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灵山闲石人生

[第124章 高城峰]

一、群峰拱卫:云雾深处的神秘印记

四月的灵山被晨雾织成青灰色的锦缎,海拔1368米的高城峰如同一柄倒置的玉如意,斜插在层峦叠嶂之间。岩壁上赭红色的纹理蜿蜒如血脉,在云雾翻涌时若隐若现,恰似仙人挥毫留下的墨迹。山脚下的灵泉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每当月圆之夜,峰顶会浮现出模糊的人形光影,衣袂飘飘如在云端漫步。

"阿公,高城峰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呀?"十岁的秀秀攥着爷爷的袖口,望着远处被霞光染红的峰顶。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指向山峦:"这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了。那时候咱们灵山连年遭灾,田里的稻子刚抽穗就被旱死,山匪又常常下山抢掠,百姓们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了......"

县志记载,宋淳化年间的灵山地区确有"三年两旱,蝗灾频发"的记录,而高城峰的古称"高澄峰"首次出现在明万历年间的《广信府志》中。当地老者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这座山峰的名字变迁总伴随着神秘色彩——据说是仙人留下的"高城"二字,既暗含"高踞云端,护城安民"之意,又与仙人的法号息息相关。

当暮色染透群峰,高城峰北侧的悬崖便会显现出天然形成的石纹:轮廓分明的衣褶、微微扬起的袖摆,远远望去竟像一位俯瞰人间的守护者。过往樵夫曾在峰顶发现半埋土中的残破玉笏,虽经岁月侵蚀,仍可辨"护民"二字篆刻其上,这些零星的物证,让高城峰的传说更添几分真实感。

二、星坠之夜:紫霞仙子的传音密信

元丰七年的霜降前夜,天穹突现异象:紫微星旁忽现一颗赤色流星,拖曳着丈许长的光尾坠入灵山深处。正在峰顶采集药草的老猎户王老汉,亲眼看见流星化作一位身裹青衫的男子,足下祥云未散,手中托着一方刻满星纹的玉匣。

"吾乃高城,奉昊天上帝之命,来此护佑众生。"男子声音如清泉击石,虽轻柔却让人心生安定。他望向山脚下零星的灯火,眉间掠过一丝痛色——那些在寒风中摇曳的光点,正如濒死的烛火般忽明忽暗。

高城仙人的降临并非偶然。据《列仙全传》补遗记载,当时天庭早有预兆:司掌人间疾苦的禄存星连续三月黯淡无光,紫微垣内出现"地母失位"的星象。掌管三界灾劫的玄武大帝夜观星象后,向玉帝进言:"江南东道有地脉失衡之象,需遣善掌水土之道的上仙镇守。"

初到人间的高城并未急于显露神通。他化名"陈先生",在灵泉村东头搭起竹篱茅舍,每日背着药篓穿行于山林之间。村人很快发现,这位新来的外乡人不但能准确辨认各种草药,更能用银针治愈多年顽疾。直到那年冬至,百年不遇的寒潮来袭,溪水结冰三尺,牲畜冻毙无数,高城才第一次显露非凡法力——他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掌心腾起莹莹绿光,竟让方圆十里的草木在寒冬中抽出新芽。

"仙人显灵了!"百姓们跪在雪地里叩拜,却见高城急忙扶起众人:"我只是略懂些天地之道,真正要感谢的,是你们自己的坚韧。"他望向远处的高城峰,眼中闪过微光:那是他选定的栖息之地,峰顶的天然石穴正适合作为沟通天地灵气的枢纽。

三、甘霖普降:旱魃肆虐后的生机逆转

元佑二年,江南大旱持续七月,灵山地区河床龟裂,连百年古松都开始掉叶。高城仙人每日清晨登上峰顶,面对东方持笏而拜,玉匣中的星纹在阳光下明灭不定。村人发现,每当他施法时,峰顶便会浮现出若隐若现的水龙吟虚影,那是他在向天河星官祈雨。

旱魃的肆虐远比想象中顽固。据《灾异志》记载,此次干旱乃下界浊气凝聚而成的旱魔作祟,其根源在于人间怨气淤积。高城仙人在查阅山精野怪的典籍后,决定采用"引天河水润地脉"之法——此法需以自身法力为引,在峰顶搭建星象祭坛,连通天上银河与地下灵泉。

祭坛落成那日,高城峰被七彩霞光笼罩,二十八宿星图在云层中依次显现。仙人踏星而行,每一步都在云气中留下金色足印,当他念动"水灵敕令"时,玉匣突然爆发出刺目光芒,一道水桶粗的银流从天而降,直入峰顶深潭。刹那间,干涸的河床开始渗水,枯萎的禾苗挺起了腰杆,就连枯死的老槐树都冒出了新芽。

但此法损耗极大,祈雨成功后,高城仙人面色苍白如纸,唇角渗出丝丝血迹。他却笑着安慰围上来的百姓:"无妨,天地自有循环,我不过是借了些天河的水,待地脉恢复,自会偿还。"此后三月,他每日在潭边打坐,以自身灵气温养被旱魔侵蚀的土地,潭水渐渐变得清澈甘甜,饮过的人畜皆百病不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天威降临:南天门下的嫉妒之云

