈旧,但处处规制讲究,修竹成林,藤萝掩门。
庭中石桥横跨小溪,水光潋滟,倒映着一位背负长剑的老人,衣袂翻动,仿佛一方天地中的孤松苍柏。
正是秦玉京。
他刚从朝堂归来,一路未发一语,回到院中也未换袍解剑,只倚于竹廊石案之前,袖手而立,目光凝在檐下落影。
“师尊。”
一道温润的嗓音从屋后传来,男子二十五六上下,剑眉星目,长身玉立,正是道一——秦玉京座下首席弟子。
秦玉京并未回头,只淡淡道:“坐。”
道一拱手行礼,随即于石案对面坐下,眼神却一直望着师尊的脸色。
他知秦老心绪正浓,此刻不宜多言,便只是静候。
良久,秦玉京才淡淡开口:
“这个小皇帝。”
他语气未见波澜,却是神川最难得一见的开场白,道一顿时神色微动。
秦玉京缓缓转过身,坐下,负手,目光落在远处青瓦之巅。
“以前我只听闻他的‘名’,说是神川六十年一出的‘甲子魁首’。”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茶盏,轻吹薄雾,才悠悠续道:
“呵,‘魁首’……这种话,当年我听得多了。三十年前,说我是百年剑魁。结果如何?”
“不过是我自己杀出一条路来,别人便跟着改了口罢了。”
他轻轻呷了一口,语气中却多了几分感慨。
道一垂首不语,听师尊续说。
“这一次,我原本以为,不过是又一个被推上高位的小孩儿——脚踏王座,身无锋芒,唯靠旧臣捧持。”
“可我错了。”
“错得……不浅啊。”
说到此处,秦玉京忽地一笑,那笑意中竟带出几分老剑客罕见的欣赏与警觉。
他缓缓转头看向道一,沉声说道:
“这萧宁,倒还真有几分‘甲子魁首’的样子。”
道一一愣:“师尊竟如此评价他?”
“呵。”
秦玉京冷笑一声,却无讥意,只有深深的佩服。
“你可知,为何我今日回洛陵,竟主动请面圣?”
道一摇头。
“因为我被算了一道。”他冷声道。
道一神色一凛,抬头看向他。
“那日长亭比剑,我原以为是我给天下立势。谁知最后站在风口的,不是我,也不是淮北王,而是——他。”
“这场局从始至终,我都在棋盘之上。”
他轻轻摩挲着茶盏,语声低沉。
“我本意只为三招之约,取一州而还。淮北王造势逼诏,合我意,我自愿随势成局。”
“可现在看来,那‘造势’,是他默许;那‘逼诏’,是他冷眼旁观。”
“任由我随波逐流——却早有布棋之人,在棋盘之外。”
“连我,都没看出来。”
他的语气已从冷峻转为淡叹,目光却越发深沉。
“这小皇帝……”
“把淮北王、汝南王,一个推上台唱戏,一个从旁递刀。”
“最后却在戏终之时,一掌落幕。”
“所有的血,所有的刀,所有的局,都是别人出的。”
“可功,归他。”
“名,也归他。”
“此等手段,老夫行走天下五十载,尚是头一回见。”
道一听至此处,已是神色动容。
他自小追随秦老,见识无数风云人物,唯师尊从未轻易称赞他人。
今日却破例评价一位年轻帝王——且连连称妙。
秦玉京将茶盏放下,低头叹息:
“更让我意外的是——他本可以不必比剑的。”
“如今失州之责,已由淮北王一人承担,他只需随意搪塞,便可全身而退。”
“可他偏不。”
“他重提旧约,执意亲自赴战。”
“此举之下,若胜,自然声名再耀。”
“可若败——此番失地之责,便是他一个人的。”
“而那把‘甲子魁首’的金印,也将化作压死他的千钧巨石。”
“他知风险,却仍前行。”
秦玉京的眼神此刻竟带上一丝近乎狂热的欣赏,声音低沉如雷:
“这胆。”
“这魄。”
“这心术。”
“老夫这辈子,佩服的人不多。”
“但这一次——”
“他萧宁,让我心服。”
说完,他长身而起,负手而立,望向远方宫城高墙。
那目光里,终于不再是冷眼看戏的孤傲老者,而是,真正找到了一个能“对手”的剑客。
道一站起身,迟疑问道:“那师尊……当真要与他一战?”
