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新钞发行

第414章 新钞发行

鲁锦写这些点评有两个目的,如果陶广义是诈降来骗技术的,那他这些点评就是战略忽悠,让陶广义趁早放弃抵抗,就算他能做出同水平的火炮,自己也能造出射程更远的。¤3?8#看_~书@网@ ?.更<新t/?最?o快)

如果陶广义是真心投降,又对技术感兴趣,那这点评就是钓鱼用的,正好把他忽悠过来帮自己干活。

鲁锦身边现在学习公输秘典比较快的有两个人,一个孟智方,但这人动手能力不强,学的比较偏理论,现在主要帮鲁锦带炮兵班,给炮兵培训基础数学,另外也帮他带那些将领家的孩子,教他们简单的数学和科学知识。

另一个是方揽月,工匠之子,目前正在庐州铁厂边做工边学习,对科学知识比较感兴趣,动手能力还行,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而且这孩子年纪还小,鲁锦也没时间叫到身边来亲自教。

他现在正缺个动手能力强,又对技术感兴趣的工科人才,最好过来就能直接帮他干活的那种,这个陶广义就是个不错的人选,等他来了之后,可以让他一边干活一边学。

将这些批示写完,鲁锦才将信还给陶启贤,然后说道,“这些你可以给他带回去,也算是我给他的回信吧。”

“在下一定为大帅转交,只是这归附的事,不知大帅何时能出兵婺州?又需要陶氏怎样配合大帅的谋划?”陶启贤接过那些信当即问道。

“这个嘛”

鲁锦想了想,什么时候攻打婺州路和衢州路,今年的计划里是有时间表的,他的打法都是看着电影学的,比较喜欢打歼灭战,尽量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而金衢地区是个东西向的狭长盆地,现在圣武军已经堵住了盆地的东侧,西侧的衢州直通江西的南昌,现在还处于开放状态,如果现在就从东侧发起进攻,那金衢盆地的元军在抵挡不住的情况,很可能会退到江西,这只会增加今年秋天进攻江西的难度。

他可不想把好好的歼灭战打成放羊一样,最好的进攻时机,当然是等常遇春的第五方面军拿下整个徽州路之后,堵死金衢盆地的西门,然后再东西夹击,把这里的元军全部歼灭在盆地里。

但是按照原计划,常遇春的五方面军现在还在整训和接收装备,最快也要五月份才能出兵,然后一两个月内打到徽州路的婺源,大概会在六七月份,才能发起对金衢盆地的进攻。*天*禧!暁\税·蛧! _更/辛?嶵!全\

算好了大致的时间,鲁锦也没直接告诉他,而是反问道。

“陶先生这次过来,可带了随从?还是就你一人?”

陶启贤连忙道,“还有两个随从。”

“陶广义应该认识他们吧?”

“认识,都是陶氏的亲信家仆。”陶启贤心中已经猜到鲁锦要说什么了,这么问的意思,显然是准备把他扣下了。

果然就听鲁锦说道,“打婺州路的时间,我暂时还没定下来,但今年肯定是要出兵的,只是暂时还不清楚是几月,为了方便联系,不如陶氏与我互派密使如何?”

陶启贤也不慌,而是仔细问道,“那这密使要如何派法?”

鲁锦当即道,“陶先生可以留在杭州的杨总督那里,作为陶氏的密使,我再派一人跟你那两个随送回去,留在陶广义身边。

“他不是婺州的世袭万户吗,手下肯定有些亲信将领吧,就是那些千户之类的,挑几个信得过的,然后让他利用职权之便,安插到婺州路各城去,保证将来我的大军无论打到婺州路哪座城池,都要有人在城中开门献城。

“具体什么时候出兵,我到时会告诉杨璟,再让杨璟告诉你,你再联系陶广义,我也派个使者去他身边,他若有什么急事联系我,也可由这名密使代为传信,陶先生也可以给你那侄儿写一封亲笔信,说明此间情况,如何?让他也不用着急,反正最晚不会超过今年,我一定会出兵婺州。”

