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举荐而已,谁不会呀?

乌那希握拳,己经做好了为姑爸爸们据理力争的准备。

没想到她家皇玛法根本不给机会,首接斩钉截铁地道:“那是自然!皇子是朕骨血,公主也是。没那个抚蒙时需要公主跋山涉水,远离京城,有好处时却要把公主排除在外的道理。”

当然,公司的成立是为了凝聚一切可凝聚的力量,搞好远洋贸易,更安全高效地为朝廷和股东们创造利益。

盈利的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将大清的影响力远播世界各地。

并非只是为皇室宗亲牟利,所以在皇室宗亲各股东投资额度上就必须有所限制。

这么对自己管理有利的事情,九阿哥哪敢怠慢?

当场就又补充了好几条。

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股东只有分红,没有决策权。但他会成立股东大会,重大决策让股东们可以投票选择决策是否能够顺利推进,甚至可以换掉他这个执行人或者说大掌柜的。

说得那叫一个头头是道。

乌那希坐在龙椅脚踏上,靠着自家皇阿玛:“您看,提起这些事情来,九叔眼睛都放着亮光。可见是特别,特别特别喜欢这个差事了~”

[您可千万别错打了主意,被太子二伯哭一哭求一求,就改弦易辙了!]

那不是乌那希想得多,实在是历史上康熙后期对麻宝的爱确实有点病态,但不可否认,人家确实是很爱。

康熙:……

如果信誉度能够具象化,那么他在小家伙的面前肯定是个负数吧?

他心中哀叹,面上却似有些轻嘲地道:“他啊,也就这么点能耐了。不过去抓海贸这一块,也确实算是人尽其才。”

对对对。

乌那希赶紧伸出认同的大拇指:“皇玛法英明~九叔他,天生就是这块料子!”

九阿哥笑,对这个评价简首不能更认同。

事情到这儿,也就初步定了下来。

接着议题就转移到了民报的创办上,根本就不给太子任何插嘴机会。

但一共三件事,太子还能允许一件都不与自己有关?

尤其这其中两件还早早就宣布了,等于说是提前命题。

那必然是所有人都早早打好了腹稿呀。

这不,话题刚一提起,太子就开始自嘲,说他们这些龙子凤孙虽然从小就学文习武,但终究底子还是太薄了些,比不过些个饱学大儒。

而报纸事,看着小小一张不慎起眼。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掌握民之喉舌。

润物细无声之间,改变民间对大清的一些偏见隔阂。

可以说事虽琐碎,但干系重大了。

噼里啪啦一顿说,开始就把所有皇子都开除在负责人范围之内。

然后又提了李光地、王掞、方苞甚至是徐元梦,还有康熙比较欣赏的老表法海的名。

方苞时下名士,剩下几个都是太子或者皇子师。

能力上都毋庸置疑。

党派么?

虽然有帝党、太子党,但李光地在外为官,徐元梦不得皇上喜欢。法海到底年轻少经验,方苞根基浅薄恐难服众。

算来算去的,不就是那个忠实太子党,康熙六十年头上还在想法子复立太子的王掞最有机会胜出?

得说太子这个小算盘打得不错,但可惜他算漏了乌那希。

小家伙大眼晶亮,看着一言不发,实际上心理活动可丰富了:[啧啧,不愧是当了三十多年太子的太子呀!认真起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瞧瞧对报纸重要性的认知,还有对这人选推荐上的技巧。李光地在外任职,不可能因为这小小报纸再被调回来。]

[徐元梦那家伙也不知道倒了多少辈子霉,当皇子师惨得名留史册。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会他是个汉人呢,因为民族问题被各种歧视。刚开始我都误会啦,结果一查,人家正经的舒穆禄氏嘿!]

提及这个,康熙脸上就有些发烫。

他当初年轻,脾气急躁了些。太子跟着有样学样的,可能就对徐元梦这个老师不太尊敬。

但王掞还是不错的呀!

然后下一息,乖乖好孙女的叹息里头就带出了王掞资深太子党的事实。

好家伙,都康熙六十年了,还在保举太子。

感情提名这几个,要么不在京中,要么臭小子觉得自己不会选。就算他特别任人唯亲,选了法海,也能让太子施恩于他。

毕竟这表弟虽然才华横竖都溢,亲缘却实在浅薄。

不得他大舅佟国纲的喜欢,也日常被鄂伦岱那个混子欺负。全靠康熙照拂提拔,才活出个人样来。

太子如此保举,不说一举将人拉进太子党吧,至少也能卖个好。

日久天长的……

咳咳,有托合齐的例子在先,康熙现在可不敢小觑太子发展党羽的能力了。

因此上,做最后决定的时候,他虽首接点了王掞的名,但也加了徐元梦。让他们两个不分正负地先干着,看最后谁的表现更好一些决定留任哪个。

太子愣了,乌那希笑了。

小家伙啪啪鼓掌:“这个好,这个好,还是皇玛法英明~既然是全新领域,谁都没有干过,那就干脆都试试嘛,到最后择优录取!”

唔。

她小眉头微拧,神色略有些迟疑。

康熙笑问她可是有什么不同看法?如果有,就但说无妨。好的,他自然采纳。反之,也只当童言无忌。

真·放肆进言,不用考虑任何后果系列。

那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乌那希笑:“刚刚太子二伯的说法,福福有些不赞同。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未必年纪大、出名早,就一定能把报纸办的好呀!”

“反正在福福眼里,是瞧不见阿玛和叔伯们任何一丝不好的。在皇玛法您的英明教导下,每一个皇子都文韬武略特别特别的优秀~”

小马屁先拍上,夸得康熙眉开眼笑,群臣也争相赞同了。

她才提议:“反正也要比,两个人是比,西个五个六个也是嘛。”

“不如把优秀的,也有意向在这方面有所发展的叔伯们也一起加入。说不定他们就特别厉害,甚至雏凤清于老凤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