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转基因并不可怕
云无心是清华大学生化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也是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多年来,他专注于食品研发与科普,致力于将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着有健康科普畅销书《吃的真相》系列,在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一、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本质
云无心指出,转基因技术本质上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中育种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基因层面来看,它与传统育种技术都是对生物基因的操作,只是转基因技术更为精准。传统育种,比如杂交育种,是将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这个过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混合与筛选,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将特定的、功能明确的基因,如抗虫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等,直接导入目标作物中,精确改变作物的某一性状,极大地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例如,科学家将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转入水稻中,使水稻自身能够产生对害虫有毒性的bt蛋白,从而具备抗虫能力。这种精准操作就像在电脑文件中直接修改特定内容,而传统育种更像是在大量文件中筛选整合。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之真相
1.基因的消化与吸收:许多人担心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会进入人体并改变人类基因,云无心从科学原理上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解释,基因的本质是dnA,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后,会像其他食物中的dnA一样,大部分被降解成A、t、c、g这4种核苷酸,然后被细胞吸收利用,参与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未被降解的dnA会随粪便排出体外。至于极少量可能进入血液循环的dnA,也会被机体强大的防御系统识别并清除,无法整合到人体dnA中。这就好比将外来的拼图碎片放入一个已经完整的拼图中,身体会自动识别并排除这些不属于自身的碎片。
2.过敏风险:在过敏问题上,云无心表示,只有一小部分没有分解完全的蛋白质片段(多肽),才可能在肠道内引发人体的过度免疫反应,从而产生过敏。而转基因作物开发过程中有着严格规则,会避免从可能含有过敏原的物种中寻找被转基因。同时,转基因作物中转进去的基因明确,很容易跟踪它是否会引起过敏。相比之下,传统育种技术,如诱导突变筛选,产生的突变基因未知,很难跟踪其表达的蛋白质,也就无法确切知道它是否会引起过敏。从这个角度看,转基因作物在过敏风险控制上更具优势。
三、转基因技术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1.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从环境角度出发,云无心强调转基因技术能带来显着益处。以抗虫转基因作物为例,它们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在美国,抗虫棉的种植使杀虫剂用量下降到了十分之一,中国下降幅度更大。这不仅减少了化学物质对土壤、水源的污染,降低了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还保护了生态平衡。比如,一些益虫如七星瓢虫、草蛉等,不会再因为大量使用杀虫剂而死亡,它们能够继续发挥自然控害的作用,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
2.保障粮食安全,提高产量:转基因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通过转入抗旱、抗寒、耐盐碱等基因,作物能够在更恶劣的环境下生长,提高产量。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耕地面积减少,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够有效应对粮食减产的威胁。例如,某些转基因小麦品种,在干旱条件下依然能保持较高产量,为干旱地区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保障。
转基因技术并非如部分人所担忧的那般可怕,而是一种有着坚实科学基础、能够为人类带来诸多益处的先进技术。云无心的观点为我们理性看待转基因提供了重要参考。当我们面对新技术时,应摒弃偏见,以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基于事实和科学依据做出明智判断。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