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万水千山

赵玄祐在秦淮河边伫立良久。

潘循等人随他从白日站在黑夜,见他依旧没有离开的意思,只得上前道:“指挥使,需要属下在扬州城内四处查探吗?”

还查探什么……

冰云和阳泉纵然比不得锦衣卫抽丝剥茧的本事,亦绝非废物。

玉萦离开后,他们俩留在扬州城里找了一个多月都一无所获,锦衣卫也查不到什么。

“查。”

都追到了这里,赵玄祐怎么可能放弃?

“带着玉萦的画像,从明月楼开始,每一家都要盘问。”

玉萦的假死逃离,改变了一切。

赵玄祐的心情亦天翻地覆。

他从一开始要追寻真相、为她报仇的人,变成了无足轻重、弃如敝履的人。

在他被囚于刑部大牢的那些日夜,看着墙上的蜡烛滴尽,独自面对着厚重的石墙,时而沉浸悲伤难以自抑,时而暴躁失控恨不得将一切撕成碎片。

但玉萦并没有死,此刻不知在何处展颜欢笑。

以她的性情,定会寻一处安乐窝,将日子打理得舒适安逸,与她的娘亲一起安享天伦,再不会想起他。

天色彻底暗了下来。

赵玄祐站在秦淮河边,看着河上挂起五彩灯笼的画舫,听着歌姬们婉转悠长的唱腔,独自面对着江南盛景,心中却是一片废墟。

潘循带着人手在扬州城里天翻地覆的查了十日。

当然有人见过玉萦母女,可那都是在明月楼时的事,除此之外,再无任何线索。

锦衣卫是天子近卫,最擅长探查情报、查案审问,耳目遍及天下。靠着锦衣卫强大的情报网,赵玄祐仅用半月便从京城查到了扬州。

但现在,这张天罗地网也网不住玉萦。

即便赵玄祐再不肯放弃,他也没法继续往下查。

他带着手下回到京城,很快被皇帝召入宫中。

御书房中,皇帝双眸微沉,看着站在御案前的赵玄祐,缓缓吐了口气。

“闹够了吗?”

当初任命赵玄祐为锦衣卫指挥使,是看重洞若观火,张弛有度,能帮着他处理皇后和镇国公府的事。

谁知兴国公府燃起了那把火之后,赵玄祐便跟得了失心疯一样,先是在公府开棺伤人,关了他两个月还是不老实,一出狱就领着潘循一大帮子人到处跑,到处追查自已府里走失的丫鬟。

赵玄祐跪地请罪:“臣知罪,请陛下责罚。”

皇帝冷哼了一声:“听说你把扬州城掀了个底朝天,怎么,还没找到人?”

“没有。”

看着赵玄祐神情微黯,皇帝不禁眯起眼眸。

锦衣卫是他的亲卫,自然人人都是他的耳目。

他知道赵玄祐要找的人是谁,也知道兴国公府起火的事,赵岐也有份儿。

赵玄祐且不说了,赵岐还是一脸稚气,竟然也到了动情动心的年纪。

也不知道那个玉萦到底生了一张多么美艳绝伦的脸,居然把他们俩折腾成这样。

“起来吧。”

皇帝若是要惩罚他,早在他带锦衣卫南下的时候便拦下了。

赵玄祐跪在地上没有动。

皇帝眯起眼睛,缓声道:“你是个性情中人,但你并不适合留在锦衣卫,过些日子回明铣卫吧。”

早在兴国公府动手的时候,赵玄祐就知道,无论将来是否脱罪,他这锦衣卫指挥使都干不长了。

锦衣卫是皇帝的一把刀,皇帝指哪儿就得打哪儿,怎么容得下他这般擅作主张的行为。

“臣遵旨,谢陛下隆恩。”

这句谢恩并非虚言,而是发自肺腑。

皇帝明知他带锦衣卫南下是为了私事,既没有阻止,也没有惩治,显然有成全他寻人之意。

“你倒是识趣。”皇帝笑着说完,心中又是微微一叹。

明明是能成为他左膀右臂的人,偏生为情所困,弄得他又无人可用了。

赵玄祐似看穿了皇帝心意一般,拱手道:“臣还有一事启奏。”

“说。”

“千户潘循思虑周详,行事稳健,是难得的文武全才,又不似臣一般意气用事,陛下不妨委以重任。”

皇帝眸光闪烁了一下,缓声道:“知道了,下去吧。”

赵玄祐带人去江南这一个多月里,大理寺审理完了兴国公府的案子,世子崔在舟一应承担了与舅舅陶成勾结侵吞贡珠的罪责,只是尚未行刑,他便在狱中病逝,兴国公夫人陶氏在他死后自戕。

兴国公府其他人原本论律当流放千里,只是宁国公见孙女沈彤云有孕在身,倘若流放定然难以保全,以三朝元老之身上书求陛下宽宥崔家其他人。

有德高望重的宁国公出面保全,再加上孙相等人暗中推波助澜,朝中大多数朝臣都认为应该从宽处置。

毕竟初代兴国公是随太宗皇帝打天下功臣中唯一的文官,以智谋名垂青史,一直以来备受儒生推崇。

皇帝思虑再三后,终归是让大理寺从轻审理,夺了兴国公的爵位,将崔氏一门贬为庶人。

泓晖堂里的赵玄祐听到这消息,脸上并无半分喜色。

“你是不是觉得,陛下对他们的处置太仁慈了些?”靖远侯看着他黯淡的眸光,出声问道。

明日赵玄祐就要离京去明铣卫了,靖远侯今晚特意来泓晖堂陪他喝几杯,父子俩说些体已话。

“陛下本就是位仁君。”

赵玄祐并不在意崔家人的死活,他只是想起了玉萦。

虽然不确定玉萦是不是崔令渊的女儿,但她是恨兴国公府的。她听到这个消息,是会高兴还是失望呢?

应该是失望。

她一定会说,真是便宜他们了。

赵玄祐几乎都能想象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用什么表情。

靖远侯看着赵玄祐时而抿唇时而蹙眉的神情,微微叹了口气:“就这么喜欢那个女子吗?”

回侯府这些日子,靖远侯已经从叶老太君的抱怨和唠叨中知道了玉萦的事。

赵玄祐年幼丧母,父亲又一身伤病,他十来岁从军,很快成了明铣卫的主心骨,替靖远侯府支应起了门庭。

对这个儿子,靖远侯一直都很歉疚,即便这次闯祸,也不曾有责怪之意。

赵玄祐收敛了心思,看向靖远侯。

“爹,儿子……”

靖远侯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爹明白你的心意,不觉得你做错了什么,纵然你要娶她,爹也不会反对。”

娶她?

赵玄祐有些发愣。

“只是,”靖远侯话锋一转,又问,“她既然决定躲得远远地,想来对你无意。”

赵玄祐沉默。

“你还会找她吗?”靖远侯问。

“当然。”

天南海北,万水千山,他都得找到她,问她要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