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宋楚泓水之战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都在争夺中原霸权。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宋国与楚国之间的泓水之战,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宋国虽不算大国,但宋襄公却有着称霸中原的雄心。在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宋襄公曾于公元前641年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这让他在诸侯中名声大噪。他自认为可以凭借宋国的公爵地位,以及领导诸侯平定齐乱的余威,压服各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然而,楚国国力日盛,楚成王也企图借机进入中原,攫取霸权,这就与宋襄公的野心产生了冲突。
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地会盟。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结果被不讲信义的楚成王在会场上突袭擒获。楚军还乘机进攻宋都商丘,但由于太宰子鱼率领宋国的军民进行顽强抵抗,楚军围攻数月未能得逞。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于同年冬释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回国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弃争霸之心。公元前638年夏,他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三国进攻附楚的郑国。郑文公闻讯后,立即向楚求救。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到消息,才知道事态严重,不得已被迫从郑国撤军。
当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此时,宋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占据了先机之利。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此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予以打击。然而,宋襄公却拘泥于所谓的“仁义”,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他声称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坚持要等楚军全部渡河后,再堂堂正正地交战。
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再次向宋襄公建议乘楚军“济而未成列”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就这样,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渡河后,楚军开始布列阵势,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此时机发动攻击,可宋襄公依旧不听。他非要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击鼓向楚军进攻。
但此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楚军列阵完毕后,向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宋军在楚军的攻击下逐渐陷入被动,尽管宋军将士奋勇抵抗,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楚军的攻势,全线溃败。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
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战后,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向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然而,他的这种迂腐行为,不仅让宋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也让他自己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泓水之战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其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而宋国在此战之后失势,沦为了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再发挥重要作用。
这场战役也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它为后世兵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让人们认识到在战争中,不能拘泥于旧的兵法教条,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