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吴楚鸡父之战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各国逐鹿中原,战火不断。吴国与楚国之间的鸡父之战,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的吴国,在吴君寿梦继位后逐渐崛起。晋国为了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与吴国结盟,促使吴国摆脱楚国臣属关系,积极向楚国发起挑战,以争夺淮河流域。
多年来,吴楚两国频繁交战,虽互有胜负,但吴国因溯江攻楚困难,且淮河流域多为楚国掌控,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州来作为淮河域中心的战略要地,与钟离、居巢互为犄角,成为吴国进军的巨大阻碍,虽两度落入吴国之手,却又被楚国夺回。
公元前519年,吴国再次将目标瞄准楚国控制下的州来。吴王僚亲率公子光等将领出征,向州来发起进攻。楚平王得知后,急忙派遣司马薳越统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并命令尹阳匄带病督师。吴军见楚联军来势汹汹,力量强大,便果断撤去对州来的包围,移师钟离,伺机而动。然而,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楚令尹阳匄竟因病死于军中,楚军顿时失去主帅,士气大受打击。司马薳越无奈之下,只得率领联军回师鸡父,准备休整后再做打算。
鸡父,地处大别山之西北麓,乃楚国南端的重镇,占据淮河上游要冲。胡、沈、陈、顿、项、蔡、息、江、道等诸多小国环绕其西北。对于楚国而言,掌控鸡父,进可攻,退可守,还能借此控制淮颍地区的诸小国,维持其在东方的势力范围。而吴国若能夺取此地,不仅能驱逐楚国在淮颍地区的势力,掌控周围小国,还能由此进入大别山区,为日后破楚入郢做好准备。
吴公子光敏锐地察觉到战机。他得知楚军统帅阳匄已亡,楚联军不战而退,便向吴王僚进言:“诸侯跟随楚国的虽多,却都是小国。他们因畏惧楚国而不得已前来。胡国、沈国的国君年幼浮躁,陈国大夫夏啮年轻力壮却愚顽,顿国和许国、蔡国憎恨楚国政令。如今楚国令尹去世,他们的军队士气涣散,将帅出身低贱却受宠信,政令又不一致。七国共同作战却不同心,无法团结一致,更无威严军令,楚国必败无疑。”
吴王僚采纳了公子光的建议,迅速制定作战计划。吴军决定尾随楚联军,利用当天“晦日”这一用兵所忌的特殊天候条件,出其不意发起攻击,以奇袭取胜。在兵力部署上,先以部分兵力进攻胡、沈、陈国军队,打乱其他诸侯国军阵脚,再集中力量攻击楚军主力。同时,作战中采取让先头部队放松戒备减少军威,后续部队巩固军阵整顿师旅的灵活战法。
公元前519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吴军准备就绪,在晦日这天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楚司马薳越仓促间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僚亲率中军,公子光率领右军,公子掩余率领左军等主力预作埋伏,以三千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双方交战不久,吴刑徒便散乱退却。胡、沈、陈三国军队不知是计,贸然追击,纷纷落入吴军主力的伏击圈。此时,吴三军从三面突然出击,迅速击败胡、沈、陈军队,并俘杀胡、沈国君和陈国大夫夏啮。随后,吴军又故意放走被俘的三国士卒,让他们逃回本阵。
这些士卒惊恐万分,一边狂奔一边叫嚷:“我们的国君死了,我们的大夫死了!”许、蔡、顿三国军队见状,军心动摇,阵势大乱。吴军趁机紧随乱兵之后,擂鼓呐喊,进攻许、蔡、顿三国之军。三国之军惊恐惶惧,不战而溃。楚军起初见胡、沈、陈军战胜吴军,便向前奔逐,未及列阵。此时忽见许、蔡、顿乱军狂奔而来,后面又有吴军冲击,仓猝之间只得败退。吴军大获全胜,并乘胜攻占了州来。
楚军在鸡父之战中惨败,司马薳越收集残部退驻薳澨进行整顿。战后不久,楚国又发生太子建之母出走吴国之事,司马薳越畏罪自杀,囊瓦接替薳越担任令尹。
鸡父之战的胜利,对吴国影响深远。这场胜利使吴国夺得州来等战略要地,极大地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和威望,成为南方崛起的新兴力量。吴国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卓越战略和战术,为日后的争霸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后,吴国进一步巩固在长江淮河流域的地位,为未来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对于楚国来说,此役是沉重的打击。楚国不仅失去了对州来等战略要地的控制,在淮颍地区的影响力也大幅削弱。楚国的霸主地位遭受严重挑战,国内局势出现动荡。这一战役也预示着春秋后期南方局势的重大变化。
从整个春秋局势来看,鸡父之战改变了政治格局。吴国的崛起和楚国的衰落,使得其他诸侯国对两国的态度发生转变。一些原本依附楚国的小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其他大国也更加关注南方局势的变化。这为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和争霸战争带来了新的变数,也成为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短暂兴盛的前奏。
总之,鸡父之战是春秋时期吴楚争霸的关键一役,它深刻影响了吴楚两国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这场战役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为后世军事家所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