陶启贤蹙眉想了想,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鲁锦现在摆明了还不太信任陶氏,不直接约定时间,就是怕陶氏提前做反抗或者埋伏的准备,又提出互派密使,就是想往陶广义身边放一个明面的细作,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顺便收集一下婺州路的情报,这样就算陶氏是诈降,到时候不配合,凭着这个细作密使的情报,圣武军也能轻松拿下婺州。

而他陶启贤,名为密使,实际上只是个人质罢了,用来保证鲁锦派出去那个细作的安全。

想到此处,陶启贤只觉得鲁锦这个人是真的不好对付,心思缜密,不骄不躁,哪怕是接受别人的投降,也做得小心翼翼,滴水不漏,不过陶氏并没有诈降的打算,那也就只能乖乖配合鲁锦的要求了。_j!i′n*g·w,u′x·s+w~.¨c_o,m*

另外他来之前,陶广义也跟他说过,圣武军最可能的出兵时间就是秋收之后的九月或者十月份,鲁锦也保证今年一定出兵,现在已经是三月中旬,最多就是等上半年而已,这个时间陶氏还是等得起的,不然只怕时间太长了,万

一暴露了陶氏通敌,那可能就危险了

陶启贤只能说道,“陶氏一定尽全力配合大帅,还有,一定要让那密使行事小心一些,不然让婺州路的其他大员发现陶氏与大帅有联系,那我陶氏可就万劫不复了。”

鲁锦当即笑着满口答应,“陶先生放心就是,这种事我的帅府还是手到擒来的,怎可能会让陶氏难做?”

“那若无其他交代,在下就先去杭州了?”

“先生可以在建康多留一日,将那两个亲信随从也带来,我让人去选一个密使,到时让你们见上一面,也省得去了婺州出现什么纰漏。”鲁锦又提议道。

陶启贤闻言松了口气,“如此甚好,大帅有心了。”

于是陶启贤就被带了出去,鲁锦也让人叫来了包毓,把陶氏的情况说了一遍,又让他去选一个人,派去婺州当密使,这件事的后续就全权转交给了情报局。

等包毓也离开后,一旁的范秋蝉这才好奇问道,“大帅就这么轻易的将枪炮的秘密告诉了那人,就不怕他做出一样的吗?”鲁锦当即不屑道,“你以为现在的枪炮就已经是极限了吗?他若能造出一样的,我立刻就能造出更好的来,再说就仅凭知道些原理,就想造出能用的实物,那也太过天真。

“我还能告诉他磁生电呢,他能就凭这三个字造出发电机和电报机吗?”

范秋蝉顿时白了他一眼,娇嗔道,“大帅心里有数便好,我也只是担心大帅听了人家恭维,失了防范,万一被人套了话去,岂不要糟?”

鲁锦盯着她,“你看我像那种痴傻之人吗?”

范秋蝉当即笑道,“哎呀,这可说不准。”

“讨打!”鲁锦当即起身就要去捉她,范秋蝉也咯咯笑着跑去了别院的密室。

另一边,陶启贤和包毓挑的密使碰过头之后,就被派人送回去了,他当然不会直接回去,但也要先去杭州,那里离着金华近一些,传消息也更方便。

不过就在他回去的路上,居然又有了新发现,鲁锦的新政真是一项接一项,不停的改变着浙东的情况。

三月份,也是帅府定下正式发行新钞的时间,之前陶启贤来的时候,很多新钞还都在运输的路上,这次等他回去,浙东的各个州县便已经全面铺开了。

陶启贤回程的路上经过的所有沿途州县,大量百姓都在排队兑换一种名为盐铁券的新钞,正式取代元廷的宝钞。

路过常州的时候,他还听到官差在宣讲具体的政策,帅府辖内的所有州县,原来的元廷宝钞,限期两个月内兑换完毕,过期作废,铜钱和金银仍能正常交易,但要遵守新的汇率。

且想要兑换新钞的,每户只限期兑换一次,官府的人手不多,可没时间让你来回换着玩,回家把所有的元廷旧钞收集好了,然后拿着新官府的户籍黄册,去各地供销社兑换新钞,还没登记户籍的隐户,不予兑换,宝钞过期作废。

