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源头在皇宫
墨染没有丝毫迟疑,他率领着众人立即朝着李狗蛋所指的方向行进。
队伍整齐而迅速地前进着,仿佛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走着走着,墨染突然停下脚步,他若有所思地观察着四周。
片刻后,他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果断地下达命令:“来人,多准备一些肉食来。”
几个天枢卫领命后,立刻转身离去,前往附近的酒楼购买食物。
墨染转过头,看着李狗蛋,继续说道:“不要一直使用你的能力,试着去感应一下,看看目标究竟在哪个方向。”
“然后,在不被发现的地方,再继续使用你的能力。这样可以让你的能力持续更久。”
李狗蛋听后,恍然大悟,连忙点头应道:“是……大人,我记住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约半个小时后,张扬等人终于站在了皇宫的大门前。
这座宏伟的宫殿气势磅礴,令人不禁心生敬畏。
“你确定那个气息就是往皇宫里来的?”
墨染的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皇宫大门,仿佛要透过那厚重的门板看到里面的景象一般。
站在一旁的李狗蛋有些紧张地咽了口唾沫,然后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是……就在里面,而且进入里面之后我就看不见了,里面都是张牙舞爪的龙。”
她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显然是被皇宫内的景象吓到了。
墨染微微皱了皱眉,似乎对李狗蛋的描述并不感到意外。
他缓缓地说道:“皇宫内充斥着龙气,以李狗蛋目前的能力,确实难以在其中找到目标。”
这时,张扬开口问道:“指挥使大人,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呢?”
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急切,显然是希望能够尽快采取行动。
墨染沉思片刻,然后下达了指令:“阿宏,你将李狗蛋和刘稚带回去吧。张扬,你随我进宫面圣。”
他的声音果断而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
“是,大人!”阿宏当即应了一声,然后快步上前,将墨染身上的李狗蛋抱了下来。紧接着,又有一个天枢卫上前来,试图将张扬怀里的刘稚抱走。
然而,刘稚却像是被吓坏了一般,死死地抱住张扬,嘴里还一直发出不情愿的声音。
张扬见状,连忙对墨染说道:“大人,这小丫头还是太害怕了,要不我在宫外等您吧。”
“既如此那便一同进宫面圣吧。”墨染稍作思考后,不紧不慢地说道。
“可以吗?”张扬闻言,稍稍一怔,脸上随即露出一抹笑容,轻声问道。
“跟上。”墨染的声音平静而坚定,话音未落,他便吩咐人推着他,径直朝着宫门走去。
宫门守卫远远地望见墨染,不敢有丝毫阻拦或问询,纷纷躬身行礼,恭恭敬敬地迎接他的到来。
与此同时,这些宫门守卫对于张扬以及他怀中的刘稚,仿佛完全视而不见,似乎他们根本不存在一般。
进入宫门后,墨染一行人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畅通无阻,径直来到了御书房前。
此时,时间已临近中午,早朝早已结束。
一个小太监见到墨染一行人,不敢有丝毫耽搁,赶忙进入御书房内禀报。
没过多久,里面传来一声高呼:“宣~!”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给墨染推轮椅的那个人,在听到这声宣召后,竟然稳稳地站立在原地,丝毫没有要前进的意思。
而就在众人惊讶之际,更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墨染的轮椅,竟然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缓缓地飞了起来!
它先是轻盈地跨越了那一层层的阶梯,然后又稳稳当当地越过了那高高的门槛,最终顺利地进入了御书房内。
就在这时,张扬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他急忙加快脚步,紧紧地跟随着墨染。
他心中暗自惊叹,墨染的精神力竟然如此强大,竟然能够在如此低空的位置上拖住自己,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皇帝面前。
墨染毫不犹豫地拱手行礼,口中高呼:“臣见过陛下。”
张扬见状,也赶忙躬身行礼,不敢有丝毫怠慢。
然而,坐在龙椅上的明帝却似乎对这一切都漠不关心。他的头始终低垂着,仿佛对外界的一切都毫无兴趣。
明帝缓缓放下手中的奏折,然后站起身来,他的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张扬和墨染。
“免礼,你们二人为何会来此?”明帝的声音低沉而威严。
张扬连忙回答道:“回陛下,这小丫头是刘府一案中的唯一幸存者,她乃是刘大人的庶女,名叫刘稚。”
明帝的眉头微微一皱,似乎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
他的目光随即落在了刘稚身上,上下打量了一番。
“哦?唯一的幸存者?”明帝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惊讶。
就在这时,墨染突然插话道:“陛下,刘稚之所以能够幸免于难,是因为她家中遭遇变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从而得到了天眷。“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能够在那场灾难中幸存下来。”
“嗯?天眷降临?”明帝的面色瞬间变得有些惊讶,他显然对这个情况感到十分意外。
墨染点了点头,肯定地说道:“正是如此,陛下。”
明帝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最后,他的脸上泛起了一抹笑容,缓缓说道:“嗯,不错不错。既然如此,这小丫头就由你们天枢卫来抚养吧。”
“是,陛下。”墨染毫不犹豫地回应道。
随即便拱手施礼,一脸凝重地说道:“陛下,微臣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必须要向陛下禀报。”
明帝见状,心知此事非同小可,赶忙追问道:“哦?是何事如此紧急?”
然而,墨染并未立刻回答,而是稍稍抬头,目光快速扫了一眼四周。
明帝心领神会,当即沉下脸来,高声下令道:“所有人,立刻退下!”
他的话音未落,原本在周围伺候的宫女太监们便如蒙大赦一般,纷纷躬身施礼,然后快步退出了大殿。
只留下明帝的贴身大太监守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