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夏启甘之战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华夏大地部落林立,权力的争夺与传承不断引发着激烈的冲突与变革。夏启甘之战,便是这一时期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大禹治水成功后,声名远扬,威望极高。大禹生前将王位传给了曾经与其共事的伯益,然而,大禹的儿子夏启不甘大权旁落,凭借着父亲留下的根基以及自己的谋略和手段,发动了夺权之战,成功杀死了伯益,夺取了中原地区的领导权。夏启夺权后,建立了夏朝,成为了夏朝的开国君主。

夏启继位后,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按照惯例举行盟会,通报联盟内部的各部落和附近的酋邦,寻求支持者,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但是,夏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了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其中,以有扈氏为代表的部落,公然表示不服从夏启作新的领袖。

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酋邦,其故地在今河南郑州以北的原阳、原武一带。传说在大禹时代就曾发生过“攻有扈”的战争。大禹在誓师之辞中说:“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宣告要和有扈氏决一死战,标榜自己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

还传说“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可见,大禹与有扈氏之战,是一场权力之争。而夏启伐有扈,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大禹伐有扈的继续。

面对有扈氏的公然反抗,夏启决定率军征讨。在出征之前,夏启举行了庄严的誓师大会。他召集了六军将士,站在高台之上,神色肃穆,大声说道:“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夏启指责有扈氏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自己讨伐有扈氏是代天行罚。他还宣布了严格的军事纪律,命令部属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凡是奉行命令者将在祖庙中受到奖赏,违背命令者,将在社坛前处死。这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充分展示了夏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威。

战争的号角吹响,夏启率领着夏朝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有扈氏的领地进发。有扈氏也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强大实力和对地形的熟悉,严阵以待。双方的军队在甘地(目前普遍认为在今郑州西北的古荥泽附近)相遇,这里北距原武有扈氏故地仅数十里,西傍印山岭,东邻圃田泽,是有扈氏的南方门户。

战斗一触即发,夏军和有扈氏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兵器的碰撞声不绝于耳。夏军士气高昂,他们怀着对夏启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奋勇杀敌。有扈氏的士兵们也毫不示弱,他们个个勇猛无比,顽强抵抗着夏军的进攻。一时间,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战斗异常激烈。

然而,夏启毕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的军队在训练和装备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战斗的进行,夏军逐渐占据了上风。夏启指挥着军队,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不断地冲击着有扈氏的防线。有扈氏的军队在夏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开始溃败。

最终,有扈氏惨败,死伤无数。幸存的有扈氏族人沦为了“牧竖”,有扈氏的领地也被夏启所占领。夏启取得了甘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奠定了夏王朝的统治。

甘之战的胜利,让天下震动,各部落纷纷来朝拜夏启。这标志着夏朝的统治得以稳固,禅让制正式终结,世袭制正式形成。中国正式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夏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了对各部落的控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法规,使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夏启甘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战争。它不仅是一场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更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民主禅让制的复辟与奴隶制反复辟的长期斗争的结果。这场战争的胜利,使中原地区部族纷争的局面得到了统一,巩固了夏王朝的专制政权。它为中国社会进入新的文明阶段作出了积极贡献,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