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晋齐鞍之战
在春秋那个烽火连天、诸侯争霸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纷争与冲突如同汹涌的波涛,不断冲击着历史的海岸。而晋国与齐国之间的鞍之战,便是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前589年,春秋的大地上风云变幻,局势错综复杂。彼时的齐国,在齐顷公的统治下,国力渐强,野心也随之膨胀。齐顷公渴望在诸侯中树立威望,扩大齐国的疆域,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周边的鲁国和卫国。
齐国频繁地对鲁国和卫国发动攻击,试图掠夺土地和资源。鲁、卫两国在齐国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苦不堪言。他们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抵挡齐国的侵略,无奈之下,只好向晋国求援。
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以来,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强国,肩负着维护中原秩序的重任。此时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听闻鲁、卫两国的求救之声,心中早有盘算。
原来,早些时候郤克曾出使齐国,然而在这次出使中,却遭遇了极大的羞辱。郤克脚有残疾,而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在帷帐后偷看郤克,不仅如此,她还肆意嘲笑郤克的残疾。这一事件让郤克深以为耻,对齐国一直心怀不满。如今鲁、卫两国的求援,正好给了郤克一个报仇雪恨的绝佳机会。
晋景公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应鲁、卫之请,派遣中军元帅郤克率领上中下三军战车800乘,同时会同鲁、卫、曹及狄人的军队,共同向齐国进军。这支联军浩浩荡荡,气势如虹,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誓要为鲁、卫两国讨回公道,同时也让齐国为其侵略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晋鲁卫联军一路进发,旌旗飘扬,战鼓震天。他们的行动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整个春秋大地都在瞩目着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联军于公元前589年6月16日在卫国的莘地与齐军相遇。齐顷公得知晋鲁卫联军的到来,并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充满了斗志。
他派人向晋军请战,表示“我军虽不强,但也不惧,愿在明天早上与你们决战”。郤克接到齐顷公的战书后,回应道:“晋国和鲁卫是兄弟之邦,鲁卫两国说贵国在他们国家发泄愤怒,君主不忍看到他们受苦,让我们来求情,也不想让我们的军队长期留在这里,我们不能有辱君命。既然贵国有意决战,那我们便奉陪到底。”双方言辞激烈,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战斗并未在莘地立刻打响。晋军将领们深知齐军实力强大,不可贸然进攻。他们经过商议,决定采用故意示弱的策略,将齐军引诱到对自己有利的战场。于是,晋军主力迅速东移,假装撤退。齐军见晋军撤退,以为晋军胆怯,便紧追不舍。晋军成功地将齐军引诱到了鞌地(今山东省济南市附近)。
齐军在一天内长途奔袭数百里,赶到鞌地时,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齐顷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晋军的计谋,他自恃其勇,在战前还夸下海口,说要先消灭了联军再吃早饭。齐军士兵们在连续的急行军后,来不及休整,战马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披上铠甲,就仓促投入了战斗。
6月17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鞌地的战场上,气氛紧张而凝重。齐顷公亲自披甲出阵,他身着华丽的战甲,头戴威武的头盔,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决绝。邴夏为他驾车,逢丑父为车右。齐军在齐顷公的带领下,士气高昂,他们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向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晋军主帅郤克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站在战车上,挥舞着手中的宝剑,指挥着晋军的战斗。然而,在激烈的战斗中,郤克不幸被箭射中,他的手肘连中两箭,鲜血瞬间涌出,流到了车轮上。剧烈的疼痛让郤克的脸色变得苍白,但他并没有退缩。他咬紧牙关,继续指挥战斗。他的部下解张看到郤克受伤,心中焦急万分,但他也明白,此时不能有丝毫的退缩。
解张鼓励郤克说:“师之耳目,在于中军之旗鼓,三军因之以为进退。伤未及死,不可不勉力趋战!”郑邱缓也说道:“张侯之言是也!死生命耳!我们不能畏惧,必须奋勇杀敌。”在他们的激励下,郤克忍着伤痛,重新振作起来。他坚定地指挥着晋军,与齐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晋军在郤克的指挥下,逐渐稳住了阵脚,开始奋勇反击。晋军士兵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向齐军冲去。他们不畏生死,奋勇向前,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相比之下,齐军虽然一开始气势汹汹,但由于轻敌和疲惫,渐渐抵挡不住晋军的攻势。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箭如飞蝗,喊杀声震天动地。战场上,战车交错,士兵们相互厮杀,鲜血染红了大地。
最终,齐军大败,开始纷纷溃散。齐顷公见势不妙,想要驾车逃跑。晋将韩厥看到了齐顷公的战车,便驱车追赶。在逃跑过程中,逢丑父与齐顷公互换了位置。韩厥追上战车后,以为逢丑父就是齐顷公,便将其俘虏。而真正的齐顷公则趁机逃脱。他回到军中后,又带兵回来寻找逢丑父,三入三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鞍之战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战后,齐国被迫向晋国求和,归还了侵占的鲁卫领土。这场战争不仅让晋国挽回了邲之战后的颓势,重新树立了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也让齐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暂时收敛了扩张的野心。
鞍之战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场经典战役,为后世所传颂。它见证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纷争与荣耀,也展现了古人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