另外新钞兑换旧钞的价格,各地也都有不同,大致是1比70,到1比150左右,各地具体的兑换价格,主要根据当地的宝钞与铜钱的汇率来定。

元廷的宝钞本来就做不到与铜钱一比一兑换,本来就是有水分的,比如哪怕没有朝廷放水导致的通胀,平时宝钞兑换铜钱的价格也是一比二十,一比三十这样子,只不过现在金融崩溃后,显得更加夸张,变成了一比一百多,两三百这样。

然后在本来的水分基础上,帅府再与百姓对半承担亏损,比如原来是一比三十,现在是一比一百一,那超出三十的水分就是八十文,官府与百姓各承担一半损失,按一比七十来兑,百姓认亏40文,官府也亏40文。

这个兑换价格以府县为划分,各地的宝钞只能在户籍所在地的县来兑换,你个苏州的,拿到常州来也是不给换的,省得有人利用地区间的差价谋利。

当然这种情况肯定无法完全避免,但每户仅限兑换一次,且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兑换的限制,能极大的避免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极端情况,那就是大额不兑。

比如你一口气拿个几十万贯的旧钞来兑新钞的,不好意思,先抓起来问清楚你这钱的来路再说,就算来路正当,那也不给你兑,直接把旧钞没收,然后运到建康统一销毁。

有人说这样做是不是太过霸道,那你就得先搞清楚,官府和百姓各亏一半,来给百姓兑换手中的旧钞,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给穷人兜底,不让他们本就为数不多的资产直接清零,省得大量中产和穷人直接破产变成流民,这是官府管辖社会应该承担的代价,是官府的责任。

但是富人就不一样了,你这几十万贯的宝钞怎么来的且先不论,你之所以会亏,那也是元廷造成的,凭什么要新官府来替你承担损失?

官府只保证你不会破产,可不会保证你的资产还继续保值,元廷都保不了,凭什么让鲁锦来保?所以富户只能自己承担这个损失。

具体的大额兑换限额,是每户按新钞给兑一千圆,新钞的价值可是和铜钱银圆一比一的,一千圆盐铁券就相当于一

千两银子,一个古代的中产家庭,抛开房子和土地这些固定资产不论,能拿出一千两现金的,几乎没有。

元末的一千两银子,购买力差不多相当于鲁锦穿越那时候的一百多万软妹币,别说古代,就是他来的时候的现代,除去车房这些固定资产,有多少能拿出一两百万现金。

所以这个大额限兑的制定非常合理,你都这么有钱了,那你就自己承担损失呗,官府可以帮你兜底,不让你破产,但官府肯定不能替你承担全部损失,让你继续做富人,然后官府再收穷人的税来填这个亏空,这肯定不可能。

不少富户因此又开始对鲁锦的新官府破口大骂,之前的阶梯税逼着他们分户析产就已经要了他们半条命,这次兑换新钞,是直接奔着他们剩下的半条命来的啊。

之前推行阶梯税时,还有些富户硬挺着不肯分家析户,这下好了,因为新钞兑换限制是按户来定的,每户最多限兑一千圆新钞,那家财万贯的,为了保住财产,就只能选择主动分家。

比如家里的资产能兑一万元新钞的,那就拆分成十户,这样才能保住家里的资产不会贬值。

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新的问题,那些分到钱财,又单独立户的旁支,谁会愿意再把换到的新钞交给主宗啊,一旦这个家分了,那就是真的分了,因此有些富户就宁愿损失大笔财产,也不愿意让旁支分走他们的财富。

这下好了,矛盾直接转移到了大宗族的内部,无数旁支都等着分主宗的财产呢,你宁愿钱烂在手里也不分给我们,这怎么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