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天下皆知的事情,唯独老朱不知道
“不过这朱十一竟然敢接下雄英,其志有问题!”
朱元璋,话锋一转,沉吟道。搜索: 玩家书域 本文免费阅读
据二虎所言,虽然锦衣卫不可能将朱十一详细的对话一五一十的回禀过来。
但朱十一表现的太过果断,首接答应下去,很明显不对劲儿。
最起码,朱十一要表现出来胆怯的样子,来来回回拒绝几次,朱标硬塞过去,这样才算回事。
“你啊,你就是多疑!”
“朱十一足不出户,好不容易有标儿递来的橄榄枝,他难道还有拒绝的理由吗?”
马皇后,白了朱元璋一眼,没好气道。
“咱这可不是多疑,朱十一这个人志向远大,可不是那么轻易驾驭的。”
“他但凡有个爱好,咱也好控制他,标儿也好控制他。”
“可咱就是找不到他的弱点。”
“必须要给他硬生生创造一个弱点出来。”
朱元璋,坚定的说道。
“好好,这个依你,那朱十一制定的国策?”
马皇后,问道。
“没商量,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
“朱十一什么鸟政策。有咱在一天,就不允许他祸祸咱朱家子弟。”
“等咱死了,咱也要立下祖训,严禁后世之君更改咱的国策。”
“如今不过是咱新制定的政策,百姓,官员们,不习惯罢了!”
“等过个几年,就无事了!”
“妹子啊,难道你忘了?大明立国之初,朱十一以十取一的税率,收取过关税,就连百姓游玩还要缴纳过路费激起何等的轩然大波。”
“还有招募天下工匠,去民械司,珍珠司,弄什么自行车,弄什么塑料制品,还种一些不能吃不能的叫什么橡胶树。”
“百姓富起来了吗?不见得!”
“这不是空耗我大明国力啊,国库每年给民械司拨款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还有……”
朱元璋,对着马皇后,一顿吐槽。
将朱十一留给朱标,和再度启用朱十一,再改国策,这是两码事。
朱十一可以用,但是要收着用,不能放在相权上,总览朝政,要不然容易出大乱子。
单单放在六部的某一部,倒是不成问题。
在老朱看来,如今他改革的难度,就和历代王朝变法的难度一样大。
朝中多有非议。
等到他死了之后,朱标为帝,大明百姓,官员,亦是习惯现在的国策,朱十一再想改国策,亦是有极大的阻力。
毕竟想要从三十税一改成十取一,那百姓根本不会答应。
朱十一想要削减各大王府的开支,那更加不要说,难得很。
当然这一切也要看朱标的意思,不过老朱并不着急,他会慢慢来教朱标的。
在他看来,如今朱标只不过是受到朱十一的误导,需要时间来更改,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朱标的想法。
“话虽如此,可……”
马皇后还想说些什么。
“妹子,不用说了,咱自有安排!”
朱元璋,打断道。
……
数日后!
奉天殿。
朱元璋脸色阴沉的坐在龙椅上!
所有的大臣看到朱元璋的脸色后,一个个吓得头都不敢抬。
“诸位爱卿,元朝为何而亡?”
朱元璋,沉声问道。
群臣哪里敢回答。
最怕听到这句话了。
这话一出,必定有人人头落地。
大家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去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元朝官员沆瀣一气鱼肉百姓,致使天下哀鸿遍野!”
朱元璋顿了一下,环顾群臣。
群臣的脑袋越发低了下去。
生怕被朱元璋点名。
“而今,我大明,竟然也有官员沆瀣一气,鱼肉百姓!”
“啪!”
朱元璋首接将桌案前一沓文书,甩在了百官的脚下。
“看看,都捡起来看看!”
朱元璋怒道。
百官们,一脸蒙圈,却也不敢违背命令,颤巍巍的将地下的文书捡了起来。
打开一看,越发的一脸懵了。
文书上乃是地方官员呈送的账目。
大明规定地方官员每年需要将地方财政账目呈送到户部核对!
这也没有什么毛病啊。
“都看到有什么毛病了吗?”
朱元璋,冷冷的问道。
“臣等不知,还请陛下恕罪!”
“臣等不知,还请陛下恕罪!”
“……”
群臣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愣是没看出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这地方的账目和上报不都一样吗?
再说了,不一样,也没有人敢上报啊。
众人实在想不到有什么问题!
“是真不知
,还是假不知,是故意欺君罔上吗?”
朱元璋,喝道。
群臣被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
鬼知道老朱今天发生什么疯,万一哪句话说错了,那就惹火烧身了,此刻,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是哑巴。
“咱想要知道,为何地方官员呈报上来的账目文书,竟然有空白文书,这文书上竟然盖有印章。”
“难道不应该是地方官员前往户部核对地方财政账目后,确认无误后,方可盖印吗?”
“空白文书,既无账目可核对,为何要盖印?”
“这是打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
朱元璋怒道。
好家伙,本来想着有官员能够看出来其中的问题。
结果,愣是没有一个官员指出来。
大明这才建国多少年,怎么就烂到这个地步了!
在他看来,这其中必有贪污和徇私舞弊的问题。
而且,不单单是地方官员,更是朝廷大员和地方官员相互勾结的结果!
“这……”
群臣一脸无语。
地方官员到户部在审核地方钱粮对账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随身携带数张盖了官印的空白文书,一旦发生数额核对不上。
就拿预备好的,己经盖了官印的空白文书重新填报,
因为一旦在京城审核数字不对,地方官员派去的人就得返回原地重新盘点,一来一往差就得一年半载多则半年有余,
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
是故为了节省时间,免去来回的奔波,便有了这种先盖印而后填报的“空印”现象!
而且自元朝起就是官场不成文的惯例,可以说每个官员都知道,唯独朱元璋自己不知道。
“嗬!”
“原来大家都清楚啊!”
看着群臣的神情和表现,朱元璋瞬间气笑了。
合着天下皆知的事情,唯独欺瞒他。
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