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驼:转基因没有过敏风险
瘦驼长期专注于动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科普创作,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在科普界拥有较高声誉。他的科普作品常见于果壳网、《博物》杂志等平台,为公众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打开了一扇窗。
一、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原理与本质
瘦驼强调,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育种技术的传承与革新。传统育种,像杂交育种,是将不同品种的生物进行杂交,使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这一过程涉及大量基因的随机组合与筛选。例如,培育抗倒伏又高产的小麦品种,需要将具有抗倒伏特性和高产特性的不同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在其后代中经过多代选育,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品种,这个过程往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具有不确定性。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将功能明确的特定基因,精准地导入目标生物基因组中,实现对生物特定性状的定向改造。比如,把北极鱼体内的抗冻基因转入番茄,让番茄获得抗寒能力,大大拓展了番茄的种植范围。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在改变生物基因,只不过转基因技术更精准、高效,就像从“大海捞针”变为“按图索骥”。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依据
1.基因的消化与人体影响:针对公众担忧的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是否会改变人体基因这一问题,瘦驼解释,基因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后,会被逐步分解。食物中的dnA主要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在胃酸、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和传统食品中的基因一样,绝大部分会被降解为核苷酸,然后被人体吸收利用,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未被消化的部分会随粪便排出体外。人体自身拥有强大的防御系统,极少量可能进入血液循环的dnA也会被识别和清除,不会整合到人体的基因组中。这就好比外来的“信息碎片”进入人体这座“精密大厦”,会被自动识别、处理,不会改变大厦的“建筑蓝图”。
2.过敏风险评估:在过敏风险方面,瘦驼指出,只有特定的蛋白质才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转基因作物在研发过程中,会严格避免使用可能含有过敏原的基因。同时,对转入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会进行全面的过敏风险评估。比如,在开发转基因大豆时,如果要转入一个新基因,会对该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结构分析,与已知过敏原进行比对,判断其是否具有引发过敏的可能性。相比之下,传统育种过程中,由于基因变化的随机性,很难对所有新产生的蛋白质进行全面的过敏风险排查。
三、转基因技术的环境与社会价值
1.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从环境角度,瘦驼阐述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显着益处。以抗虫转基因作物为例,它们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比如抗虫棉的广泛种植,使得棉田中的农药使用量大幅下降。这不仅降低了农药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还减少了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保护了生态平衡。一些有益昆虫,如蜜蜂、七星瓢虫等,不会再因大量农药喷洒而死亡,它们能继续发挥传粉、捕食害虫等生态作用,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
2.保障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上,转基因技术作用重大。通过转入抗旱、耐盐碱、抗病害等基因,作物能在恶劣环境下生长,提高粮食产量。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耕地资源减少,转基因作物为应对粮食减产挑战提供了有效途径。例如,某些转基因玉米品种在干旱条件下,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为干旱地区的粮食供应提供保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基因技术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是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环境的有力工具。瘦驼等果壳网科学人士的科普,为公众理性认识转基因技术提供了关键指引。当面对新技术时,我们应秉持科学精神,依据科学事实做出客观判断。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