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掉了脑袋,也不能丢气节
“自从朱十一掌权以来,我等大儒,可曾有一天好日子?”
“不是去那穷山僻壤之地让我们去扫盲。”
“就是前往番洲教化野人。”
“要么就是置之不理!”
“非但如此,还擅自更改我儒学教材。”
“摒弃西书五经,整出来一堆奇淫技巧,这朱十一名义上鼓吹百家争鸣,却是没我儒家的份,让我儒学地位一落千丈。”
“如今更是可怕,说是实地考察,这分明就是发配!”
“断不能忍。”
“诸位,咱们说什么都不能去,决不能顺了朱十一的意。”
张羽愤愤不平的说道。
他被誉为明初十才子之一!
想起来就气的慌,他的好多学生,一股脑被拉到了番洲,到现在生死不知,也不知道是哪个鸟不拉屎的地儿。
“谁说不是呢,我等学富五车,那是用来治国理政的,他朱十一可倒好,捧着诸子百家的臭脚,将我儒家一贬再贬。”
“我等辛辛苦苦为陛下(朱元璋),举荐的大才,他朱十一一句话就罢免了!”
“反正我是绝不会去的。”
“就是掉了脑袋,也不能丢气节!”
十才子之一的宋克,亦是高声呼道。
“发配,发配,这就是赤裸裸的发配,说的比唱的好听!”
“如此不尊重文人,大明在朱十一手里迟早亡国。”
“还是陛下(朱元璋)在位时好,尊重儒生。”
十才子之一的王行,紧接着骂道。
朱元璋手里,文人不愿意当官,那是官场的环境太过严苛了。
大儒大多家境殷实,犯不着趟这场浑水。
碍于朱元璋威严来当官的,毕竟老朱手里,敢拒绝当官,那是真要被杀的,真要被扣上谋反的罪名的。
但不管怎么说,小心翼翼的,深居简出,总归还是能够生活的。
可到了朱十一的手里,如今朱元璋微服出宫,不见踪迹,朱标更是秉持着朱十一的执政理念,儒生官员各种外派。
他们连最起码的生活都没有保证了,各种山沟沟,各种贫瘠之地。
打下的北元领土,让他们去教化,归顺的琉球,命他们前去教化,甚至远渡重洋,到了那鸟不拉屎的地番洲去和野人打交道。
而且还让他们的后代去参军,声称会给高额月钱,他们堂堂大儒子弟,是看的上那几个子是咋的?还让他们缴税。
要知道,以前他们可是不用缴税(名义上缴土地税,但是会优免),不用参加劳役,不用参加兵役!
如今更是可气,让他们去德里苏丹实地考察。
弄得他们有家难回,还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再回到大明呢。
“如此行径,弄得人人自危,国将不国。”
“看看那朱十一那几个狗爬字写得,不学无术,整天将奇淫技巧挂在嘴边!”
“……”
“不去,大家一起称病!”
“依老夫看,咱们递交辞书,辞官回家!”
“……”
一群大儒骂的唾沫星横飞,要不是朱十一和朱元璋沾亲带故的,他们能够将朱十一祖宗十八代都骂一遍。
“韩国公到!”
突如其来的一嗓子,登时大儒们,齐齐偃旗息鼓。
“拜见韩国公!”
大儒们,齐声喝道。
“怎么,听说你们对陛下旨意,颇有异议?”
李善长,眼帘微眯,冷声问道。
“谁造的谣?”
“韩国公,说话可是要讲证据的,随意诽谤朝臣,可是要问罪的!”
张羽,冷声呵斥道。
“那为何迟迟拿不出来前往德里苏丹的名单?”
李善长,质问道。
那吵吵的动静,都快将天花板都炸塌了,还死鸭子嘴硬。
“回韩国公的话,大儒大多年迈,身子骨差,无法长途跋涉,反观身子骨好的,又无多少文墨,吾等担忧误了定王大事,这才略有议论!”
宋克,开口解释道。
“议论?本官看你们倒是一个个中气十足!”
“既然你们商议不出来,那本官就指定名单了。”
“张羽,宋克,王行……你们七人带些弟子前去!”
李善长,冷声道。
“啊?”
“国公明鉴,我等年老体弱,只怕无法胜任!”
王行,嘴角首抽抽,急忙说道。
“无法胜任,本官怎么记得前不久,你还娶了一房小妾?”
李善长,冷冷道。
“我……”
王行,正欲辩解。
“依本官看,诸位皆是我大明的大儒,才高八斗之辈,此事关乎我大明基业,不得有误。”
“若是不愿前去的,那就意味着是才疏学浅之辈了,也就是说大家无功却受禄,德不配位?”
“既然如此,那本官还是禀报贤相,诸位更适合去倭国矿场。”
李善长,沉声道。
“国公说的哪里话,我等必定为我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我等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既然国公推举,那我等却之不恭,多谢国公提携。”
宋克,急忙说道。
妈的,或许别人会对儒生网开一面,他们扯扯皮还能拖延,拖延。
可真的惊动了朱十一,那朱十一可真不惯着他们,那是真的会让他们去倭国采矿的。
“你们呢?”
李善长,接着看向了张羽,王行等人!
“多谢国公提携,我等却之不恭。”
张羽、王行等人,纷纷颔首行礼道。
去挖矿,还是去考察,他们还是拎得清的。
考察还能活下来,可挖矿,那是真的活不了一点。
“当然,有人若是觉得本官拟定的名单不合适,可以毛遂自荐,这名单也并非不能改!”
李善长,继续开口道。
“国公真知灼见,国公慧眼识英,我等佩服!”
其余人,急忙高呼道。
好不容易侥幸逃过一劫,他们又怎么会拒绝。
就算他们七人身体真的不行,他们也会让七人去的。
“诸位尽管放心,此去德里苏丹,贤相己命人安排好一切,衣食住行,根本不用大家操心,一路上有军兵护送,安危无忧。”
“大家只需要安安心心的著书立说即可,针对德里苏丹的国情,编写出烟草乃是我华夏赐予,华夏姓氏是高贵姓氏即可。”
“对于大家来说可是信手拈来。”
“此书一成,诸位居功至伟,名留青史!”
李善长,接着说道。
“国公说的在理!”
除七人外,其余人,纷纷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