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智伯围攻晋阳之战
春秋时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晋国,曾经的霸主之国,此时却陷入了内部卿大夫势力争斗的漩涡之中。
晋国的政治格局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国君的权力日益衰落,而国家的大权则被智氏、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家族紧紧握在手中。在这些家族中,智氏的势力最为强大。
智氏的宗主智伯,是一个极具野心和才能的人物。智伯自幼聪慧过人,熟读兵书,对政治权谋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晋国的实际掌控者,甚至有取而代之、登上国君之位的野心。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智伯精心策划了一个削弱其他三家的计谋。他以与南方越国争霸为由,声称需要增强晋国的国力,要求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各献出一个万户之邑给晋公。这个要求看似合理,实则暗藏玄机。智伯深知,一旦三家献出城邑,他们的实力将被削弱,而自己则可以通过掌控这些城邑,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韩氏的韩康子,是一个性格温和、谨慎小心的人。他深知智伯的权势,也明白如果拒绝他的要求,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经过深思熟虑,他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决定献出城邑,以避免与智伯发生直接冲突。
魏氏的魏桓子,身材魁梧,性格豪爽。但是,魏桓子同样惧怕智伯的权势,他权衡利弊后,也选择了屈服,献出了城邑。
然而,赵氏的宗主赵襄子,却是一个性格刚毅、不畏强权的人。赵襄子深知,一旦献出城邑,赵氏将再无反抗之力。因此,他坚决拒绝了智伯的要求,决定与智伯抗争到底。
智伯见赵襄子不顺从,心中大怒。他认为赵襄子的拒绝是对他权威的挑战,必须予以严惩。于是,智伯以此为借口,联合韩氏、魏氏两家,组成联军共同攻打赵氏。公元前455年,智伯率领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地直奔赵氏而去。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他冷静地分析了局势,决定带领赵家兵马退守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城,是赵家苦心经营多年的城邑。这座城邑城墙坚固,高达数丈,由巨大的石块和坚固的夯土筑成,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府库器用充足,各种兵器、盔甲、粮草等物资储备丰富。仓廪粮草实备,足以支撑长期的战争。而且,城中的百姓都受过赵家的恩惠,他们对赵家忠心耿耿,愿意与赵襄子一起坚守城池。
智伯率联军抵达晋阳后,立刻发动了强攻。他亲自指挥士兵们,推着高大的攻城车,向晋阳城的城墙发起猛烈的冲击。攻城车上装有巨大的撞木,每一次撞击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要将城墙撞塌。士兵们则扛着云梯,奋勇地冲向城墙,试图爬上城墙,与赵军展开近身搏斗。
赵襄子则指挥将士们依托城墙工事,顽强抵抗。他们居高临下,用弓箭、石块、滚木等武器,击退了联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赵军的弓箭手们箭术精湛,他们瞄准联军的士兵,一箭箭射出,如同雨点般落在联军的阵地上。石块和滚木则从城墙上滚落下来,砸得联军士兵哭爹喊娘。联军的强攻持续了数月之久,但始终未能攻克晋阳城。
智伯见强攻无效,心中十分恼火,但又无计可施。于是,他下令军队包围晋阳城,切断了所有出入通道,企图将城内的军民困死。智伯心想,只要时间一长,晋阳城的粮食必然会耗尽,到那时,赵襄子将不得不投降。
然而,晋阳城中的军民并没有被困境吓倒。他们在赵襄子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坚守城池。尽管城中的粮食逐渐短缺,人们开始悬釜做饭,搭棚居住,但依然没有一个人投降。赵襄子深知,粮食是坚守城池的关键。他下令节约粮食,合理分配,确保每一个士兵和百姓都能有一口饭吃。同时,他还鼓励百姓们在城中开垦荒地,种植蔬菜,以补充粮食的不足。
就这样,双方僵持了两年多的时间。到了第三年,智伯见晋阳城久攻不下,又想出了一个更为狠毒的计策。他利用晋阳城地势低洼的特点,决定采用“以水佐攻”的战术来攻克晋阳城。当时正值雨季,汾河水流湍急。智伯让士兵们建造堤坝拦住水流,然后决开河堤,引汾水灌淹晋阳城。
大水汹涌而入,很快就淹没了城内的大部分地区。水位高达“三版”,即六尺左右。晋阳城瞬间变成了一片泽国。城中的军民们被迫转移到高处避难,生活变得极为困难。粮食也即将断绝,士兵们的体力和士气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形势对赵氏极为不利。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襄子并没有坐以待毙。他深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晋阳城迟早会被攻破。于是,他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的对策。他派遣丞相张孟谈暗中出城,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
张孟谈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果断的人。他身材瘦小,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坚定。张孟谈深知此行的危险性,但他为了赵氏的存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他趁着夜色,悄悄穿过联军的封锁线,来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的营地。
张孟谈见到韩康子和魏桓子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氏联合,共同对付智伯。他指出,一旦赵氏被灭,接下来智伯必然会对韩氏和魏氏动手。到那时,韩魏两家将无人可依,也难逃被灭的命运。
韩康子和魏桓子听了张孟谈的话后,心中深以为然。他们本来就对智伯的专横和刻薄寡恩颇有微词,再加上担心自己日后的下场,于是便决定与赵氏结盟。他们秘密商议了行动计划,决定在合适的时候对智伯发动突然袭击。
然而,智伯对此却毫无察觉。他沉浸在即将攻克晋阳城的喜悦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智伯的叔父智果曾遇见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便马上报告智伯,并建议他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的谋臣,以绝后患。但智伯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韩、魏两家和智氏一同攻打赵氏已经多年,要反早就反了,怎么会在马上就要攻克晋阳之时突然反戈。于是,他没有采纳智果的建议。
公元前453年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按照与赵襄子的约定,秘密出动。他们杀死了守河堤的智吏,然后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伯的军队。智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韩、魏军则乘势从两翼发动进攻,赵襄子也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三方军队里应外合,大败智伯的军队。
智伯在混战中被擒获,最终被杀。智氏全族也被赵、韩、魏三家联手屠杀殆尽,其封邑被三家瓜分。晋阳之战以智伯的惨败而告终,这场战争对晋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导致了智氏的灭亡,也使得晋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晋国再也没有可以与韩赵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便毫无顾虑地瓜分了晋国的领土,晋国国君成了一个傀儡,名存实亡。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局面,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