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关中之战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在大泽乡熊熊燃起。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反秦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各地豪杰纷纷崛起,为推翻暴秦而战。
楚国贵族后裔项梁、项羽叔侄在吴地举兵,势力迅速壮大。刘邦则在沛县拉起了一支队伍,也加入了反秦的行列。此时,原战国时期的各国贵族纷纷复国,天下大乱。
楚怀王熊心在盱(xu,一声)台被拥立为王,成为反秦义军的名义领袖。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约定极大地激发了各路义军的斗志,尤其是刘邦和项羽。
公元前208年九月,秦将章邯集结重兵屯于河北一带,将赵国主力围困在巨鹿。楚怀王下令分兵驰援,北路军以项羽为主,负责对冲章邯主力;西路军以刘邦为主,西行威逼咸阳。
刘邦在砀郡整顿兵马后率先发起西征。他一路收编各地义军,势力逐渐壮大。当大军抵达成武时,刘邦果断发起攻击,经过一番激战,成功拔除成武。接着,又挥师进击栗邑,同样历经艰难战斗后将其攻克。随后,刘邦回师砀郡休整,此时兵力已扩充到一万人以上。
公元前207年三月,刘邦大军进逼昌邑,然而此城坚固,久攻不下。刘邦遂留彭越在此围堵,自己则统大军继续向西推进。在行军途中,刘邦有幸遇到郦食其(liyiji)。郦食其凭借其过人的口才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向刘邦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刘邦采纳其策,顺利攻克陈留,获得了大批军资,为后续的征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继续进军的刘邦部队抵达大梁,但大梁城池异常坚固,难以攻克。刘邦当机立断,绕开大梁转攻白马、曲遇。在此地,刘邦大军与秦将杨熊展开激战,最终成功击破杨熊。杨熊败退至荥阳,却被秦二世胡亥以作战不力为由斩杀。
之后,刘邦又攻克颍阳,本欲向函谷关进发,却得知赵国将领司马卬欲夺平阴津渡口。刘邦迅速引兵奔袭,成功扼守渡口。然而,当刘邦大军逼近洛阳时,再次遭遇阻碍。无奈之下,刘邦只好南下至阳翟,恰在此地,遇到了前来依附的张良。
六月,刘邦让韩王镇守阳翟,自己与张良引兵南下逼近犨(chou,一声)县。在犨县,刘邦大军大破秦军吕齮(yi,三声)部。南阳郡守见势不妙,退至宛城据守。刘邦开始围攻宛城,却久攻不下。此时,刘邦急于进军关中,欲长驱直逼武关。但张良及时劝诫刘邦,指出若绕过宛城,恐遭秦军背后袭击,陷入腹背受敌之困境。
刘邦听从张良建议,回师再次攻打宛城。这一次,刘邦采用疑兵之计,在宛城周围布置大量旗帜和鼓号,制造出大军压境的假象。同时,派遣使者劝降宛城守将,宛城守将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投降刘邦。刘邦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宛城,继而拔除唐河、内乡两大外围据点,逼近武关并一举攻破。
八月,秦二世胡亥被赵高弑杀,赵高立子婴为秦王,欲与刘邦瓜分关中。子婴上台后谋诛赵高,急调秦军守峣(yao,二声)关。刘邦依张良计,贿赂秦军将领,继而突然引兵逼近蓝田南翼,击溃秦军,行军至灞上,秦王子婴亲领百官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然而,刘邦的胜利并没有持续太久。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与秦军主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他率领楚军,经过艰苦奋战,击败了秦军名将章邯和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威震天下。
公元前207年,项羽得知刘邦已经进入咸阳城,非常愤怒。他认为刘邦违背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于是率军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刘邦的军队在实力上远远不如项羽的楚军,他只好听从谋士的建议,亲自前往项羽的军营,参加鸿门宴。在鸿门宴上,刘邦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成功地逃脱了项羽的追杀。
刘邦在鸿门宴后,被迫让出了咸阳城,率领自己的军队前往汉中就封。他烧毁了通往关中的栈道,以表示自己没有东顾之意,麻痹项羽。但是,刘邦并没有放弃夺取关中的野心。他在汉中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
此时,项羽在关中分封诸侯,将关中地区分为三部分,分别封给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称为三秦。项羽的分封引起了许多诸侯的不满,天下再次陷入了混乱。
刘邦在汉中得到了韩信的辅佐。公元前206年,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修复栈道吸引章邯注意力,自率主力从故道迂回进攻陈仓城。章邯在陈仓城战败,退往雍都废丘固守。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被迫向汉王刘邦投降,关中大部分地区归汉。
六月,刘邦回军攻克章邯据守的废丘,彻底平定关中地区。至此,刘邦终于实现了夺取关中的目标。
秦朝末年的关中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关中之战标志着秦朝的灭亡。刘邦进入咸阳城,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的统治宣告结束。这场战役为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基础。
其次,关中之战决定了楚汉之争的格局。刘邦占据关中地区后,获得了稳固的根据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为刘邦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刘邦得以在关中地区休养生息,发展自己的势力,为最终战胜项羽奠定了基础。
最后,关中之战对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中地区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秦朝末年的关中之战后,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邦建立汉朝后,以关中地区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