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频繁发动战争,其中秦赵长平之战更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秦国的统治者们怀揣着统一天下的野心,不断对外扩张,在兼并了周边许多小国后,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韩、赵、魏等国。而赵国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力量大增,军队战斗力显著提升,成为了秦国向东扩张的重要阻碍。

公元前262年,秦国按照丞相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韩、赵、魏三国交界的上党地区。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使得上党成为了一块孤立无援的飞地。韩国无力抵抗秦国的强大攻势,韩桓惠王决定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以求和。

然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他认为与其将上党交给秦国,不如将其献给赵国,这样或许能够引发秦赵之间的冲突,从而使韩国得以保存。于是,冯亭派人前往赵国,向赵王表达了献城之意。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是否接受上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平阳君赵豹认为,接收上党必然会导致秦赵之间爆发战争,且接收带来的祸患远远大于利益;而平原君赵胜则认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一郡之地,这对赵国来说是利大于弊。

最终,赵孝成王采纳了平原君的建议,决定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赵国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秦国的一种挑衅,秦赵之间的矛盾由此被彻底激化,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公元前260年,秦国趁上党地区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派左庶长王龁(he,二声)率军经太行道向上党地区发起了进攻。由于赵国的援军尚未赶到,上党郡守冯亭势单力薄,难以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上党很快被秦军占领,冯亭率领不愿降秦的上党百姓逃往赵国境内。而驰援上党的赵军见上党已失,便依托长平(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西北)附近的险要地势驻军,接应上党流民。

四月,王龁率领秦军继续向赵军发起进攻,赵国则派名将廉颇统率军队在长平抵御秦军入侵。赵军裨将笳率军侦察秦军动向时,与秦军将领司马梗率领的斥候遭遇,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赵军战败,裨将笳被杀,赵军在战争初期便遭受了挫折。六月,秦军再次发动进攻,攻入赵军阵地,夺下了两个要塞,并俘虏了四名尉官。七月,秦军又攻占了赵军阵地西边的要塞,俘虏了两名尉官。

面对秦军的凌厉攻势,廉颇深知赵军在野战中难以与秦军抗衡,于是果断地改变战术,命令赵军依托壁垒坚守抵抗,不再与秦军进行正面交锋,试图以逸待劳,消耗秦军的锐气和补给。秦军多次向赵军挑战,但廉颇始终坚守不出,两军陷入了僵持状态。然而,赵王却对廉颇的坚守策略产生了不满,多次责备他消极应战。

赵国在战争中处于劣势,赵王便想派使者前往秦国议和。谋臣虞卿建议赵王先派使者前往楚、魏等国求援,这样秦国就会担心诸侯国会联合起来攻秦,赵国在议和时才能掌握主动权。

但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而是直接派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秦国接见了郑朱,并且对他礼遇有加,故意让各国认为秦赵已经开始议和,从而使楚魏等国不再考虑出兵援赵。正如虞卿所料,赵国的议和最终以失败告终。

秦国见廉颇坚守不出,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战争的胜利,于是便想出了一条离间计。秦国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年老体衰,已经失去了战斗的勇气,很快就会投降秦国,而秦国真正害怕的是赵国会启用赵奢的儿子赵括来领兵作战。赵王本就对廉颇的坚守策略不满,又听到了这些谣言,便信以为真,决定临阵换将,用赵括取代廉颇。赵国上卿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极力反对赵王的这一决定,但赵王执意不听。

秦国得知赵国阵前换将,暗自高兴,于是秘密地派战功赫赫的上将军白起赶往长平,担任秦军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赵括到达长平前线后,立即改变了廉颇的军事部署,更换了许多将领,并下令赵军主动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佯装溃败,一路后撤,赵括不知是计,率领赵军紧追不舍,一直追到秦军的壁垒之下,这时赵军才发现秦军的壁垒坚固无比,根本无法攻入。

与此同时,秦军的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突袭部队已经悄悄地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使赵军无法返回自己的壁垒,被困在了秦军壁垒之下;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则迅速地将赵括所率领的赵军截为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此外,秦军还封锁了赵国通往长平的运粮通道,彻底断绝了赵军的粮草供应。赵军被围之后,由于断粮时间过长,士兵们饥饿难耐,战力大幅下降,只能就地扎营,坚守待援。

秦昭襄王得知赵国向长平战场运粮的通道被秦军切断后,为了确保能够彻底消灭赵军,便亲赴河内进行战争动员,用晋升爵位的办法激励百姓,将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调往长平前线,拦截赵国的援军,以防止赵国对被围的赵军进行救援。

到了九月,长平被围的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军中士兵们陷入了绝境,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赵括多次组织军队突围,但都未能成功。最终,赵括亲自披挂上阵,率领赵军进行最后的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四十万赵军被迫向秦军投降。

白起认为秦国攻下上党时,上党百姓不愿归附秦国反而逃往赵国,可见赵国士兵对秦国的抵触情绪很大,若将四十万赵国降兵收编,恐生变故,于是他决定用欺诈手段将这些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了二百四十名年纪尚小的士兵放回赵国,以此来震慑赵国。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秦军前后共斩杀和俘虏赵军四十五万人左右,赵国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国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长平之战以秦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这场战争对当时的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国通过此战夺取了军事要地上党地区,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赵国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国力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其在战国诸侯中的地位急剧下降。

韩国由于上党地区的丢失,国土面积大幅缩水,实力也进一步被削弱。此外,魏国由于赵国的衰落,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其直面来自秦国上党方向的压力,在秦国的威胁下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和巨大影响,使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也为后世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战略决策、军事指挥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等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