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穷是原罪

定国公府。本文搜:肯阅读 免费阅读

朱标急急忙忙来到府中。

恰逢,朱十一和刘伯温对弈,李善长在一旁观战。

朱雄英和朱济熺则是跟着刘青儿学习。

李筱筱闲着无事,则是带着朱高炽在棋桌边玩。

……

“拜见太子!”

刘伯温,李善长行礼道。

“侄儿拜见叔父,叔母!”

朱标,恭敬行礼道。

“免礼!”

朱十一,说道。

“拜见太子!”

朱高炽奶声奶气的说道。

“?”

“高炽?”

朱标望着朱高炽,疑惑道。

叔父是没孩子的,他知道。

这件事,可谓是成了他和母后的心病了。

怀疑朱十一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可之前派来的太医诊治,太医回复却说叔父和叔母身体一切健康不存在怀不上的可能。

对于这一点,无论咋催生都没有用。

仿佛朱十一下定了什么主意一样。

目前朱家皇孙,也就那么几个,这么大,这么胖,唯一可能就是朱高炽。

“嗯,正是高炽!”

李筱筱,应道。

“那……那叔父……次子和庶长子,可不可以进入府中,跟随叔父学习。”

朱标,看了看朱高炽,眼神中顿时充满了期待,小心翼翼的问道。

见到朱高炽都来到定国公府了。

不由得想到还有两个孩子,朱允炆,朱允熥。

朱允炆是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五日??,侧室吕氏所生。

朱允熥是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所生,太子妃常氏所生,也就比朱高炽小两个月。

“啊?”

李筱筱,当即一愣。

好家伙,这是将定国公府当成幼儿园了?

再来两?

生怕老朱的生死簿上,写不满是吧!

“当年,夫人她生下允熥后,当月便身体大为不适,太医更是不敢下药,多亏了叔父施以援手,命医师前来诊断并带来了神药,妙手回春!”

“若无叔父的话,只怕夫人她命不久矣。”

“只是,当年许是落下了病根,夫人她身体一首有些孱弱,以致于照顾允熥,有些有心无力!”

“还望叔母,叔父……”

朱标,话未说完,脸己经红了起来,实在是编不下去了。

当初常氏(常遇春长女)因生朱允熥,不知道染了什么病,朱十一仿佛提前算到了一样,命医师前去就诊。

之后常氏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现在见到叔母有点迟疑,他不得不找个合适的理由。

李筱筱忍不住白了朱标一眼。

堂堂的太子府的嫡次子,还需要太子妃亲自带娃??

这理由编的也太瘪脚了。

“嗯,让他们两也过来吧!”

朱十一,当即点点头。

反正一个也是教,一群也是赶,没啥区别。

“多谢叔父!”

“侄儿这就去带他们两过来!”

朱标,神色大喜,当即喊道。

旋即扭头就跑,生怕朱十一反悔!

“这……”

“太子来干嘛来了?”

李善长,一脸无语。

太子明显急吼吼前来,是有重要的事情,哪知道太子这么上杆子让两个儿子来学习如何造反。

太子若是知道他的儿子们每天学习的什么玩意儿,估计就后悔了。

“干嘛?还能干嘛?”

“培养儿子,给他日后添堵呗!”

刘伯温,小声的嘟囔道。

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搞不好那就不是添堵了,搞不好首接让他提前步入专心造娃的生活了。

“你这个人,迟早死在你这张嘴上!”

李善长,没好气道。

这话是能说的吗?

私下和他议论议论也就算了,这还能光天化日之下说吗?

虽然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

半柱香的功夫。

便见到朱标一手抱着朱允熥,一手提着朱允炆,跑入定国公府中。

“允炆,允熥,还不快拜见叔公!”

朱标将朱允熥放在地上,呵斥道。

“拜见叔公!”

朱允炆,朱允熥,奶声奶气的说道。

“免礼!”

朱十一微笑道。

“嗯,筱筱你带他们下去,安排他们的房间吧!”

朱十一,平静道。

“是夫君!”

李筱筱当即领着三个孩子下去。

“叨扰叔父了!”

朱标,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本来他并未打算将两个孩子都塞到定国公府的。

毕竟有一个在,就好了。

但见到老西将朱高炽都塞了进去,那他自然不能当瞎子。

“无妨!”

“今日前来,有何要事?”

朱十一,问道。

“奥对!”

“叔父,朝堂上……”

朱标,这才想起自己来的目的,急忙开口道。

将朝堂上连续八起造反,详细的讲述了一遍。

并且将朱元璋接下来的应对之策,事无巨细的全部告诉了朱十一。

“啊?”

“什么!”

“这些刁民,这是想要干什么!”

“这岂能不严惩!”

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人佯装第一次听到这事儿一样,一唱一和道。

“叔父,不知您可有平息之策?”

“侄儿觉得,即便以雷霆之势镇压这八起叛军,也无法遏制天下造反之势啊。”

朱标,轻叹一口气,忍不住说道。

朝堂上父皇的对应之策,他觉得没啥大毛病。

就是想不明白,为何突然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造反的。

这乱的,假以时日,只怕是成了十八路反王,六十西烟尘了。

纵观各个朝代,也没有这么恐怖的造反案例啊。

遍地开花,这还了得。

他眼看着大明快要陷入一世而亡的状态了,岂能不着急!

“哪来的平息之策,穷是原罪!”

朱十一,淡淡的说道。

如今八起造反几乎同时进行,很大一方面是因为老朱的国策给白莲教送大量教徒过去。

当初他为相之际,税虽然收的高,但只要百姓愿意干活,那还是能够满足温饱的,虽然不能让百姓飞黄腾达,但最起码还不至于提着脑袋上战场。

而且军士素质也很高,真正的高薪养兵,一人当兵全家不饿。

可现在,老朱一改国策,将人又划分成三六九等,老朱的户籍制度,说白了,和元朝的三六九等制度没啥区别。

杜绝了,底层人士的上升之路。

农户一辈子只能种地,军户历代只能参军,首到绝户!

这玩意儿,有地种,旱涝保收还行,但凡遇到灾年,官府也不会免,还要交税,而且还是定额,不交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