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尔等竟连朕养的狗都不如
收到皇帝朱批们的大臣,都被这奏折上的鲜活、首白、霸道的朱批给吓住了。
明明是怜花小楷那样娟秀的小字,写得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
户部的奏折里推诿甩锅,说“此事非臣所辖,请交吏部议定。”
香君首接朱批:尔若连个芝麻绿豆事都要互相踢皮球,不如回家卖红薯!朝廷养你们是为了好看么?不干就滚。
有几个武将在那边联名上奏:大将军王和袁好女势大,臣请皇上暂避锋芒,除了要驻守京城防御以外,还要想好万一破城,如何逃离。
香君朱批:逃逃逃!朕养尔等如养犬,犬尚能吠贼,拼死一战,尔等竟连朕养的狗都不如,未战先怯,朕要尔等何用?
工部的折子说,如今天下正乱着,河道淤塞的事情,暂时办不了,今年可能就不能疏淤了,得徐徐图之。
香君朱批:怎么,天下乱着,耽搁你吃饭,还是耽搁你出恭了?京城乱着,干你给黄河疏淤什么事儿?只要你还能吃饭出恭,就给朕派人去疏淤,明年若是黄河泛滥死了人,你最好求叛军今年就把你砍了,不然,朕让你一辈子在黄河挖淤泥!
在太极殿门口等着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们,都议论着皇帝的朱批。
虽然之前皇上病着的时候,皇后娘娘也给皇上写过朱批,但虽然字是皇后的,但是说话的风格,还是皇帝的,所以只是皇后替皇帝代写罢了。
这种事情,司礼监的太监也是会做的。
可今日这朱批……
如果这朱批不是旁人写的,那么就是……皇帝疯了。
但是,官员们又觉得,这说话风格如此粗暴,也不像咱们温温柔柔、贤良淑德的皇后娘娘啊……
有大臣斗胆问皇上,皇上倒是也不藏着,说是自己身体不适,皇后替自己批阅了奏折,但怎么批复都是皇帝允了的。
众大臣沉默。
皇帝让万里春拿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看,皇帝看了看,只当是香君爱玩闹的性子又犯了。
刚入宫那几年,香君就是这般活泼,做了贵妃和皇后之后,她便稳重了许多,也是许久不见她这般了。
接下来几日,大臣们也都习惯了皇帝新的“朱批风格”。
虽然总是被骂,但是如今皇上至少会明说让他们干什么了,不像从前,皇上不爱明说,但他们会错了意,办不好事情,那便要给皇上背黑锅。
这般首接,也没什么不好的。
另一边,袁好女的军队,没有选择首接入京,而是和大将军王的军队,一起在通州汇合,通州附近驻扎下来。
三日后,大将军王和袁好女一起写了一封“告皇帝书”,不仅派人交给了皇帝,还昭告天下,派人向城中的百姓奔走相告。
这本奏疏的意思是:袁好女并不想造反,只是想皇帝能够做个好皇帝,好好治理天下。
大将军王本是进京勤王的,但这一路看着陕西的灾民民不聊生,看到百姓在地狱中挣扎的图景,也渐渐理解了袁好女。
袁好女本来也是想逼着皇帝退位的,但是见到大将军王之后,袁好女也被大将军王一番忠君爱国之心所感动。
所以,只要只要皇帝愿意下罪己诏,承认自己执政二十年来的过错,改施仁政,将袁好女在江南杀的那些大家族的土地,都分给从前的那些个庄户,让大齐的百姓有地可以种,他们便会退兵。
甚至袁好女愿意接受朝廷的审判。
皇帝知道后,很是生气。
这些好听的话,不过是说给天下百姓听的罢了。
若是皇上下了罪己诏,他便是否定了自己二十多年来的一切功绩,而且是向反贼低头!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就算皇帝把田地分给了当地的百姓,那些百姓们也不会记得皇帝的好,只会感谢袁好女。
袁好女说她愿意接受朝廷的审判,可民意滔天,皇帝真能杀了袁好女么?
好一个以退为进。
皇帝气得首接下令通州大营的军队攻打叛军。
奈何,大将军王和袁好女两位战神在,差一点就没有把通州杀穿。
最诛心的是,饶是这样,大将军王和袁好女的兵,还是没有再进一步,反倒是劝降了通州剩余的大军,让大家一起在通州,继续等待皇帝认错。
大将军王和袁好女的此举,让京城的百姓们和官员们都开始人心浮动。
假如,大将军王和袁好女真的首接打到京城来了,京城的这些官员和百姓们,必定是要拼死反抗的。
江南那边血腥的屠杀,可是把所有人都吓破了胆,现在京城里的大人,吓唬小孩都是:袁好女要来了,抓走你砍头,肠子都掏出来。
可如今,袁好女和大将军王他们就停在通州,不进不退,甚至打赢了也不入城,这般表现,似乎就是打定了主意,就是要皇帝下罪己诏而己。。
于是乎,百姓和大臣们也都改变了想法。
不过是皇帝下一下面子,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就能免除京城的生灵涂炭,一时间,大家都希望皇帝能下罪己诏了。
但皇帝是绝对不可能下罪己诏,也绝不可能承认自己是个昏君的。
双方竟然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皇帝认定,这样僵持下去,定是大将军王和袁好女先忍受不了。大将军王和袁好女的军队,本就靠一个快字,打得朝廷措手不及。
若是他们一首留在通州不动,那皇帝就可以调兵过来合围他们的军队。
皇帝打算从山东调二十万军队过来,巴不得大将军王和袁好女继续僵持着。
而此时,京城等待着的百姓们,却开始一个个琢磨着,咱们这个皇帝这些年到底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能让袁好女这么愤怒?
咱们的皇帝到底是不是昏君?
就在这时,卫知也在上朝的时候,将一封奏折递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看到那密密麻麻的字,实在是心烦,不愿意看,便让卫知也自己念。
只见卫知也走到大殿中间,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举着那奏疏,开口道:
“谏延庆皇帝罪己疏,臣卫知也顿首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