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秦灭齐之战

公元前221年,华夏大地风云涌动,战国七雄的纷争历经数百年,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时刻。秦国,在秦王嬴政的卓越领导下,以不可阻挡之势迈向统一六国的最后征程。而齐国,这个曾经在春秋时期辉煌一时的强国,此刻却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风雨飘摇。

齐国,自那场惨烈的济西之战遭受燕军重创后,国力便一直未能恢复如初。在济西之战中,齐国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此役过后,齐国的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的城墙倒塌,房屋被烧毁,农田荒芜,商业活动停滞不前。此后的岁月里,齐国虽然努力进行恢复和发展,但始终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

齐王建登上王位后,采取了“事秦谨”的政策,对秦国表现出恭顺的态度。在齐王建的心中,或许认为只要对秦国保持友好,齐国便能在这乱世之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齐国丞相后胜被秦国重金收买,后胜在朝堂之上,不断向齐王建鼓吹亲秦政策,声称与秦国保持良好关系是齐国的最佳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国长期对秦采取结好政策,既不与其他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积极加强战备。

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方针指引下,巧妙地运用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的中立。秦国深知齐国的重要战略地位,若齐国参与合纵抗秦,将会给秦国的统一大业带来巨大的阻碍。于是,秦国通过贿赂齐国大臣,让他们在齐王建面前为秦国说好话,影响齐国的决策。

秦国还频繁派遣使者前往齐国进行外交斡旋,向齐王建展示秦国的强大实力和友好姿态。通过这些手段,秦国成功地让齐国在秦国攻打其他诸侯国时保持了中立。这一策略使得秦国能够集中力量逐个击破其他诸侯国,而不必担心齐国的干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果断决定对齐国发动最后的攻击。在秦王嬴政的心中,统一六国是他的宏伟目标,而齐国是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块拼图。他任命王贲为统帅,赋予他率领秦军进攻齐都临淄的重任。

王贲,这位年轻而勇敢的将领,深知此次任务的重大意义。他回想起之前灭楚之战中因轻敌失利的教训,心中暗暗发誓此次绝不能重蹈覆辙。在进攻齐国之前,王贲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仔细研究了齐国的军事部署和地形特点,分析齐军的优势和弱点。经过深思熟虑,王贲决定采用避实击虚、侧翼进攻的战略。

王贲率领秦军从原燕国南部南下,巧妙地避开了齐国西部的主力部队。秦军一路行进,士气高昂,旌旗飘扬。士兵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一路上,秦军几乎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齐军由于长期缺乏战备,士兵们的战斗意志薄弱,对秦军的突然进攻完全措手不及。

当秦军逼近齐都临淄时,秦国派使者劝降齐王田建,许诺给其方圆五百里的封地。齐王建本就觉得打不过秦军,此时听闻有封地可享,便动了投降之心。他在宫殿中焦急地踱步,心中权衡着利弊。最终,他认为与其顽抗到底导致国破家亡,不如投降做个富家翁。于是,齐王建决定开城投降。

秦军在王贲的指挥下,顺利进入临淄。然而,秦国最终违背承诺,将齐王田建安置在松柏之间,不给他裂土封侯,致使其活活饿死。齐国宣告灭亡,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从此成为了历史。

秦国在齐地设置了齐郡和琅邪郡,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秦灭齐之战的胜利,标志着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最终完成。秦王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站在咸阳宫的高处,俯瞰着自己庞大的帝国,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多年的战乱局面。百姓们终于迎来了和平的生活,不再受战争的折磨。统一后的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