秦玉京轻轻点头。
“战。”
“且——全力一战。”
他目光炽烈,语气坚定如磐:
“只有用尽全力,才配回应他这一份……胆识。”
“老夫这一剑,三十年磨不出鞘。”
“若是连这等人也不能让我出剑。”
“那神川之上,便再无人值得一战了。”
道一低头应是,眼中亦有敬佩。
就在这时,屋外春雨滴落,竹影斜晃,一抹红叶自庭前落下,轻点剑鞘。
仿佛是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天子之战,敲响了初春的鼓点。
而院内的那位剑圣,却缓缓闭上了眼。
“来吧。”
“让我看看——这‘甲子魁首’。”
“究竟能不能接下我三十年之剑。”
……
夜雨未歇,云遮月,洛陵春寒料峭。
皇宫之巅,香火未熄,赤金色的琉璃殿顶,在灯火与雨光中,泛出一层晦暗光辉。风卷过石阶廊柱,带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凉意。
而在宫城外,醉梦轩第八层,正有七道人影围坐酒案。
香山七子重聚一堂,静默中皆藏锋芒。
“他终于决定亲自应战了。”许瑞山端起酒杯,语气低沉。
元无忌默然片刻,缓缓开口:“其实,从他拒绝让旁人代剑的那一刻,我便已知……这局,他不会交给任何人。”
长孙川眉心微蹙,抬眸看着窗外天色,低声喃喃:“可这并非儿戏,若他输了……不只是名声,还是国运。”
“你以为他不知道?”王案游苦笑一声,饮尽杯中酒,“可偏偏,他还是要亲自比。”
沉默一阵。
空气中只余酒香与冷风。
几个曾一度并肩于书院、走过风雪之地的旧友,此刻却都如临渊履薄。
“若换做是我,”许瑞山抬眸,目光坚定,“我也会去。”
“他是皇帝。”元无忌神情肃穆,“但更是萧宁。”
“从我们明白他并非纨绔那一刻起,就该知道,这世间,没人能替他去打那场仗。”
……
与此同时。
相府深宅,灯火沉静。
郭仪披着素锦长袍,立于书案前,长眉紧锁,手指缓缓摩挲着案上那封“比剑诏令”的副本。
许居正与霍纲站在他左右。
“三日后……这孩子,还真敢啊。”郭仪轻叹。
“我早就知道他会出面。”霍纲沉声道,“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你以为他不知此战凶险?不知这一剑若落,胜则风云再起,败则百年功亏?”
许居正坐下,语气中透着复杂,“可他终究是陛下。与其被人议论一州之地之失,不如一战正名。”
“他是太清楚人心了。”郭仪幽幽叹息。
“三十年前,有王之山为天子挡剑。”
“而三十年后,便该由这位新帝——自己挡下了。”
沉默再次弥漫。
“若他输了呢?”霍纲忽然问。
许居正摇头,“那就一起承认吧。”
“承认我大尧……终究不敌一人三剑。”
“毕竟,陛下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
养心殿,夜色如墨,灯盏微明。
殿内一角,炉火温润,香烟袅袅,映出两道身影。
一男,着明黄龙袍,负手立于窗前。
一女,身着月白宫裙,静坐琴畔,眼中满是柔光。
卫清挽。
她端庄中藏着坚韧,美丽中凝着英气。
“挽儿……”萧宁忽然开口,语气柔和中带着一丝试探。
卫清挽未答,只是执箸为他夹了一块温热的鱼肉,温声道:
“夫君吃点吧,这两日你都没怎么用膳了。”
“你是不是在担心我?”萧宁轻笑,转过身来,目光落在她眉眼之间。
“我当然担心。”卫清挽终于抬头,直视着他。
“可你若不去比——我更担心。”
萧宁一怔,眼中掠过一抹柔光。
“夫君,你是皇帝,更是你自己。”她语气坚定,“别人可以逃避,但你不能。”
“你若不去——秦玉京会以为你惧。”
“百姓会以为你不如淮北王。”
“天下人……也会以为,大尧无人可战。”
她目光温润,却句句如剑。
“所以你去吧。”她声音低柔,“我不拦你。”
“我只求你,记得回来。”
沉默中,萧宁缓缓握住了她的手。
他看着这个愿意陪他坐看朝局风雨、不离不弃的女人,低声道:“我一定,会回来。”
