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大清已亡,华夏一统(二)全华夏蓄发篇
随着那如惊雷般的消息以燎原之势迅速传播开来。
整个华夏大地刹那间沸腾!
在广袤的华夏沃土上,百姓们奔走相告。
那压抑在心头许久的华夏子民。悬在头上的阴霾在这一刻终于消失,重现光明。
新军,就如同这破晓的曙光,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长驱直入。
一路上,那整齐划一的步伐踏在土地上,发出的声响似乎是在向这腐朽的旧时代宣战。
令赵苟诧异且惊喜的是,沿途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
“苏王,苏王,苏王。”
那一声声欢呼,打破了华夏之前几百年的束缚。
慈禧望着这一切,久久不语。
这一刻,她终于知道大清亡在了民心已失。
赵苟要是知道她所想的。
肯定会反驳她。
大清何曾有过民心?
靠的全是杀戮与镇压。
“嘉定三日”“扬州十屠”“杀空四川”
哪一个华夏大地没有遭受满族的镇压。
他如今没有对满清实行种族灭绝。
那是他觉得。
华夏向来都有包容之心。
满清若是愿意融入华夏,成为华夏的一族,华夏也会敞开怀抱。
......
在那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却是另一种氛围。
明明酷夏已至。
气氛却如寒冬般压抑。
文武大臣们围聚在朝堂之上,神色各异,却无不透着深深的人心惶惶。
“李鸿章率大军投降了,那可是咱大清最后的主力啊!这往后大清可怎么办?”一个文官大臣面色如土。
“那都是之前的军情了,现在咱们只有看保定能不能坚持住,驸马爷在那里组建了一支军队。”
这也是一个文臣,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慌乱。那原本挺直的脊背此刻也被压弯,貌似他承载着整个王朝的衰败。
“胜保被斩,听闻此番乃是因为他斩杀了西宫太后的贴身总管安德海。”
这一个文官脸上的担忧中竟还夹杂着些许八卦之色。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西宫太后居然与太平天国苏王一起发布了檄文,西宫太后她怎么能背叛祖宗。”
一名满族武将怒目而睁,额头上青筋暴起,那愤慨之情无以言表。
他的声音如洪钟大吕,在这寂静的朝堂上回荡,敲打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大清难道就这样亡了?”
慈安太后现在心力交瘁。
她坐在那曾经象征着无上权力的大殿宝座,眼神却空洞而迷茫。
大清建国两百余年。
亡在了她的头上。
她胸中满是丧国之痛。
望着朝堂之上这些昏庸无能只知道吵吵嚷嚷的大臣。
一声嘶哑怒吼的“退朝”道尽了她此刻无尽的悲凉。
与此同时,数万新军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山东踏入直隶。
他们一路势如破竹,直到保定府,才遇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抵抗。
一些清廷余孽匆匆组建了一支不过数千的土鸡瓦犬。
在新军的大炮轰击下。
不到半日。
就溃散离去。
也有少数誓死不休的顽固分子。
针对这些人。
赵苟从不留情。
统统杀光。
“怎么,不忍心?”
赵苟轻轻瞥了一眼紧蹙眉头的叶赫那拉氏,目光之中尽是冷冽之色。
慈禧抿紧嘴唇,一言不发。
她想要为景寿求情。
但是面对男人的冷言相对,她还能怎么办?
她的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对如今的局面,她虽有万般无奈,但也不得不承认。
大清终究是亡了。
保定的坚守,成了清廷最后的挣扎与顽抗。
从保定府到顺天府,再到京师城下,清军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一支队伍上前,哪怕有一丝阻拦。
当新军的队伍缓缓驶入京师时,那场面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
永定门内,人山人海,百姓们如潮水般涌来,将这曾经象征着皇权的京城围得水泄不通。
老百姓看着太平天国的苏王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
叶赫那拉氏同样骑着马,只不过前面有赵苟的亲卫给她的马匹牵着。
再身后是威风凛凛迈着整齐步伐的新军。
赵苟看着百姓都留着那长长的辫子。
“割辫!”
赵苟的声音如洪钟般在人群中响起,那声音穿透人心,这是要向这腐朽的历史彻底告别。
“从今日起,全华夏子民,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