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年绿林赤眉起义
在王莽新朝时期,天灾频繁,洪水、旱灾、蝗灾不断,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野。而官府不仅不救济灾民,反而加重赋税徭役,使得百姓走投无路。在这种绝境之下,人们心中的怒火逐渐燃烧起来。
公元17年,南方的荆州大地笼罩在饥荒的阴影之下。饥饿的百姓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涌入沼泽之地,挖掘野荸荠(biqi)来填充辘辘饥肠。然而,人多野荸荠少,冲突与纷争在所难免。
当时,新市有王匡、王凤兄弟二人,他们为人公正,在当地颇有声望。看到饥民们的悲惨境遇和彼此间的争斗,王匡、王凤站了出来,为大家调解纠纷,很快便赢得了饥民们的拥护,被一致推举为首领。
王匡、王凤顺应民心,将这些饥民组织起来,发动了起义。一时间,应者云集,好几百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甚至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慕名而来。他们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凭借着山林的险要地势,劫富济贫,除暴安良,附近乡村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短短几个月,起义军就发展到了数千人之多,他们被人们称作绿林军。
地皇二年,即公元21年,王莽得知绿林军的崛起,深感威胁,于是派遣荆州牧率领两万官兵前去镇压。绿林军得到消息后,在云杜设下埋伏。当官兵进入伏击圈后,绿林军如猛虎下山,奋勇杀敌,打得官兵落花流水,大败而逃。此役,绿林军歼敌数千,还缴获了全部辎重。乘胜追击的绿林军又相继攻克了竟陵、云杜、安陆等地,当他们胜利回师绿林山时,队伍已经壮大到了五万余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地皇三年,即公元22年,绿林山突发瘟疫,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众多起义将士的生命,五万大军差不多死去一半。无奈之下,剩下的人只好离开绿林山,分作三路人马转移。
其中,王匡、王凤、马武率领一部向北进入南阳郡,称“新市兵”;王常、成丹率领另一部向西南进入南郡,号称“下江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得到了平林人陈牧、廖湛领导的平林兵的响应,两路兵马合兵一处,声势更加浩大。
就在绿林军在南方轰轰烈烈开展起义之时,东方也燃起了起义的烽火。天凤五年,即公元18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聚集了一百多人,揭竿而起。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黄河南北转战,所到之处,受到青、徐一带饥民的热烈响应。许多百姓不堪官府和地主的压迫,纷纷加入樊崇的队伍,不到一年时间,起义军就发展到了万余人。
次年,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聚众数万归附樊崇,吕母死后,其部下也加入其中,起义队伍进一步壮大。这支起义军纪律严明,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为准则,虽然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但内部组织有序,分为“三老”“从事”“卒吏”三级,彼此间称“巨人”。
地皇二年,即公元21年,起义军在姑幕与翼平连率(是新莽时期的官职名,相当于太守,是郡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田况的军队展开激战,田况军大败,被歼一万余人。王莽大为震惊,决心全力剿灭这支起义军。地皇三年四月,他派遣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定陶、无盐南下,在成昌与樊崇的起义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较量。
为了与官军区分开来,樊崇让部下将眉毛染红,从此,这支起义军便有了“赤眉军”的称号。战斗中,由于太师王匡轻敌冒进,官军大败,廉丹及其部下二十余名将领被击毙,王匡仓皇逃走。成昌大捷后,赤眉军乘胜向西发展,控制了东至莒城、西至陈留、南达汝南、北到濮阳的广大地区。
农民起义的风暴迅速席卷全国,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震动。王莽的改制,严重损害了豪族地主的利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早已激化。而如今,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更让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们意识到,王莽政权已无法保护他们的利益,于是纷纷自寻出路。
南阳地区的刘縯、刘秀兄弟,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当地的豪族地主。王莽的一系列政策,让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受到了极大侵害。当地皇三年绿林军活跃于南阳地区时,刘縯、刘秀兄弟与周围的地主李通、邓晨等人商议后,决定起兵反莽。同年十月,邓晨起于新野、刘秀与李通等起于宛、刘縯起于舂陵,他们组织起了约七八千人的地主武装“舂陵兵”。
刘縯派宗室刘嘉与新市、平林兵首领取得联系,相约联合作战。舂陵兵与新市、平林兵合攻长聚,杀新野、湖阳两尉,还攻占了棘阳,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在十一月进攻南阳首府宛城时,刘縯因急于求成,被守将甄阜和梁丘赐击败,不得不退保棘阳。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甄阜、梁丘赐率十万大军南渡潢淳水,企图一举剿灭绿林军主力。新市、平林兵与舂陵兵团结一心,乘夜偷袭敌军后方,成功夺得敌军全部辎重。第二天,联军发动总攻,斩杀甄阜和梁丘赐,歼敌二万多人,并乘胜击败前来救援的严尤、陈茂部,进而包围了宛城。
此时,联军已发展到十余万人,然而,绿林军的组织并不十分严密,与舂陵兵也只是协同作战关系。随着队伍的壮大,“众虽多而无所统一”的问题日益凸显,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成为了当务之急。在天命皇权思想的影响下,大家倾向于推举刘氏宗室做皇帝。
刘縯自恃舂陵兵的实力,企图争夺皇帝之位。但绿林军将领们并不拥护他,而是推举了“避吏于平林”的刘玄作皇帝。地皇四年二月初一,各路义军正式推举刘玄为帝,国号“汉”,改年号为“更始”,更始政权由此建立。更始政权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刘玄的族父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wei,三声)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他将帅皆为九卿将军。
更始政权的建立,对全国的反莽义军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各地豪杰纷纷响应,杀牧守,称将军,用汉年号。三月,更始政权派军进攻,王凤、刘秀等率军北入颍川,接连攻克昆阳、定陵、郾城等地,前锋进抵距洛阳不远的阳关一带。义军在这些地方获得了大量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围攻宛城的军队。五月,刘縯攻克宛城,刘玄将其定为国都。
然而,更始政权内部却暗流涌动。刘玄称帝让刘縯及南阳地主集团极为不满,双方矛盾逐渐公开化。刘縯在更始军内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引起了更始帝群臣的猜忌。绣衣御史申屠建曾暗示刘玄除掉刘縯,但刘玄当时犹豫不决,放走了刘縯。
不久,更始政权授予刘稷抗威将军之职,刘稷却抗命不受。当更始群臣要杀刘稷时,刘縯公开出来保护。最终,刘玄在申屠建和朱鲔的坚持下,将刘稷与刘縯一起处死。
赤眉军此前曾表示归附更始政权,但却受到排挤。公元25年,樊崇等率赤眉军西进关中,立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同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政权覆灭。但赤眉军在长安也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粮食短缺,难以长期坚守。
次年,赤眉军不得不退出长安,东归途中,于建武三年正月与刘秀军在崤山地区遭遇,爆发了崤底战役。在刘秀军的强大攻势下,赤眉军大败,最终全军投降。曾经声势浩大的绿林赤眉起义,至此落下帷幕。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王莽政权和腐朽的封建统治,为东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