外头风起,檐角风铃轻响,如战前的低语。
天光未亮,洛陵的城墙已染上一层肃然冷意。
而这座城里的人,都知道——三日之后。
比剑重启。
大尧再一次,将天子之身,押上了赌台。
众人皆知,那柄剑,是秦玉京的。
可谁又知,那颗心——是天下的。也是萧宁的。
暮色苍茫,黄昏染尽瓦檐。
一阵晚风吹过,王府屋脊上的风铃悄然作响,叮铃之声似有若无,在这沉寂的院落中勾勒出一种古老而深幽的气息。
府中重帘垂地,檐下挂灯初燃。
比起往日的热闹张扬,今日的康王府显得格外安静,仿佛在无声地酝酿着什么。
庭院中,石径弯转,落叶随风。
一袭玄衣的康王萧康快步而入,目光凝重,衣袍尚带着外头尘气。
他未让随侍通传,径直穿过游廊,走入后堂。
室内香烟缭绕,一炉沉香微熏,丝丝缕缕,氤氲于檀木案几与青纱帘幔之间。
墨染端坐案前,素手理卷,神色淡然,像极了一个养在深宫中的静婢。
可她眉眼之间那抹沉稳与幽冷,却让她无论何时都像是在盘算一场局。
康王躬身行礼,语气低沉而克制:
“主子,诸事已定。三日之后,便是比剑之日。”
墨染未抬头,拈起一枚朱砂笔,在面前的竹简上轻轻一点,才淡淡出声:
“都安排好了?”
“是。”康王点头,眼底藏着丝丝兴奋。
“朝中舆论已成,比剑一事风起云涌,坊间传言满天。卫清挽、许居正、郭仪等人虽有所劝阻,但圣上去意已决,必将亲自出战。”
“很好。”
墨染终于放下手中书卷,抬眸看他,眸中深意如潭:“这一步,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康王微顿,眼神中掠过一抹敬畏与惧意:“陛下……终究不是寻常之人。”
“非也。”墨染淡然一笑,轻轻抚案,“正因他不是寻常之人,这场戏才精彩。”
她缓步起身,脚步轻盈地踏上垂花阶,望向院中日落的方向,语气轻柔,却带着一种笃定的冷峻:
“你可曾见过哪位皇帝,在掌控全局之后,还要亲自执剑登台?”
康王迟疑了一下,摇头。
“那你该明白……”她语气一顿,“他,是要以此剑,再封众口,以剑势一锤定音。”
“可若他赢不了呢?”
康王心头一震,抬眼看向她:“主子是说……”
“天底下没有永远的胜局。”墨染转过身来,目光落在康王身上,幽幽道。
“只要是人,就都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就都会有情绪,有弱点。”
“而这弱点,正是我们翻盘之机。”
康王低头沉思,许久,他压低嗓音问道:“主子可已有布置?”
墨染唇角微扬,回到案前,拂开一封密信,轻声道:
“哪有什么需要布置的,只需要静待比剑,即可。秦玉京乃是天下第一高手!”
“我赌的,就是萧宁接不住三剑,继而声名狼藉,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
她未将话说完,却已意蕴尽显。
康王一怔,随即叹道:“主子之谋,实乃深远。”
“世人皆在看陛下如何出剑。”
“却不知,这世间最锋利的一剑——未必出自手中。”
“而是……出自心。”
她转身,看着康王的双眼,眼神一寸寸逼近:“你现在明白,为何我们要等到这个时机了吗?”
康王用力点头,深吸一口气:“是。比剑一出,不管陛下胜败,这世上的风向,便不由他独定。”
“我等要做的,便是在那风起之时,按住他未察觉的破口。”
“很好。”墨染缓缓坐回案边,轻轻拂去几片飘入的花瓣。
屋外,风拂竹影,夜色渐深。
墨染随手执起一杯温酒,递给跪伏在前的康王,唇角含笑道:
“去吧,把人心都看好。三日之后,是场大戏。别让主角……孤身一人。”
康王接过,恭恭敬敬捧于掌心,仰头饮尽,低声道:
“是。”
……
夜沉如水,庭院寂然。
堂内烛影摇曳,两人影子斜斜映在墙上,一坐一跪,一主一仆,姿态清晰分明,似永不倒转的权势图。
而这静谧无声之下,风已转,局已成。
——比剑之前的夜,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