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9章

在平安县的县委办公室里,友福和晓阳端坐在沙发上,神情专注,听着县委书记郑红旗的话语,心中泛起阵阵波澜。

郑红旗一槌定音,宣布要对魏昌全的位置进行调整,这让孙友福和晓阳都敏锐地察觉到,此事绝非表面那般容易。

按理说,县委调整一个正科级干部,在县里本算不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魏昌全可不是普通的正科级干部,他有着副县级的实职身份,在县委的权力架构中,县委副书记稳稳地占据着三把手的重要位置。

而且,魏昌全能成为城关镇的书记,背后有着市委副书记唐瑞林的影子。当初唐瑞林的那番话,虽然委婉,却分量十足,孙友福现在都还记得:“昌全同志,让他更好地熟悉一下基层工作,可以到乡镇上锻炼锻炼。”

唐瑞林虽未明确指定魏昌全要去城关镇任职,但唐瑞林当时还是市政府的临时负责人特意放话,是有很大分量的。

于是,魏昌全便以县委副书记的身份兼任了城关镇的书记,这样的安排,在平安县的官场生态中,有着不言而喻的深意。

郑红旗明白,自己作为滨城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市上工作,对平安干部来讲,是实打实的外地干部。但郑红旗对晓阳和友福两人颇为倚重,这源于他与市委书记钟毅打交道过程中的深刻感悟。

钟毅书记作为一个外来者,初到平安,当时的抱团现象也是极为严重,日子并不好过。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他与本土干部之间的摩擦不断,矛盾时有显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钟毅书记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智慧,他与邓牧为县长选择了合作。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战略选择。在钟邓配的任期内,县里的李尚武、张庆合和马军等干部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重用,平安县的工作局面也因此豁然开朗。这让郑红旗明白,妥协并非软弱,而是在本地干部中找到可以合作的力量。

当然,无条件的妥协是不可取的,而在魏昌全的任用问题上,县委已经到了不能再妥协的关键时刻。

郑红旗长叹一口气,神情严肃地说道:“发展的机遇稍纵即逝,错过机遇就等同于耽误发展、影响发展。在魏昌全的任用问题上,县委必须当机立断。我们调整魏昌全的工作,绝不是出于打击报复的目的,而是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嘛。从他以往的工作表现来看,魏昌全同志不仅有出色的文字功底,适合抓笔杆子,而且对农业工作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也适合抓锄把子,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况且,魏昌全同志本身还是农委主任,这次省农业工作会特别强调了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的重要性。上次我在市里开会时,遇到朝阳,他还跟我提起在平水河修建水库的事情。如今,各地各部门都在大力发展农业,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农业发展上,离不开昌全同志。再加上县委这边的工作,我一个人也很吃力,在党群口、统战口的工作也需要他这样的干部来牵头。”

孙友福认真地点着头,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郑红旗的分析。晓阳则略显沉默,对于此事,她虽有想法,但不便过多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