高城仙人的声望日隆,灵山百姓自发在峰下修建"护民祠",每月初一都会登山祭拜。消息传到天庭,却引发了不同反响。掌管人间香火的金灵圣母首先发难:"下界凡民竟敢僭越,为区区地仙立祠,成何体统?"她的话得到了不少神仙的附和——毕竟,一个新晋仙人的香火竟超过了许多老牌星宿,这在等级森严的天庭堪称"越轨"。

真正的危机始于紫微宫的一次朝会。当玉帝提及"灵山百姓安居乐业"时,左班丞相太白金星忽然出列:"陛下,高城仙长虽有功绩,却擅自改变地脉走向,已触怒五方五帝。今西方白帝已遣使来告,称江南金气受损,恐引发连锁灾劫。"此言一出,殿中哗然,原本支持高城的仙人也纷纷沉默。

天庭的敕令在中秋夜降临。十二名金甲天兵踏月而来,为首的天猷元帅手持"谪仙令",声如滚雷:"高城听令!尔擅自干预人间劫数,触犯天条第三十七款,着即卸去法身,回天庭听候发落!"峰顶的茅屋内,高城正为百姓推算来年农时,闻言却只是一笑:"我早知会有此劫,只是这灵山百姓......"

他望向山下闪烁的灯火,眼中满是不舍。自下凡来,他已将自己的灵脉与灵山地脉相连,若强行离开,刚恢复的地脉必将再次崩乱。"能否容我三日时间,安排善后之事?"高城抱拳恳请,却遭天猷元帅冷笑拒绝:"莫非你想借机逃脱?天兵听令,即刻拿人!"

五、山河为证:石破天惊的守护之战

第一场交锋在峰顶展开。天猷元帅挥剑劈出五道雷火,却见高城轻挥衣袖,将攻击引向一旁的巨石,炸出的火星竟在石面烧出"护民"二字。"你这是抗旨!"天兵们怒吼着合围,高城却不慌不忙,足尖轻点便跃上悬崖,指尖划过岩壁,赭红色纹理突然活了过来,化作无数藤蔓缠住天兵的腿脚。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堪称"仙凡斗法的奇观"。据后世山民传说,当夜高城峰忽明忽暗,忽而被金光笼罩,忽而腾起青色烟霭,兵器相击之声如万马奔腾,惊得鸟兽皆不敢出声。仙人施展"移山倒海"之术,竟将相邻的天梯峰云雾引来,化作迷阵困住天兵;又以"五雷正法"在峰顶布下结界,任雷火轰击却岿然不动。

天猷元帅见久攻不下,祭出杀手锏"天罡三十六阵",顿时天昏地暗,无数利刃从四面八方袭来。高城深知不能再拖延,他咬破指尖,血珠滴在玉匣上,刹那间星图浮现,整个灵山的山川突然发出共鸣——那些被他救治过的草木、河流、甚至岩石,都在输送着微弱却坚定的力量。

"天地万物,皆有灵识。"高城的声音回荡在群峰之间,"我守护的不是天庭的威严,而是这方土地的生机。"话音未落,峰顶的石像突然发出微光,那是他与灵山地脉融合的印记。最终一击时,他张开双臂迎向最强的雷火,衣袍破碎却岿然不倒,宛如一座新的山峰矗立在云端。

六、化身永恒:石像怀中的千年光阴

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峰顶时,战斗已然结束。十二名天兵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天猷元帅的佩剑断成两截,而高城仙人已化作一尊石像,面朝灵泉村方向盘坐,右手虚抬似在施法,左掌摊开托着那方玉匣。石像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细看之下,竟能发现石纹中流动着细小的光带,如同血脉般生生不息。

百姓们在清晨登山时,看到的便是这样的景象。年逾八旬的老族长颤抖着跪下:"仙人用自己的法身镇住了地脉啊!"他指着石像脚下的深潭,原本清澈的水面此刻倒映着星图,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灵山的某处村落——那是高城在最后时刻,将自己的灵识融入了整个山脉。

岁月在石像前流淌,护民祠渐渐变成了香火旺盛的道观,玉匣中的星图被拓印在石碑上,成为灵山百姓春耕秋收的指引。不知何时起,石像怀中的玉匣里开始生长出一种奇花:花瓣呈七色,每逢干旱便会自动凝结露珠,百姓们称之为"仙人泪"。

现代的登山者总会在石像前驻足。有人发现,石像的面容会随着光线变化而细微改变,有时像在微笑,有时又似在沉思。2019年,地质学家在峰顶检测到异常的地磁场,仪器显示此处的岩层中含有罕见的"灵玉"成分,能持续释放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或许就是传说中"仙人神力"的科学解释。

七、云深之处:传说与现实的永恒共振

站在2025年的高城峰顶,秀秀已是鬓角微白的教师。她指着远处的石像,向学生们讲述那个古老的传说:"高城仙人并没有离开,他化作了灵山的一部分,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我们。"山风掠过,石像袖间的铜铃忽然轻响,仿佛在回应她的话语。

近年的文物普查中,护民祠遗址出土了一块宋代石碑,碑文清晰记载了"高城仙长降雨救民,化像护山"的事迹,与民间传说高度吻合。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当灵山遭遇强台风或山体滑坡,高城峰周边的村落总会神奇地避开灾害,仿佛真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拨云驱雾。

喜欢大话灵山请大家收藏:()大话灵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