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基因种植的是“既得利益者”?

看见我的一篇科普文章的留言区,一个自媒体营销号“早春666”发表了各种牛皮癣一样的歪曲事实的言论。它利用各种谣言,反对中国政府推广转基因的英明国策。

当我们仔细翻阅其发言动态,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充斥着地摊文学风格的地摊阴谋论,各种反文明、反科学、反现代化的思想甚嚣尘上,令人瞠目结舌。这些毫无根据的妄言,不仅误导公众认知,还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必须予以强有力的驳斥。

“早春666”声称“真正种地的人不是农民,是以商业利益为主的商业性质的生产者,他们是既得利益的人,当然欢迎种植转基因”,这一论断不仅罔顾事实,还暴露了其狭隘扭曲的认知。

实际调查结果清晰地表明,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对于转基因种植持有欢迎态度,因为他们切实从中受益。以种植抗虫转基因玉米为例,农民无需频繁喷洒农药来对抗害虫,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减少了农药对自身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同时玉米产量也得到稳定保障,收入显着提高。

此外,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78.6%的农民表示愿意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其中32.5%的农民表示非常愿意,46.1%的农民表示比较愿意。仅有10.4%的农民明确表示不愿意种植,11%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在访谈中,许多农民提到,他们愿意尝试新的农业技术,如果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生产便利,他们会积极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由此可见,中国的农民同样欢迎转基因种植,不仅仅是企业欢迎。

还要明确,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企业的确会有所收获,但这绝不是所谓的单方面获利。农民与生产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双赢模式。农民通过使用生产企业提供的转基因种子,获得更好的种植收益;而农民的认可和购买,又使得生产企业的产品得以持续销售。为了赢得农民的信任和市场份额,生产企业会不断投入研发,致力于生产出更高质量、更适应农民需求的产品,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利益。例如,企业研发出更加耐旱、高产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农民种植后产量提升,在市场上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实现增收。

然而,“早春666”这类持有民粹思维的群体,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生产企业,将其视为罪恶的化身。它们反企业、反工业化、反现代化,似乎认为世界上只应存在小农世界的农民,而容不下生产企业的发展。

这种思维模式是对现代文明的严重背离。在现代社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和科技的支持,生产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与推广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从种子培育到农业机械制造,从化肥研发到农产品加工,各个环节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推动着农业不断向现代化、高效化迈进。如果按照“早春666”的极端思维,摒弃生产企业,农业将退回到原始、低效的状态,最终受损的还是广大农民和整个社会。

该营销号还宣扬“真正的农民,自留地自己吃都是老品种”,借此暗示转基因食品不可食用,这同样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误导行径。

从漫长的农业发展进程来看,种子的更新换代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从来不存在一成不变、世代延续的老种子。回顾古代,粟在商周时期贵为“五谷之首”,凭借耐旱、耐贫瘠等特性,在北方旱地广泛种植,为当时的人口增长作出卓越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到了汉朝,研磨与发酵技术的出现促使小麦逐渐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并非原生中国,而是经西域传入后不断驯化,逐渐形成各类细分品种,其产量和性能持续提升,最终成功跻身世界主要粮食作物行列。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没有所谓始终不变的“老种子”,每一次品种更迭都是自然选择与人工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粮食产量、品质等多方面的需求。

近现代,杂交育种技术的横空出世更是极大地加速了种子的更新换代进程。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在杂交水稻推广之前,我国水稻产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即便付出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也仅够勉强维持生计。而杂交水稻巧妙集合了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具备高产、抗病等突出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成功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自推广以来,杂交水稻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取代了大量传统水稻品种,成为我国水稻种植的中流砥柱。如今,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超过50%,产量更是远超传统水稻品种,这一铁一般的事实充分证明,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会基于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主动选择更具优势的新品种,而非一味坚守老品种。

再从蔬菜种植领域来看,老种子蔬菜在市场上的占比正日益缩小。以番茄为例,传统老品种番茄虽然口感或许独具特色,但普遍存在产量低、抗病性差、果实大小和形状不一等诸多问题。而现代培育的杂交番茄品种,如“中杂101”“浙粉702”等,不仅产量高,还具备良好的抗病性、耐储存性,果实大小均匀、外观美观,更契合市场需求和商业种植的要求。因此,在蔬菜种植过程中,菜农们也更倾向于选择这些杂交品种,老种子番茄仅在部分对口感有特殊需求的小众市场或家庭菜园中有所留存。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种子的更新换代是不可阻挡的普遍趋势。美国作为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其玉米种植中,转基因和杂交玉米品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老品种玉米的种植面积微乎其微。

在欧洲,随着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各类新型农作物品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老种子同样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农民在选择种植何种种子时,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粮食安全需求以及对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理性判断。他们并非排斥老品种,而是在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益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以,“真正的农民自留地都种老品种”这种言论不过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臆想,是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智慧的严重误解。

此外,“早春666”将推广转基因的相关人员污蔑为“粮贩子,二手的大贩子,挣大钱的贩子,倒卖国家的粮食,多年有权有势,走一条反人民的道路”,这种恶意诋毁更是荒谬到了极点。

我们中国政府推广转基因技术,是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庞大,仅依靠传统农业技术已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转基因技术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对保障粮食稳定供应意义重大。

而且,中国政府推广转基因技术时,都是推广国产转基因种子和技术,完全义务的向农民推广,不收取一分钱专利费,还允许农民自由留种,地方政府给予经济补贴。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让农民受益,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怎么能被歪曲成“反人民”?这完全是对政府政策和科研人员努力的恶意抹黑。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作为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国,大量种植转基因作物,其国内市场上90%左右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欧盟虽然对转基因态度曾较为谨慎,但近年来也在逐步放宽,批准了多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进口,每年进口转基因农产品至少超过4000万吨。这些发达国家在严格监管下积极应用转基因技术,足以证明其安全性和应用价值。而“早春666”这类营销号,打着看似为民发声的旗号,实则传播民粹思想,拒绝科学进步,以情绪化、煽动性言论误导公众,破坏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信任,阻碍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

“早春666”的种种言论,深刻反映出我国科学普及和理性思维教育的不足。这并非是教育的全面失败,而是在信息传播快速且繁杂的当下,部分人受到不良信息影响,未能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我们应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让更多人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理性看待新生事物,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坚定支持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合理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正确的力量。

(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