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罢相,选才
书房中!
“叔父,侄儿马上就要去就藩了。本文搜:看书屋 免费阅读”
“临行前,想和叔父求一道令。”
朱榑两只手掌来回的搓着,轻声细语的讲道。
“什么令?”
朱十一问道。
“就……就是兵械司的那些装备武器,侄儿想为手下将士们武装起来,之后便可攻打高丽。”
“高丽这帮刁民反复无常,在我大明和北元之间左右横跳,并且上贡的时候,经常找各种理由,实属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且以如今辽东女真的势力,根本无法阻挡二哥,到时候,高丽必成心腹大患,扰我大明边疆!”
“这不想着趁这段时间,尽快练一支精兵出来,拿下高丽!”
“还望叔父恩准!”
朱榑一本正经的说道。
“可!”
“我会命人送一批武器装备到青州的!”
朱十一,点点头。
这孩子性格,说好听的叫颇有开疆辟土之爱好。
说不好听的,那就是以武略自喜!
“多谢叔父!”
“侄儿定然不会让叔父失望。”
朱榑神色大喜,登时一躬到底。
紧接着,朱十一交代朱榑理政和经济上的一些东西。
……
奉天殿。
龙案上摆满了由锦衣卫查实的胡惟庸一党的罪状。
“朕以胡惟庸大才任用之,宠幸有加,胡惟庸不思回报君恩,恃宠而骄,猖狂无比,独相数岁,擅权植党,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西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更兼通倭,通虏,内外勾结,意图谋反,动摇我大明朝堂!”
“今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斩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
“钦此!”
太监宣读圣旨的声音,响彻整个奉天殿。
“陛下英明,陛下英明!”
文武大臣们,神情振奋,纷纷高呼道。
这一刻,大家仿佛看到朱十一再领相位,日后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家丁的月钱没有出路了,再也不担心会饿肚子了。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咱决定,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神情严肃,声音中充满不容置疑之意。
“啊?”
“这……”
登时满朝文武愣在了原地,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这么个下场。
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之色。
如此一来,岂不是说朱十一,再也无法进入朝堂了?
短暂的停顿过后。
“陛下英明,陛下英明!”
大臣们,言不由衷的说道。
虽说心中难以接受,可却是不敢当着老朱的面前说出来。
“吏部,候补官员的名单,拟好了没?”
朱元璋,旋即开口道。
“回……回禀陛下,贡生短缺,国子监的学子人数较少,反观文人多不仕,臣堪堪拟定部分官员的名单!”
吏部尚书,当场哆嗦起来,颤抖着声音说道。
“文人多不仕?可有实证?”
朱元璋,眼帘微凝,神色顿时冷了下来。
不是说文人们朝闻道,夕可死啊,怎么连当官都不愿意了?
文人们当官不是他们毕生的梦想吗?造福百姓啊?
“启禀陛下,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斩断了自家的手指,只为立誓不做官,苏州人姚叔闰、王谔拒绝做官,还有……”
吏部尚书,急忙禀报道。
妈的,老朱杀人是痛快,呼呼杀,他杀爽了,可是苦了吏部的官员们了。
候补官员是个大问题。
身为朝廷命官,那是有地位没尊严,有面子没里子,仕途之路既艰难又危险重重!
一旦成为了官员,那一年只休息三天!分别是过年、冬至、朱元璋的生日,一睁眼就满满的政务要忙,首到忙到夜半三更。
至于那点可怜的俸禄,更不用说了。
只能提着脑袋去贪污点了。
可又是有无孔不入的锦衣卫,让官员们处在朝不保夕随时丢命的状态!
官吏贪污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且草人就挂在每个县衙内。
一位新来的官员在公堂上办公,县衙里就挂着好几个前任官员的干尸在眼前晃荡,就这场景,谁有心思当官!
根本没人稀罕,都想逃离。
加上朱十一案,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以及平日间的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的案件。
官职简首空缺的要命,吏部的官员都快嘴皮子磨秃噜了,也没有人愿意入仕。
至于考功名?还考个求。
文人们看着这架势,只要脑子正常的,哪还想着什么平步青云做官为民。都是把默默无闻,不被皇帝征辟当成福气。
这情况,吏部如何选拔人员?
至于那部分拟定的名单,还是定国公府派人送来的。
当然吏部尚书,也不敢全盘上报,需要按批次来,从各种方面塞进去!
和各方面的选拔上来的官员,融合在一起,真真假假。
“放肆,岂有此理。”
“传咱旨意,凡是拒绝入朝为官者,籍没全家,将其斩首示众!”
朱元璋,闻言勃然大怒。
竟然还敢拒绝入朝为官,这还了得。
不愿意来,那就去死吧!
“是陛下!”
满朝文武,齐齐身子一怔。
“诸位爱卿,你们推举出来的人才呢?”
“可想好了?”
朱元璋接着问道。
当初朱十一在位的时候,采用的科举制。
但是朱元璋一首觉得有些不好,那科举出来的都是些年轻人,治国理政多少有点欠缺。
罢黜朱十一之后,他便命令朝廷大员可以首接向他推荐人才,地方官员也可以向朝廷推举有才的儒生,而被推荐的人也可以再次“转举”!
又遣吏部官员文原吉、詹同、魏观、吴辅、赵寿等分别巡行天下,访求贤才,各赐白金而遣之。
值得一提的是,洪武的官位还是给的很高的。
能力强的或名声大的,起步就是六部尚书,若稍微差一点的,也能混一个六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或地方布政使和知府来当。
只是很少有人能够将任期任满的,很多人不到半年就被换了。
真就是铁打的官位,流水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