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曹丕三路伐吴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洛阳城飘着细雪。曹丕刚在受禅台上接过传国玉玺,袖口还带着祭天仪式上沾染的香灰,便接到了江东送来的加急军报——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仅率残兵逃回白帝城。殿中侍臣皆喜形于色,唯有尚书令陈群皱眉不语:“孙权大败蜀汉,羽翼已丰,怕是要对陛下阳奉阴违了。”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十月,建业皇宫的铜鹤漏滴着冰水。孙权捏着曹丕的诏书,指尖在“遣子入侍”四字上摩挲出褶皱。三个月前他刚向曹魏称臣,此刻曹丕却借着夷陵大胜的余威,要将他的长子孙登作为质子。殿外传来吕蒙旧部凌统的靴声,这位在逍遥津救过孙权性命的猛将按剑而入:“陛下,当年赤壁之战,我等尚能拒曹,今日何惧?”
殿角的烛火突然被夜风吹得明灭不定。孙权抬眼望向殿外的玄武湖,湖面倒映着零星灯火,恍若当年赤壁的战火。他忽然想起周瑜临终前的告诫:“北军虽强,终难越长江天堑,然需防其水陆并攻。”正沉吟间,荆州快马送来急报:曹魏豫州军已向宛城集结,先锋张郃部已至汉水北岸。
三日后,孙权在武昌宫召集群臣,朱然的铠甲上还带着南郡的寒气:“曹丕分三路南下,东路曹休出洞口,中路曹仁攻濡须,西路曹真围江陵。”
话音未落,陆逊从荆州前线送来密信,竹简上墨迹未干:“臣已整肃荆州水师,若魏军渡江,当凭险固守。”孙权抚掌而笑,目光扫过殿中诸将:“当年公瑾以水拒曹,今日孤便要让曹丕知长江难渡。”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九月,广陵江口的晨雾还未散尽,曹休的旗舰“玄武号”已刺破江面。这位曹操的族子站在船头,望着前方东吴楼船的幡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想起父亲曹洪曾说:“江东水师,乃心腹大患。”身旁的张辽已病体沉重,只能沙哑着劝道:“江面风急,须防意外。”曹休虽敬重张辽威名,却认为这位昔日的逍遥津战神已不复当年之勇。
第一波箭雨袭来时,魏军的蒙冲斗舰已逼近吴舰。吕范站在“飞云号”的楼台上,看着魏军战船如狼群般涌来,心中暗忖曹丕果然急于求成。双方在江面鏖战两日,忽然江面上狂风大作,魏军战船在惊涛中颠簸难持,曹休不得不下令后撤。张辽并未亲临前线,而是与王凌等屯驻海陵,此役后病情加重,于当年在江都病逝。
当东路军在江口受困于风浪时,中路的曹仁正盯着濡须坞的城墙皱眉。这座孙权耗三年修建的堡垒,像一只铁钳扼守着濡须水口。他的儿子曹泰在旁献计:“父亲,濡须坞后有中洲,若分兵袭取,可断吴军后援。”曹仁抚须点头,却未料到尚书蒋济早已上疏提醒:“深入中洲,是自取危亡之道。”
深秋的濡须河畔,芦苇荡在风中起伏如波浪。朱桓站在坞墙上,望着远处魏军大营的炊烟,敏锐察觉曹仁分兵的动向。他亲率五千守军依托坞堡坚守,待常雕、王双率领的五千魏军进入中洲水域,立即指挥水师截断退路。曹仁苦攻濡须月余,损兵折将却寸土未进,不得不退回江北。
西路的江陵城已被围了半年。朱然站在城楼,看着城外魏军堆积的土山几乎与城墙齐高,手指不自觉地扣进石砖的缝隙。副将潘璋递来一碗热酒:“都督,粮草还能支撑月余。”朱然望着护城河上魏军搭建的浮桥,想起周瑜曾言“南郡为荆州锁钥,不可轻弃”。
曹真的帅帐里,将领们正在争论破城之策。夏侯尚提议以船舰连接浮桥,曹真虽知此举风险,却急于建功。魏军昼夜挖掘地道,却被朱然以“听瓮”察觉,灌水破之。浮桥建成后,东吴水军趁夜突袭,以强弩射断竹索。围城至冬,魏军大营疫病横行,曹真无奈下令撤军,朱然以五千伤病之卒创下守城奇迹。
三路败报传回许昌时,曹丕正在玄武池观看水军演练。侍从递上军报的手在发抖,黄绢上的字迹触目惊心:东路因风势折损战船,中路中洲惨败,西路疫病退军。曹丕手中的酒盏“砰”地摔在地上,想起贾诩出征前的劝谏:“吴蜀方睦,未可卒图也。”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春,曹丕的车驾从广陵返回洛阳。他站在长江北岸,望着滔滔江水东去,深知长江天险难以逾越。船队经过洞口时,水面下隐约可见魏军战船的残骸,如同江底的白骨,诉说着去年的惨烈。
建业皇宫的庆功宴上,孙权举起酒杯遥敬西方:“这杯酒,当敬蜀汉。”夷陵之战后,他曾担心蜀汉报复,却不想诸葛亮派邓芝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出使东吴,双方恢复通使。殿外传来钟鼓之声,原来是使者从洛阳带来消息:曹丕已封孙权为吴王,默许其保持半独立地位。
陆逊在荆州写下《请屯田疏》,建议在武昌至柴桑一线开垦荒地,储备军粮,此策被孙权采纳,为东吴后续防御奠定基础。朱然从江陵送来的捷报中,以“粮尽而守,将士用命”八字概括守城艰辛。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握着司马懿的手,叮嘱道:“江东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十年后,当司马昭派遣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开城投降时,东吴的陆抗正在西陵训练水师,继承着父叔辈的防御传统。
黄初伐吴的战火早已熄灭,但那些在江面上颠簸的战船,在城墙下坚守的士卒,在朝堂上争执的君臣,都化作史书中的几行墨迹。《三国志》载:“三年(公元222年)春正月,孙权复叛。秋九月,命曹休等征吴,战于洞口,不利。”寥寥数语,道尽这场战役的残酷与无奈。
当后人翻开史书,读到黄初年间的这场征伐,会看见真实的历史轮廓:曹丕因孙权拒送质子而兴兵,却因长江天险与疫病惨败;朱桓、朱然等东吴将领凭卓越指挥力挽狂澜;吴蜀在战后恢复联盟,三国鼎立的格局更加稳固。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虽少了艺术加工的惊心动魄,却在史笔中留下了更厚重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